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569篇
  免费   14228篇
  国内免费   10410篇
耳鼻咽喉   1850篇
儿科学   1874篇
妇产科学   1407篇
基础医学   18771篇
口腔科学   2737篇
临床医学   18569篇
内科学   22277篇
皮肤病学   2251篇
神经病学   7668篇
特种医学   76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46篇
外科学   18929篇
综合类   29440篇
现状与发展   42篇
一般理论   11篇
预防医学   12082篇
眼科学   4170篇
药学   17751篇
  146篇
中国医学   9298篇
肿瘤学   13252篇
  2024年   447篇
  2023年   1974篇
  2022年   5074篇
  2021年   6891篇
  2020年   5240篇
  2019年   4578篇
  2018年   4868篇
  2017年   4721篇
  2016年   4870篇
  2015年   7360篇
  2014年   9282篇
  2013年   9479篇
  2012年   13755篇
  2011年   14598篇
  2010年   10436篇
  2009年   8928篇
  2008年   10647篇
  2007年   10282篇
  2006年   9648篇
  2005年   8519篇
  2004年   6339篇
  2003年   6391篇
  2002年   5377篇
  2001年   3891篇
  2000年   3097篇
  1999年   2638篇
  1998年   1602篇
  1997年   1535篇
  1996年   1199篇
  1995年   1048篇
  1994年   992篇
  1993年   613篇
  1992年   679篇
  1991年   617篇
  1990年   497篇
  1989年   461篇
  1988年   344篇
  1987年   334篇
  1986年   251篇
  1985年   212篇
  1984年   96篇
  1983年   72篇
  1982年   67篇
  1981年   46篇
  1980年   41篇
  1979年   46篇
  1978年   17篇
  1975年   15篇
  1974年   13篇
  1973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摘要】 目的:研究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就诊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共58例,其中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29例,男9例,女20例,年龄23~67岁,Ⅰ度滑脱22例、Ⅱ度7例,L4滑脱16例、L5滑脱13例;退变性滑脱(退变组)29例,男5例,女24例,年龄45~85岁,Ⅰ度滑脱22例、Ⅱ度7例,L3滑脱3例、L4滑脱23例、L5滑脱3例。峡部裂组和退变组患者ODI评分分别为25.5分和22.0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两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指标,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e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同时测量两组病例的腰椎滑脱角、滑脱率以及滑脱距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峡部裂组患者LL、TK和滑脱角分别为52.2°±10.9°、25.3°±11.1°、9.9°±6.4°,明显高于退变组的44.2°±15.4°、23.4°±12.6°、6.0°±3.9°(P<0.05);退变组患者SVA为30.6±40.6mm,明显高于峡部裂组的4.6±24.9mm(P<0.01)。两组患者的骨盆形态学参数PI(峡部裂组53.9°±11.5°,退变组55.8°±10.8°)、PT(17.0°±8.3°,22.9°±7.2°)、SS(36.9°±8.7°,33.4°±9.9°)以及腰椎滑脱率[(21.8±9.8)%,(19.7±7.8)%]、滑脱距离(6.2±2.7mm,5.6±1.9mm)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具有相似的骨盆形态,但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较退变性滑脱症患者表现为更大的胸椎后凸、腰椎前凸以及滑脱角。  相似文献   
992.
【摘要】 目的:观察MRI检查中短T1反转回复(short T1 inversion-recovery,STIR)成像技术对于非神经根源性腰痛患者腰椎退变性病变的显示能力,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9月~2011年6月对在我院就诊的有腰痛症状但无神经根放射痛症状的患者进行腰椎MRI扫描,共纳入130例患者,其中男89例,女41例,年龄17~81岁,平均48.3±16.0岁。病史均超过1年。MRI扫描序列包括:矢状面TSE-T1WI、TSE-T2WI、STIR序列,横断面TSE-T2WI序列。对STIR图像及TSE-T2WI图像上腰椎退变性病变进行观察,观察内容包括:L1~S1椎间盘退变情况、椎间盘突出/膨出的节段及程度、腰椎小关节骨质增生情况、棘间韧带水肿情况和腰背部皮下软组织水肿情况。分别对STIR序列与TSE-T2WI序列发现腰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膨出、椎小关节病变、腰部软组织病变的能力进行比较。结果:130例非神经根源性腰痛患者中,STIR序列对于腰椎间盘退变、棘间韧带水肿及腰背部皮下软组织水肿的检出数分别为482个、118节和25例,TSE-T2WI序列检出311个、42节和8例,两序列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STIR与TSE-T2WI序列对于腰椎间盘突出/膨出和椎小关节骨质增生的检出数均为182个和71个,无差异。两序列均发现5例腰椎滑脱,19例腰椎管狭窄。结论:MRI STIR序列对非神经根源性腰痛患者腰椎间盘退变、棘间韧带水肿及腰背部皮下软组织水肿显示能力优于MRI T2WI。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铰链式外固定架联合微型钢板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疗效。方法 2008年8月-2011年6月,采用铰链式外固定架联合微型钢板治疗11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男9例,女2例;年龄22~56岁,平均34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8例,交通事故伤3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8 h~7 d,平均3.7 d。