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562篇
  免费   13263篇
  国内免费   7772篇
耳鼻咽喉   1181篇
儿科学   1898篇
妇产科学   727篇
基础医学   7365篇
口腔科学   2428篇
临床医学   14476篇
内科学   10499篇
皮肤病学   1159篇
神经病学   3080篇
特种医学   5650篇
外科学   10378篇
综合类   36270篇
现状与发展   28篇
预防医学   13880篇
眼科学   1709篇
药学   15838篇
  207篇
中国医学   14087篇
肿瘤学   5737篇
  2024年   572篇
  2023年   1684篇
  2022年   4277篇
  2021年   5404篇
  2020年   4635篇
  2019年   2466篇
  2018年   2575篇
  2017年   3621篇
  2016年   2759篇
  2015年   5167篇
  2014年   6549篇
  2013年   8406篇
  2012年   11667篇
  2011年   12611篇
  2010年   11514篇
  2009年   10036篇
  2008年   10208篇
  2007年   9673篇
  2006年   8729篇
  2005年   6692篇
  2004年   4614篇
  2003年   3720篇
  2002年   2984篇
  2001年   2677篇
  2000年   1856篇
  1999年   604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35篇
  1995年   102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2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 分析徐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徐州市托幼机构中幼儿数量前5位的幼儿园作为调查现场,对抽中幼儿园的所有3~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并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现状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4 464名徐州市3~5岁学龄前托幼儿童开展调查,男童2 236人,女童2 228人。3、4、5岁儿童分别占35.1%、32.0%、32.9%,城区托幼机构儿童占78.4%。有291例单纯性肥胖儿童,发生率为6.5%。分析结果显示父母至少一方肥胖(OR=1.881)、出生体重≥4.0 kg(OR=2.349)、年龄越大(OR=1.523)、偏爱高热量食物(OR=2.968)、很少吃蔬菜水果(OR=2.430)、偏爱零食(OR=2.678)、不易接受新食物(OR=1.499)的徐州市3~5岁学龄前儿童发生单纯性肥胖的可能性较高。结论 徐州市3~5岁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率较高,儿童单纯性肥胖与饮食行为、年龄、出生体重、父母肥胖情况等因素相关,培养学龄前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善饮食行为问题,可积极有效地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分析确诊为过敏性疾病成年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检测结果及过敏原特征。方法 以北京市某医院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进行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的确诊过敏性疾病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病例特征及过敏原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吸入组和食物组过敏原sIgE阳性率分别为38.66%和2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入组中排名前5位的过敏原分别为屋尘螨/粉尘螨(16.56%)、艾蒿(15.92%)、屋尘(10.97%)、豚草(7.29%)、蟑螂(6.39%);食物组中排名前5位的主要过敏原分别为鳕鱼/龙虾/扇贝(6.87%)、黄豆(5.64%)、鲑鱼/鲈鱼/鲤鱼(5.22%)、蟹(4.31%)、虾(2.66%)。8—10月吸入组会出现屋尘螨/粉尘螨、艾蒿过敏原sIgE阳性率峰值;1—2月食物组会出现鳕鱼/龙虾/扇贝、鲑鱼/鲈鱼/鲤鱼过敏原sIgE阳性率峰值。吸入组和食物组不同性别患者的血清过敏原sIgE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吸入组中,除蟑螂、狗上皮与点青/分枝孢/烟曲/交链孢霉3项外,青年、中年和老年血清过敏原sIgE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食物组中,青年、中年和老年血清过敏原sIgE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过敏性疾病成年患者过敏原sIgE阳性主要过敏原是吸入性过敏原屋尘螨/粉尘螨、艾蒿、屋尘、豚草、蟑螂和食物性过敏原鳕鱼/龙虾/扇贝、黄豆、鲑鱼/鲈鱼/鲤鱼。过敏原sIgE阳性率在不同时间、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不同性别的过敏原sIgE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93.
将2000~2019年20起我国境内医院空调系统火灾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火灾的时间、起火医院的类型和等级、起火部位和点位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希望给同行一些警示。  相似文献   
994.
