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143篇
  免费   18190篇
  国内免费   10446篇
耳鼻咽喉   1747篇
儿科学   3044篇
妇产科学   1076篇
基础医学   10395篇
口腔科学   3138篇
临床医学   21190篇
内科学   15109篇
皮肤病学   2194篇
神经病学   3595篇
特种医学   7110篇
外科学   15721篇
综合类   50534篇
现状与发展   38篇
预防医学   21138篇
眼科学   1802篇
药学   21446篇
  269篇
中国医学   19842篇
肿瘤学   7391篇
  2024年   732篇
  2023年   2345篇
  2022年   5754篇
  2021年   7450篇
  2020年   6466篇
  2019年   3392篇
  2018年   3700篇
  2017年   5105篇
  2016年   3773篇
  2015年   7182篇
  2014年   9198篇
  2013年   11571篇
  2012年   16491篇
  2011年   17263篇
  2010年   15811篇
  2009年   14150篇
  2008年   15015篇
  2007年   14174篇
  2006年   12261篇
  2005年   9490篇
  2004年   6744篇
  2003年   5381篇
  2002年   4031篇
  2001年   3890篇
  2000年   2859篇
  1999年   1006篇
  1998年   215篇
  1997年   203篇
  1996年   189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60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1篇
  1965年   12篇
  1964年   13篇
  1963年   11篇
  1962年   11篇
  1958年   11篇
  1957年   11篇
  1956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患病特征,探究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0月首次接受腹膜透析患者共203例为研究对象,随访6个月,诊断腹膜炎41例。比较腹膜炎组与无腹膜炎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原发肾脏疾病、基础疾病、吸烟、透析龄、肺炎和肠道感染情况,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血肌酐、血钾、血钙、白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计算NLR、PLR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41例患者发生1次腹膜炎34例,两次及以上7例,发生时间为透析后1~6个月,中位时间3.5个月。病原学检查发现,41例患者革兰阳性菌(G+)感染22例,革兰阴性菌(G-)感染17例,真菌2例。单因素比较发现,腹膜炎组比无腹膜炎组年龄增加,糖尿病和肠道感染增多,透析龄延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肌酐、总胆固醇、空腹血糖、CRP和PCT、NLR和PLR水平升高,而白蛋白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433~5.968;t=4.526~22.325,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肠道感染(OR=3.652,95%CI:2.485~5.023,P<0.001)、透析龄(OR=5.524,95%CI:3.896~7.215,P<0.001)、高NLR(OR=4.425,95%CI:2.967~5.632,P<0.001)和高PLR(OR=4.021,95%CI:2.536~5.021,P<0.001)是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NLR和PLR预测腹膜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2和0.813,临界值分别为2.8和106.7,敏感性分别为85.6%和80.7%,特异性分别为77.9%和86.4%。结论:腹膜透析有较高的腹膜炎发生率,发生峰值在3.5个月,以G+或G-感染为主,肠道感染、透析龄延长、高NLR和高PLR水平是腹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NLR和PLR监测对早期预测腹膜炎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利用运输和高尔基体组织蛋白2同系物(transport and Golgi organization protein 2 homolog,TANGO2)敲除小鼠阐明TANGO2在哺乳动物中的生理功能,探究TANGO2是否是导致DiGeorge综合征发生的候选基因。方法:制备TANGO2敲除小鼠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小鼠模型的基因敲除效率。观察并记录野生型、杂合和纯合敲除小鼠的表型和生长繁育情况。通过组织解剖和组织学分析,观察野生型和敲除小鼠的心脏和大脑组织的形态结构。结果:TANGO2 mRNA在野生型小鼠的心脏和大脑中表达,而在敲除小鼠相应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ANGO2敲除小鼠发育正常,能够存活和繁殖,没有明显的表型异常。与野生型同窝仔相比,生存率没有显著差异。组织形态分析显示,新生敲除小鼠和6月龄敲除小鼠的心脏和大脑与野生型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TANGO2敲除小鼠能够正常发育和繁殖,并且缺乏人类中TANGO2相关疾病或DiGeorge综合征的相关表型。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究脑卒中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筛查2010年1月—2017年1月在溧阳市人民医院康复科诊断为脑卒中的68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将其中符合标准的10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在5年内是否发生骨质疏松症,分为骨质疏松症组46例和非骨质疏松症组59例。以5年内是否发生骨质疏松症为结局,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骨质疏松症组发生骨质疏松的中位时间和95%可信区间。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后发生骨质疏松症速度的因素。结果:性别(女性)(OR=8.145,95%CI:1.361~48.735,P=0.022)和年龄(OR=1.263,95%CI:1.135~1.406,P <0.001)对脑卒中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具有影响;脑卒中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中位时间为3.42年(95%CI:3.14~3.69年);年龄对卒中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时间具有影响(HR=1.162,95%CI:1.029~1.313,P=0.016);相对于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对卒中后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评价山西晋南地区采集的山楂叶中总黄酮的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显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通过对1,1-二苯基-2-苦基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diammonium salt, ABTS)和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评价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山楂叶总黄酮含量为(79.06±2.05)mg/g。总黄酮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分别为(91.63±1.75)和(64.34±4.53)μg/mL,与抗坏血酸相比,相对抗氧化活性(relative antioxidant activity, RAA)分别为40.71%和76.64%;对羟自由基清除率较低,三者均低于同质量浓度下的抗坏血酸。结论:山西晋南地区采集的山楂叶总黄酮含量较高,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可...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骨转换标志物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Ⅰ N-terminal propeptide,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并发骨质疏松中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PD患者105例,根据是否合并骨质疏松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对所有患者检测25(OH)D、甲状旁腺激素、骨钙素、β-CTX、PINP等骨代谢指标,分析各指标与骨质疏松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①骨质疏松组少动强直型比例、女性比例、PINP、骨钙素、β-CTX水平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组25(OH)D水平低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②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D患者骨质疏松发生与骨钙素(r=0.28,P=0.005)、β-CTX(r=0.36,P=0.001)、PINP(r=0.40,P<0.001)均呈正相关,与25(OH)D(r=-0.30,P=0.002)、PINP/β-CTX(r=-0.56,P<0.001)均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多因素二元Lo- 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25(OH)D(OR=0.95,95%CI:0.84~0.98,P=0.041)、PINP/β-CTX(OR=0.90,95%CI:0.83~0.98,P=0.017)是 PD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④ROC曲线分析示25(OH)D联合PINP/β-CTX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2,灵敏性=0.80,特异性=0.84,P<0.001。结论:血清25(OH)D水平及PINP/β-CTX比值与PD患者骨质疏松发生密切相关,在PD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二者联合检测时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996.
