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54篇
  免费   893篇
  国内免费   409篇
耳鼻咽喉   69篇
儿科学   121篇
妇产科学   34篇
基础医学   488篇
口腔科学   140篇
临床医学   1072篇
内科学   771篇
皮肤病学   63篇
神经病学   211篇
特种医学   32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039篇
综合类   2361篇
现状与发展   6篇
预防医学   1068篇
眼科学   39篇
药学   994篇
  13篇
中国医学   1039篇
肿瘤学   397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315篇
  2021年   346篇
  2020年   307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284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360篇
  2014年   449篇
  2013年   573篇
  2012年   780篇
  2011年   913篇
  2010年   828篇
  2009年   740篇
  2008年   700篇
  2007年   640篇
  2006年   592篇
  2005年   405篇
  2004年   347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180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51.
目的:探讨INSL-3基因突变与隐睾发生的相关性及其发生机制.方法:选取临床资料完整的隐睾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无先天性疾患)15例,提取人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INSL-3基因2个完整外显子,并行基因纯化、测序,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其基因突变与隐睾发生的关系,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解析其相关发病机制.结果:隐睾患者组检出2例276G/T杂合突变,1例477G/C杂合突变,276G/T杂合突变使其编码的92位谷氨酰胺变为组氨酸,从而引起其编码蛋白一级结构的改变,477G/C突变点不在编码序列之内,不引起编码氨基酸改变.隐睾患者组基因突变率为5.0%(3/60),正常对照组未见突变发生.结论:Q92H可能为致隐睾发生相关位点.而QPLPQ序列突变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952.
我院实习护生手卫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金萍  詹明萍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0):187-187,318
目的了解2005级护生实习期间对手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对2005级护生发放《手卫生知识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68份调查表中护生普遍存在对手卫生知识缺乏。洗手时间正确认知人数72人,错误认知人数96人,认知率42.9%。六步法洗手正确认知人数76人,错误认知人数92人,认知率45.2%。干手方法正确认知人数50人,错误认知人数118人,认知率29.8%。结论通过指导正确洗手方法及手卫生知识等教育,养成良好习惯,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953.
目的探讨钢丝环形加"8"字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术后护理干预。方法回顾性总结34例尺骨鹰嘴骨折手术治疗术后护理经验。结果对34例患者随访,优良率94.11%。术后8~10周骨折愈合,内固定物先后顺利取出,恢复良好功能。结论钢丝环形加"8"字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术后护理得当,对骨折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54.
目的筛选华支睾吸虫的功能基因并进行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使用PCGENE软件、Antheprot-5软件、ExPAsv在线分析工具、NCBI上的Blastx程序进行华支睾吸虫RNA聚合酶Ⅱ延长因子(CsRPEF)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获得了CsRPEF基因的序列特征,推测到了CsRPEF的同源蛋白并预测出CsRPEF编码蛋白的分子量、等电点、柔曲性、疏水性、功能性位点等二级结构特征。结论华支睾吸虫成虫CsRPEF基因是-新筛选的功能基因,CsRPEF蛋白是可能参与华支睾吸虫基因转录途径的重要因子。CsRPEF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为其进一步进行生物学功能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55.
目的克隆表达粉尘螨第五组变应原(Dermatophagoides farinae,Derf5)基因,并鉴定纯化蛋白免疫原性。方法提取活粉尘螨总RNA,扩增Derf5片段,PCR产物与克隆载体pMD18-T连接,转化入大肠埃希菌JM109,经酶切及测序鉴定获得pMD18-Der f5阳性菌株,再提取质粒进行双酶切,与表达载体pET-30a(+)连接,转化入大肠埃希菌BL21,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鉴定其表达效果,Ni-IDA亲和层析柱纯化蛋白,利用尘螨病人血清鉴定其免疫原性。结果构建了重组质粒pMD18-Derf5和pET30a-Der f5,SDS-PAGE结果表明Der f5基因在BL21中获得良好的可溶性表达,蛋白质分子量与理论值相符,纯化的蛋白与病人血清有良好的IgE结合活性。结论获得广州地区Der f5的原核表达载体,高效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初步鉴定了该蛋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956.