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易燃物多、高精尖设备多。为了做好其防火工作,文章搜集了2000~2019年我国境内医院ICU的4起火灾,对火灾时间、医院等级、起火部位和直接原因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以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探讨父母D型人格(type D personality,TDP)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以及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对2者之间关系的影响,为开展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深圳市龙华区2017年9月份新入幼儿园小班儿童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一般情况问卷、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用)、D型人格量表(DS14)收集儿童一般情况、儿童行为问题和父母TDP特征情况等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TDP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并评价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在2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17 245份问卷,纳入15 022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童8 062名,女童6 960名,平均年龄为(3.54±0.35)岁。不同性别、父母亲学历、家庭月收入、父母婚姻状况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TDP与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呈独立正相关,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可改善父母TDP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中的学习问题、冲动-多动与多动指数的影响。结论 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教育可以改善父母TDP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中的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等3个维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高致病性冠状病毒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以及全球大流行等特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挑战。目前关于高致病冠状病毒的致病机制,主要从直接细胞病变效应和间接免疫病理损伤两方面进行讨论,但具体作用基因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本文从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的基因结构特点与致病机制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为预防和治疗高致病性冠状病毒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的临床耐药性及耐药基因blaKPC的分子特征。方法 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某院临床检出的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通过WHONET 5.6软件对药物敏感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CR检测碳青霉烯耐药基因blaKPC、blaNDM、blaIMP、blaVIM、blaOXA-48,对PCR阳性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耐药基因的分子结构特点。结果 共收集510株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其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420株,耐碳青霉烯非肠杆菌科细菌90株。菌株主要来自重症监护病房(ICU)、神经外科和呼吸科,分别占60.8%、11.8%、5.3%;标本来自痰、脓性分泌物、静脉血、无菌中段尿,分别占66.9%、8.8%、8.2%、6.5%。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PCR结果显示,420株CRE中blaKPC、blaNDM、blaIMP的阳性率分别为54.3%(228/420)、1.2%(5/420)、1.4%(6/420),未检测出blaVIM和blaOXA-48基因,其中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携带blaKPC CRE的83.8%、11.8%、2.6%;其他少见菌种中也检出blaKPC基因。非肠杆菌科细菌中仅有2株鲍曼不动杆菌检测出blaKPC。DNA测序结果显示,174株携带blaKPC的菌株中173株检测为blaKPC-2、1株检测为blaKPC-1。结论 该地区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以CRE为主,其中以携带blaKPC-2的肺炎克雷伯菌占绝对优势,其他菌株中也均有发现。提示临床需重点加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监测及预防,防控blaKPC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了解器官保存液(PS)微生物培养结果与受者移植后感染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20年12月上海某三甲医院485例器官移植患者器官PS微生物培养结果,根据器官PS培养结果将受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阳性组依据不同菌株进一步分组,分析不同组患者移植后3个月内的感染情况。结果 485例器官移植患者中,221例PS培养阳性,阳性率为45.57%,其中单一菌种142例(64.25%),2种菌54例(24.43%),≥3种菌25例(11.31%)。共分离病原菌327株,居前3位的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7株,20.49%)、肺炎克雷伯菌(37株,11.31%)和大肠埃希菌(27株,8.26%)。分离出常见多重耐药菌47株(14.37%),其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20株(42.55%),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18株(38.29%)。阳性组患者移植后感染率(12.22%,27/221)数值高于阴性组(6.82%,18/2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3);≥3种菌组患者移植后感染率为32.00%(8/25),高于单一菌组的9.15%(13/142)(P=0.004);CRKP、白念珠菌阳性组患者移植后感染率分别为45.00%(9/20)、21.74%(5/23),均高于其他病原菌组的8.20%(15/183)(P值分别为<0.001、0.034)。结论 常规监测器官PS培养结果对移植后感染防控具有指导意义,若PS培养CRKP、酵母菌或念珠菌阳性,建议立即进行相应抗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效果,为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8年1-12月同时采用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结果,对比分析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细菌检出率、单位菌落数、超干预值检出率和微生物合格率。结果 共收集274份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其中透析液131份,反渗水39份,B浓缩液(下简称B液)14份,置换液34份,其他透析用水56份。滤膜法细菌检出率均高于涂抹法,其中透析液、反渗水、置换液、其他透析用水标本使用两种方法的细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析液、B液、其他透析用水标本单位菌落数滤膜法数值上低于涂抹法,但仅其他透析用水标本使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单位菌落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1,P=0.004)。超干预值检出率其他透析用水滤膜法低于涂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6,P=0.010)。置换液、反渗水标本微生物合格率滤膜法数值上低于涂抹法,但仅置换液标本微生物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87,P<0.001)。结论 滤膜法检出细菌的能力高于涂抹法,但其在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检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除用于置换液比较适合外,应用在其余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检测效果并不优于涂抹法。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明确不同部门的高频接触表面,为清洁消毒工作提供依据与指导。方法 采用直接观察法对西安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消化内镜室、口腔科、血透室、手术室、检验科5个医院感染管理重点部门环境表面的接触频次进行调查,计算累积接触频次与频率。结果 5个重点部门高频接触表面均为5~9个。消化胃镜室高频接触表面频次(3.57~13.29次/操作)明显多于其他部门;血透室高频接触频次范围为0.56~3.44次/操作,为5个部门中最低者。接触频次最高的表面:消化内镜室为诊疗床(13.29次/操作),口腔科为综合治疗台操作面板(3.64次/操作),血透室为透析机触屏(3.44次/操作),手术室为麻醉用电脑键盘及鼠标(8.25次/操作),检验科为电脑键盘及鼠标(4.80次/操作)。治疗车为消化内镜室、手术室及血透室的高频接触表面。结论 因医疗诊疗操作的不同,各部门高频接触表面也不尽相同。电脑鼠标和键盘、治疗车、诊疗床、诊疗专用仪器以及操作台面在调查的各重点部门均为高频接触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