近存活期分娩(PVB)儿各组织系统发育极不成熟,易发生各种器官功能损害和并发症,预后常不佳。目前关于PVB儿出生后早期管理的报道不多,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仍是围产医学所面临的挑战。经有效的新生儿复苏和呼吸循环支持、积极的营养支持和喂养、防治感染、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管理、积极处理早产儿相关并发症,以及发育支持护理、家庭参与式护理等一系列个体化管理和精细化护理,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成功救治了1例胎龄23周,出生体质量(BW)为450 g的PVB儿。本文通过总结1例PVB儿的出生后早期管理,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提高BW<500 g的PVB儿存活率并获得良好预后提供经验及借鉴。  相似文献   
997.
背景 随着近20余年人工智能(AI)在食管癌领域应用研究的骤增,出现了许多关于该研究的系统、荟萃分析等,但其仅针对AI在该领域应用的单一方面的总结研究,研究人员难以全面了解领域最新发展与研究热点。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总结AI在食管癌领域的应用,阐明AI在食管癌领域相关研究的进展、热点和新兴趋势。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数据库收录的AI应用于食管癌领域的所有英文文献,检索时间2000-01-01至2022-04-06。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9、CiteSpace(5.8R3-64bit)和VOSviewer(1.6.18)对文献进行发文量、国家、作者、机构、共被引和关键词分析。结果 2000—2022年共检索到AI应用于食管癌领域的文献918篇,共计引用文献总量23 490篇。发文趋势:2000—2016年为迟缓期,发文量从6篇增至40篇;2017—2022年为快速增长期,发文量从62篇突增至216篇。60个国家、118家机构、5 ...  相似文献   
998.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遭受急性打击后,出现严重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其因病情进展迅速、短期死亡率极高,引起了全球肝病学家的关注。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ACLF的病因及临床特征等存在明显的差异,目前国内外ACLF的诊断标准多达十余种。本文通过回顾几种较为常用的ACLF定义,以及ACLF诊断标准相关研究,比较各ACLF诊断标准之间的差异,以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ACLF、优化临床决策。目前全球尚无公认的ACLF诊断标准,国内外ACLF的诊断标准存在着较大差异,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选用何种ACLF诊断标准应根据患者慢性肝病的病因、临床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99.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衰弱作为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与衰弱常共存于老年人,导致出现多种不良健康结局。本文分析了老年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流行现状及发病机制,包括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胰岛素抵抗及激素代谢紊乱等,总结了运动干预改善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可能作用途径,并发现目前关于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运动作用机制类研究仍然缺乏,而且不同类型的运动干预形式对机体的作用机制也存在一定差异性,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的运动干预形式对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作用靶点及干预效果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00.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已有研究证明其与严重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心力衰竭、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有关,目前全球心房颤动的患病人数超过了3 300万,预计未来40年内其患病率将增加1倍以上。多年来,医学相关人员在探究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开创改进其治疗方法等方面付出了大量努力。目前心房颤动的治疗管理仍是临床医学上的一个难题,尽管心房颤动治疗的手术消融和导管消融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但对于心房颤动最佳的治疗方式、消融能量的选择尚无统一定论。导管消融通常需要多次手术且成功率低,而手术消融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近年来,鉴于心脏外科医生和电生理学家之间的密切合作,结合导管及微创手术消融诞生了一种治疗心房颤动的新型策略——混合消融模式。混合消融克服了导管消融和微创手术消融的缺点,减少了不良结局,在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尤其是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上取得了可观的成效。本文主要通过回顾心房颤动消融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目前混合消融模式治疗心房颤动的现有研究成果,归纳总结这种新型心房颤动治疗策略的优势与挑战,以期为临床心房颤动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