基于小波变换的膈肌肌电信号降噪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膈肌肌电信号是分析和诊断呼吸疾病最科学及有效的数据之一,该信号往往受到被测对象心电信号的严重干扰.利用小波变换的分析方法,在对原始信号小波分解的基础上,针对各尺度小波系数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阈值滤波算法.对来自临床食道电极采集的膈肌肌电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处理前后的时域信号对比以及频域的功率谱分析均表明,心电干扰信号能够被有效地去除,而膈肌肌电信号的信号特征得到较好地保留,为膈肌肌电信号的进一步分析处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957.
新疆伊犁地区马和驴博尔纳病病毒自然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新疆伊犁地区伊犁马和伊犁驴博尔纳病病毒(Boma disease virus,BDV)流行现状,分析BDV种系来源.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巢式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nested RT-PCR,FQ-nRT-PCR),对新疆伊犁地区518匹伊犁马和206头伊犁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进行BDV p24基因片段检测.对榆测阳性结果 的标本通过BDV p40和质粒标准品的检测进行进一步验证并测序,对其进行基因同源性、氨基酸序列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5例伊犁马和4例伊犁驴血标本BDV p24榆测阳性,阳性率分别为0.97%和1.94%;9例标本BDV tn0片段检测均阳性,质粒标准品榆测均阴性;BDV p24扩增产物序列与He/80株的同源性为100%.结论 新疆伊犁地区伊犁马和伊犁驴中可能存在BDV的自然感染,该地区BDV流行株与He/80株存在同源性.  相似文献   
958.
陈丽  唐军民  战军  唐岩  李枫  任彩霞  梅芳 《解剖学报》2009,40(3):458-462
目的 通过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脾内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β(IFN-β)和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深入探讨SARS患者脾组织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病机制. 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6例SARS死亡患者脾和6例意外死亡者正常脾组织细胞内IL-6、IFN-β和IP-10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SARS患者脾红髓内含大量IL-6阳性细胞,阳性产物呈团块状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图像分析结果显示,SARS患者脾红髓内IL-6阳性细胞的平均吸光度值(A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ARS患者脾红髓内阳性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呈IFN-β阳性,阳性产物呈棕黄色团块状,图像分析结果显示,SARS患者脾组织内IFN-β阳性细胞的AA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ARS患者脾红髓内含大量IP-10阳性细胞,阳性产物呈棕黄色团块状,分布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图像分析结果显示,SARS患者脾组织内IP-10阳性细胞的AA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种细胞因子在SARS患者残存的脾白髓内均呈阴性. 结论 SARS患者脾内细胞的IL-6、IFN-β和IP-10反应均相对增强,提示SARS患者脾组织的病理性损伤以及免疫功能缺陷可能与上述促炎症因子、免疫抑制因子及趋化因子的相对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959.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后中晚期手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中、晚期显微手术夹闭的疗效并探讨中期治疗(4-10 d)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95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后4-10 d入院,且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Ⅲ的患者,41例接受中期动脉瘤手术夹闭,54例接受晚期手术夹闭(11-30 d),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分.结果 出院后6个月,中期组30例(73.2%)患者预后良好(mRS 0~2级),而晚期组为42例(77.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致预后不良的最主要原因为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结论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中期,积极闭塞动脉瘤可为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创造条件,尤其是临床状况良好的患者.  相似文献   
960.
目的研究蛇毒解聚素(CN)对裸鼠人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治疗可行性,探讨蛇毒解聚素抑制U87胶质瘤裸鼠移植瘤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BALB/c裸鼠U87胶质瘤移植瘤模型,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2组,采用间质内注射给药方法。蛇毒解聚素按40μg每次给药。定期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全部BALB/c裸鼠移植瘤石蜡标本用SP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移植瘤组织中的微血管计数(MVD),Ki-67标记指数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结果与溶媒对照组相比,蛇毒解聚素组均能抑制肿瘤生长(P〈0.01),其体积抑瘤率为50%,并能明显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能下调移植瘤组织中bFGF的蛋白表达及Ki-67标记指数。结论蛇毒解聚素能明显抑制U87裸鼠移植瘤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