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11篇
  免费   4592篇
  国内免费   2731篇
耳鼻咽喉   386篇
儿科学   564篇
妇产科学   219篇
基础医学   2858篇
口腔科学   794篇
临床医学   5073篇
内科学   3800篇
皮肤病学   528篇
神经病学   772篇
特种医学   1682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3853篇
综合类   12303篇
现状与发展   19篇
预防医学   5358篇
眼科学   627篇
药学   5578篇
  79篇
中国医学   5090篇
肿瘤学   1644篇
  2024年   220篇
  2023年   675篇
  2022年   1609篇
  2021年   1898篇
  2020年   1701篇
  2019年   894篇
  2018年   969篇
  2017年   1306篇
  2016年   987篇
  2015年   1782篇
  2014年   2250篇
  2013年   2842篇
  2012年   4092篇
  2011年   4282篇
  2010年   3862篇
  2009年   3463篇
  2008年   3485篇
  2007年   3449篇
  2006年   2930篇
  2005年   2289篇
  2004年   1631篇
  2003年   1259篇
  2002年   1015篇
  2001年   898篇
  2000年   725篇
  1999年   279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8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991.
目的采用行为学和免疫荧光化学的方法,观察直肠扩张刺激对IBS大鼠痛行为学以及大鼠骶髓后连合核(dorsal commissural nucleus,DCN)中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影响,为探讨IBS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动物分组:正常大鼠6只为空白对照组;感染旋毛虫的IBS大鼠42只,随机均分为7组:直肠放置气囊对照组、0.6ml组、0.8ml组、1.0ml组、1.2ml组、1.4ml组和1.5ml组。应用疼痛行为学的观察方法,观察1h各组动物的行为学改变,并采用免疫荧光化学的方法,观察大鼠DCN中神经元被激活的标志c-fos及胶质细胞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ien,GFAP)和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补体OX42的表达情况,空白对照组是在疼痛高峰点(1.2m1)处死取材。结果正常大鼠痛行为学积分在1.2ml组最为高,实验组IBS大鼠在0.8ml组的痛行为学最为明显,基本上达到痛行为学反应的高峰,可见IBS大鼠的痛阈值低于正常大鼠。对照组(1.2m1)中正常大鼠DCN中的c-fos、GFAP表达水平只相当于IBS中的0.8ml组的表达水平,低于1.0ml、1.2ml、1.4ml组;0X42的活化程度也较低只相当于IBS中的1.2ml组,并且明显低于1.4ml、1.5ml组。结论直肠扩张刺激明显引起IBS鼠痛行为的变化不但与骶髓中神经元活动存在密切关系,而且与神经胶质的活化可能也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纯化RA33/36抗原,观察其检测效率。方法从小鼠Ehrlich腹水癌细胞中提取RA33/36粗抗原,使用肝素-琼脂糖凝胶CL-6B对RA33/36粗抗原进行亲和层析,SDS-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IBT)检测富含RA33/36的组分,比较粗抗原和纯化抗原的检测效果。结果SDS-PAGE和IBT显示RA33/36抗原主要存在于缓冲液C的洗脱峰中,纯化抗原较粗抗原杂蛋白条带明显减少,且更加清晰,在检测RA33/36抗体时得到了相同的阳性和阴性结果。结论纯化的RA33/36抗原较粗抗原提高了抗体检测效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onWillebrandfactor ,vWF)基因 19内含子MspⅠ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结合MspⅠ酶切分析等 ,测定了 10 9例CHD患者和 10 4例健康对照者vWF基因 19内含子Msp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频率 ,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测定血浆vWF水平。结果 :①vWF基因 19内含子MspⅠ基因型与高血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 .0 5 ) ,而与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等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②vWF基因 19内含子MspⅠ基因型在高危组和低危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③伴高血压患者中M-/M-基因型与M+/M+基因型和M+/M-基因型的血浆vWF水平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vWF基因 19内含子MspⅠ多态性可能与CHD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有关。  相似文献   
994.
用β细胞株NIT-1来研究球型脂联素对高糖损伤β细胞分泌功能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显爪球型脂联素可恢复部分β细胞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高糖诱导NAD(P)H氧化酶组分p47phox表达增加,但未能改善高糖诱导的胰岛素mRNA水平下降及胰岛素分泌缺陷.  相似文献   
99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相关的心肌损害发生率在10%~40%之间,通常只表现为术后轻微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增高,不伴有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或心功能异常,但心肌损害可能与患者远期死亡率增高相关。因此,关于PCI术相关的心肌损害研究现状和进展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996.
背景醛糖还原酶增强氧化应激,促进细胞分裂增殖,激活转录因子、核因子кB(NF-кB),但在血管再狭窄中起的作用报告不多。目的研究醛糖还原酶(AR)在大鼠再狭窄血管中的表达,探讨AR表达与内膜增生的关系,AR拮抗剂依帕司他对再狭窄血管中AR的表达及AR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手术未干预组(B组)及手术+依帕司他组(C组),每组8只。用通气-干燥法损伤B组及C组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左侧颈总动脉作为对照。分别于7d及14d后处死大鼠,HE染色以观察内膜及中膜增生情况,并计算内膜、中膜面积及其比值,FISH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测AR及NF-кB的表达。结果1)术后第7天损伤侧血管内膜增生明显,第14天后内膜增生进一步加重,对照血管无明显增生。2)依帕司他明显抑制血管内皮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血管内膜面积、血管内膜与中膜面积比值明显低于未干预组(P<0.05或P<0.01)。3)AR及NF-кB在损伤侧血管中的表达明显强于对侧。依帕司他明显抑制AR及NF-кB的表达量(P<0.05或P<0.01)。结论依帕司他对血管内膜的增生及再狭窄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伴有AR及NF-кB的表达受抑。  相似文献   
997.