桡骨小头骨折根据Mason分型标准均为Ⅳ型,伴肘关节后脱位。尺骨冠状突骨折采用Regan-Morrey分型标准:Ⅰ型3例,Ⅱ型3例,Ⅲ型5例。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损伤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12周2例出现钉道感染,术后4个月1例出现肘关节轻度异位骨化。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20周,平均16周。随访期间均无复发性肘关节脱位或不稳发生。术后12个月,肘关节活动范围:伸0~25°,平均10°;屈120~145°,平均135°;前臂旋前50~90°,平均70°;前臂旋后50~80°,平均60°。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获优5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1.8%。结论铰链式外固定架联合微型钢板固定能提高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术后关节稳定性,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降低肘关节复杂性损伤的致残率。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富含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小鼠触须毛乳头细胞(dermal papilla cells,DPCs)活性和毛囊重建的影响.方法 将采用2步离心法制备的PRP与采用显微解剖法获得的DPCs共培养,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通过MTT法检测第4和第8代DPCs细胞活性.将新鲜分离的C57BL/6J小鼠背部表皮细胞与第4代的DPCs混合制成含有不同终浓度PRP的细胞悬液并移植至裸鼠体内,观察移植区域毛发形成的时间,4周后处死裸鼠,HE染色计算各组毛囊数量.结果 通过2步离心法获得的PRP中含有的血小板数量约为全血的8.3倍,与未加PRP的对照组比较,终浓度为5%和10% PRP组不但可促进前6代DPCs的聚集性生长,还可促进前8代DPCs的增殖.在裸鼠体内实验中,10% PRP组长出毛发的最早时间和形成毛囊的数量分别为(18±1)d和(344±27)根,对照组为(20±1)d和(288±35)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P既能够增强DPCs的活性,也有助于毛囊的重建.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总结足踝部外伤皮肤缺损的特点和常用带蒂皮瓣的选择,并针对修复不同部位皮肤缺损的皮瓣供区选择提供建议和参考. 方法 采用足背皮瓣、足底内侧皮瓣、跖底皮瓣、(足母)趾腓侧皮瓣、第2趾胫侧皮瓣、胫前皮瓣、小腿内侧皮瓣、腓肠神经皮瓣、跗外侧皮瓣、踝前皮瓣、腓动脉皮瓣等行带蒂转移修复前足、足背、足底及踝部皮肤缺损. 结果 术后251例皮瓣除2例坏死外全部成活.5例术后第1天、2例第2天因植皮处包扎过紧,出现血管危象,探查后血运恢复正常.135例随访3~96个月,平均16个月,足底内侧皮瓣有4例、跖底皮瓣3例,转移后出现皮瓣和足底皮肤缝合处的磨损,二期皮瓣修整,改变负重点恢复正常行走.9例小腿内侧皮瓣、6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因为皮瓣臃肿行二期整形.其余皮瓣无明显臃肿,外形良好,不需要二期整形.其中足底内侧皮瓣和躅趾腓侧皮瓣、第2趾胫侧皮瓣顺行转移均带感觉神经,供区为非负重部位,不影响患者行走及负重功能,术后皮瓣感觉正常,两点辨别觉4 ~10 mm. 结论 足底内侧皮瓣、跖底皮瓣、(足母)趾腓侧皮瓣及第2趾胫侧皮瓣修复前足跖侧较好,皮肤耐磨,感觉好;足背皮瓣、胫前皮瓣、小腿内侧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跗外侧皮瓣、踝前皮瓣、腓动脉皮支皮瓣、腓动脉皮瓣等皮瓣可以切取的面积较大,修复足背及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具有皮瓣较薄、色泽接近和锯剖位置恒定等优点.以上皮瓣均操作简单,修复效果好,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犬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室壁运动的影响及其在唤醒冬眠心肌中的意义.方法 结扎犬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30只).按手术日期随机分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后1、2、4、6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作为实验组,其中第2周4只,其余每组6只;对每个实验组分别设立心肌梗死对照组(不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每组2只.实验组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周后开胸利用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结合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标记冬眠心肌,并测定室壁运动记分;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同样的方法标记冬眠心肌并测定室壁运动记分.每只犬处死后分别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每个实验组各存活4只,对照组均存活.1、2周实验组较4、6周实验组及对照组梗死区心肌室壁运动记分的变化明显减小(0.03±0.06,0.05 ±0.09,0.23 ±0.08,0.27±0.06,0.32 ±0.05,P<0.05),所有实验组较对照组心肌室壁运动记分的变化明显减小(1.195±0.09,1.25±0.18,1.30±0.18,1.36 ±0.11,1.65 ±0.17,P<0.05),所有实验组较对照组唤醒更多的冬眠心肌(0.27 ±0.12,0.22±0.04,0.31±0.09,0.23±0.03,0.03 ±0.04,P<0.05).1、2周实验组较4、6周实验组及对照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减小[(20.75±2.63)%,(21.25±2.5)%,(27.25±1.71)%,(27.75±2.22)%,(26.50±0.71)%,(29.00±1.41)%,(27.00±1.41)%,(28.50±0.71)%,P<0.05)].结论 犬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可以明显改善心肌室壁运动,唤醒更多的冬眠心肌,尤其2周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梗死心肌对室壁运动的影响,并可以减少心肌梗死范围.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寻找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理想修复方法。方法:对97例口腔颌面部缺损,根据缺损部位、性质、范围,分别采用鼻唇沟皮瓣(6例),邻位滑行皮瓣(13例),Abbe瓣(4例),胸大肌肌皮瓣(17例),颈阔肌肌皮瓣(14例),下斜方肌肌皮瓣(4例),前臂皮瓣(13例),额瓣(6例),颞肌筋膜瓣修复(6例),舌瓣(11例),腓骨肌皮瓣(3例),观察修复效果。结果:97例区域组织瓣中,胸大肌肌皮瓣坏死1例,下斜方肌肌皮瓣尖端坏死1例,另1例胸大肌皮瓣术后放疗后坏死(术后4月),其余皮瓣存活,外形基本满意。所有患者均能进食,97%能正常饮食(食饭),其余可流质饮食。舌、腭、咽、口底肿物T3以上,术后语音轻度影响。结论:采用以上多种区域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建议应尽可能采用邻近带蒂皮瓣;对于较大缺损修复主要是修复组织缺损,采用不同组织修复缺损,对进食、语音影响似区别不大,日后尚需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采用斯氏针撬拨复位、小切口钢板全螺纹松质骨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0例SandersⅡ~Ⅳ型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采用斯氏针撬拨复位、小切口钢板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固定.测量手术前后跟骨X线片的B(o)hler角、Gissane角及宽度,按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价术后患足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16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功能评价:优32例,良4例,可4例.跟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和AOFAS评分比较:术后3d、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斯氏针撬拨复位、小切口钢板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可有效恢复跟骨的B(o)hler角、Gissane角及宽度,具有微创、易于取出、并发症少的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对比观察块状植骨、颗粒植骨和钛网植骨三种不同植骨方式在后路胸腰椎结核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93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分为三组,彻底结核病灶清除后,分别采用块状植骨(32例)、颗粒植骨(35例)、钛网植骨(26例)三种不同植骨方式,对三组术中植骨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后凸畸形角纠正状况,末次随访后凸畸形角丢失状况,植骨融合时间进行对比.结果:患者均得到12~36个月随访,植骨所需手术时间A组为23.4±4.3min,B组为5.2±2.4min,C组为25.6±3.6min,B组植骨所需时间明显短于A组、C组(P<0.05),A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组为553±53ml,B组为352±48ml,C组为564±47ml,B组明显少于A组、C组(P<0.05),A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术前Cobb角A组为36.5°±5.9°,B组为36.2°±4.7°,C组为36.8°±5.1°,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A、B、C三组分别为15.3°±3.6°、15.6°±3.1°及15.1°±2.9°,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为16.9°±3.6°,平均丢失1.6°,B组为17.5°±3.1°,平均丢失1.9°,C组为16.8°±2.9°,平均丢失1.7°,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时间A组为5.9±0.4个月,B组为4.1±0.3个月,C组为6.2±0.5个月,B组明显短于A组、C组(P<0.05),A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颗粒骨植骨较传统块状植骨和钛网植骨植入方便易行,植入时间短,出血量少,植骨融合时间短,是后路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理想的植骨方式.  相似文献   
1000.
探讨肝移植术后新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2003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定期随访的肝移植患者中发现1例APL患者,回顾性分析该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检索Pubmed、万方医学数据库等国内外数据库,分析肝移植术后白血病患者,特别是APL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免疫抑制方案、术后发病时间、白血病分类、染色体变异类型、治疗、预后及死因等特点.结果 本例患者于肝移植术后52个月门诊随访时发现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无感染与出血倾向,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无效,经骨髓穿刺检查诊断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M3型,即APL.经维A酸和复方黄黛片(主要化学成份为二硫化二砷)联合治疗,患者获得完全缓解.检索文献共报道肝移植术后白血病34例(包括本例),其中22例诊断为AML(成人18例,儿童4例),术后发病时间中位数为26个月(38 d至8年).18例AML中,以APL最多见(8/18,44%)且伴有异常染色体核型t(15; 17),治疗采用维A酸、三氧化二砷及联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等化学药物治疗(化疗)药物.22例AML死亡13例(59%),主要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感染、肝衰竭和心力衰竭.APL和非APL患者中分别有2例(2/8)和11例死亡(79%,11/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L患者中6例化疗后完全缓解,另2例死于DIC和败血症.结论 肝移植术后新发AML总体预后不佳,其中APL的预后好于非APL.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移植术后APL疗效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