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实验诊断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较高的治疗费用已使其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最近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目前美国有5000万病人患高血压,每年有760万病人患心肌梗死,已有490万病人被诊断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达1.6亿,高血脂人数达1.6亿,约有400万心力衰竭病人,平均每12s就有一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因。近年来,随着临床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与研究的深入,许多新的检测项目(特别是一些心脏标志物)的相继问世,检验方法也不断更新与改进,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实验诊断的革命。50多年的发展历史表明,临床实验室检查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责任重大,在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情监测及估计病人的预后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肝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bFGFmRNA的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肝血管增生、改建及肝血管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对120例CHB肝标本进行bFGF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及bFGFmRNA原位杂交。结果随着CHB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肝血管病变的加重,bFGF在肝血管及肝窦壁表达强阳性逐渐上升(P<0.01),部分固缩性肝细胞也示强阳性显色。原位杂交显示,bFGFmRNA主要分布于血管纤维化区域肝窦壁及部分肝细胞。结论bFGF通过激活血管及肝窦内皮细胞,引发其增生和凋亡,最终导致肝血管纤维化、肝窦毛细血管化及假小叶纤维间隔形成。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长期低硒、低蛋白质和低维生素E(VE)膳食对大鼠甲状腺组织及其激素代谢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40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低硒低蛋白低VE组、低硒低蛋白常VE组、常硒常蛋白低VE组、常硒常蛋白常VE组.饲养至第26周处死,测定大鼠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肝脏Ⅰ型5'-脱碘酶(ID Ⅰ)活性,血清活性氧(ROS)、丙二醛(MDA)、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光镜下观察甲状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①硒+蛋白质和vE对大鼠全血GSH-Px和肝脏ID Ⅰ活性的影响均无交互作用(F值分别为0.003、0.871,P>0.05),但对血清MDA和ROS水平的影响均存在交互作用(F值分别为13.057、6.706,P<0.05或<0.01).②硒+蛋白质和VE对血清T3、T4水平均有影响(F值分别为431.977、28.271、6.570、41.419,P<0.05).但均无交互作用(F值分别为0.871、0.136,P>0.05).无论在低硒低蛋白还是常硒常蛋白条件下,常VE组T4水平[(79.095±12.199)、(64.392±6.261)μg/L]均高于低VE组[(61.068±6.648)、(44.176±7.09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670、6.045,P<0.01);在低VE条件下,常硒常蛋白组T3、T4水平[(0.718±0.079)、(44.176±7.090)μg/L]均低于低硒低蛋白组[(0.966±0.156)、(61.068±6.64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68、4.916,P<0.01);在常VE条件下,常硒常蛋白组Td水平[(64.392±6.261)μg/L]低于低硒低蛋白组[(79.095±12.19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3,P<0.01).③低硒低蛋白低VE膳食大鼠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出现变性坏死,而补充VE可减轻这种损伤:常硒常蛋白低VE膳食大鼠偶见滤泡腔内胶质稀疏.结论 长期低硒、低蛋白、低VE膳食可导致大鼠体内含硒酶活性降低,从而引起机体氧化代谢产物堆积,甲状腺组织出现病理性损伤,其激素代谢紊乱,而在低硒、低蛋白膳食中补充适量VE可部分降低这种损伤现象.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碘摄入水平的哺乳期母鼠及其仔鼠的碘代谢、甲状腺功能和形态的变化,探讨高碘摄入的亲代对其子代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Wistar大鼠给予不同剂量的碘酸钾,喂养3个月后交配,观察母鼠乳汁碘及其与生后14日龄仔鼠的尿碘、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组织学变化等指标。结果(1)低碘组母鼠和仔鼠尿碘、血清T4水平均明显降低;母鼠甲状腺显著肿大,仔鼠甲状腺肿大虽不明显,但有明显的滤泡增生。(2)各高碘组母鼠尿碘水平随碘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平行关系,而乳汁含碘量仅表现为轻度升高,与碘摄入量不呈平行关系;各高碘组仔鼠的尿碘水平与母鼠乳汁含碘量呈平行关系。(3)各高碘组母鼠的血清T4随碘摄入量增加而降低,但未见甲状腺肿大,组织学表现为胶质蓄积性大滤泡增多和小滤泡增生同时存在,在50倍和100倍高碘组滤泡增生更明显;各高碘组仔鼠血清T4随碘摄入量的增加变化不明显,未出现母鼠发生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现象,甲状腺仅在100倍高碘组表现出轻度的滤泡增生。结论无论亲代和子代大鼠摄入的过量碘大部分从尿中排出;高碘摄入的亲代可能通过乳腺的调节作用减少了哺乳期子代对碘的摄入量;长期摄入过量碘的母鼠发生了甲状腺功能低下,但哺乳期仔鼠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结果提示高碘摄入的亲代对其子代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