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6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2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Textile structures with various bioactive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are used in many areas of medicine, special clothing, interior textiles, technical goods, etc.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textile woven structures made of 90% polyester with 10% polyamide (PET) and 100% cotton (CO) modified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with copper (Cu) on bioactive properties against Gram-positive and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d four viruses and also on the some comfort parameters. PET/Cu and CO/Cu fabrics have strong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 CO/Cu fabric has good antiviral activity in relation to vaccinia virus (VACV),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HSV-1) and influenza A virus H1N1 (IFV), while its antiviral activity against mouse coronavirus (MHV) is weak. PET/Cu fabric showed weak antiviral activity against HSV-1 and MHV. Both modified fabrics showed no significant toxicity in comparison to the control medium and pristine fabrics. After Cu sputtering, fabric surfaces became hydrophobic and the value of the surface free energy was over four times lower than for pristine fabrics. The modification improved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rmal diffusivity, facilitated water vapour transport, and air permeability did not decrease.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连翘和双黄连制剂中连翘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控制其质量。方法:采用HPLC法,以C18-ODS为色谱柱,乙腈-水(25: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5nm,流速1.01ml/min,采用面积外标法计算。结果:线性范围0.0312-0.156μg,r=0.9999,连翘平均回收率为98.49%(RSD=0.38%),双黄连片平均回收率为99.63%(RSD=0.34%)。结论:本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可有效控制生药及其制剂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为了证实本课题组在以前的研究所得到的中国北方汉族Ⅱ型糖尿病相关易感基因的定位结果 ,我们在定位区域内选用了新的微卫星位点 ,并扩大了标本量 ,进行一轮新的分析。方法 运用基因组扫描的方法 ,经多重PCR、电泳、GeneScan及Genotyper分析获取位点信息 ,最后经参数及非参数连锁分析 ,得到相关的P值、NPL值 (Z值 )。结果 实验共扫描了 5个区域 34个位点 ,产生了约 12 0 0 0个基因型 ,分析结果显示 ,其中的 8个位点的P值低于0 .0 5 ,Z值最大为 2 .17,它们分布于 3个区域 ,尤其是第一个区域 (1p36.3- 1p36.2 3) ,其每一个位点的P值都低于0 .0 5 ,前后分布于一个长达 16.9cM的范围内 ,另外 4个区域中的 2个也得到了阳性结果 ,但另 2个未能重复出来。结论 实验证实了全基因组扫描所获得的结果。尤其是 ,我们发现在所研究的 1p末端区域 ,所有位点都呈阳性 ,且分布于一个很宽的范围内 ,很可能意味着该区域蛰伏着多个糖尿病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04.
105.
目的:观察对比野生型小鼠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型受体突变型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的生长情况以及成骨潜能,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型受体功能持续增强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发育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创伤中心实验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将雄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型受体S252W突变小鼠(由陈林教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建立后引入本实验室)和雌性C57BL/6J小鼠(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交配,经过基因型鉴定的雄性F1代8周龄小鼠按照基因型分为野生型组和突变型组,12只/组。②实验方法:将两组小鼠脱臼处死后分离胫、股骨,用DMEM培养液冲出骨髓,离心后弃上清,加入DMEM低糖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液,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以1×108 L-1密度传代。③实验评估: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贴壁生长情况。采用MTT法检测两组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情况。检测体外成骨诱导条件下两组骨髓基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采用Vankossa染色检测体外成骨诱导条件下两组骨髓基质细胞的钙结节形成能力。结果:①形态学观察:倒置相差显微镜下两组骨髓基质细胞形态变化相似。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诱导成骨条件下增殖速度明显减慢,多数细胞由梭形变成长方形,并逐渐成为立方形,细胞体积增大。②生长曲线:野生型组骨髓基质细胞的吸光度值在接种后2d内变化不大,细胞处于潜伏期,第4天显著增加,第6天达高峰,进入平台期。与野生型组比较,突变型组骨髓基质细胞生长曲线出现右移和平台期滞后。③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体外诱导成骨条件下,野生型组骨髓基质细胞随培养时间延长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上升,第9~15天达高峰,然后随细胞老化而下降。与野生型组相比较,突变型组骨髓基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出现滞后现象,并且其高峰数值显著低于野生型组(P<0.05)。④钙结节形成:经过21d的成骨诱导培养,野生型组骨髓基质细胞可见较多的钙结节形成,突变型组有分散的钙结节形成,但较细小。结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信号对细胞发育的调控效应是复杂多面的,持续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型受体功能增强可能引起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增生减缓,并可能阻抑其向成骨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目前认为雷帕霉素等药物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引发的血管再内皮化延迟是引起晚期支架内血栓的主要原因。将促内皮化药物雌二醇与雷帕霉素联合应用,制备复合洗脱支架,初步考察其体外释放度及体内抑制猪冠状动脉内膜增殖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6-05/12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药学研究室及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完成。①考察雌二醇在10-10 ̄10-5mol/L剂量区间对10-8/10-7mol/L雷帕霉素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行为的影响。②采用气体喷涂法依次喷涂2mL雷帕霉素层涂层液和1mL雌二醇层涂层液制备得到雷帕霉素/雌二醇复合洗脱支架,并用10mL体积分数为0.2的甲醇在37℃100r/min水浴振荡器中对支架进行体外释放度考察。③在猪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模型中,植入雷帕霉素/雌二醇复合洗脱支架、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裸支架,术后28d考察支架血管段新生内膜面积、内膜平均厚度及支架内皮化程度。结果:①雌二醇在剂量为10-8mol/L时对雷帕霉素的抑制作用最强,使10-8/10-7mol/L雷帕霉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从50.33%,90.88%分别下降到18.45%,73.01%。②制备的雷帕霉素/雌二醇复合洗脱支架体外持续释放1个月,30d时雷帕霉素和雌激素的释放百分数分别为41%和97%。③植入小型猪冠状动脉28d后,雷帕霉素/雌二醇复合洗脱支架和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内膜面积和平均厚度均较裸支架明显减少,而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复合洗脱支架再内皮化程度明显优于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结论:雷帕霉素/雌二醇复合洗脱支架有改善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内皮化延迟的临床前景。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利用1-O-三氟乙酰基-2,3,4,6-O-四苄基-α-D-吡喃半乳糖分别与7-甲氧基-6-(3-戊烯基)-3,5-二甲基苯并呋喃,7-乙酰氧基-6-(3-戊烯基)-3,5-二甲基苯并呋喃和1,2-Dihydrocacalohastin在Lewis酸存在下反应得到四个新的倍半萜碳苷8,9,10和11,其结构和组成通过元素分析和波谱方法得以鉴定。药理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类倍半萜具有钙拮抗作用,而其碳苷类化合物具有钙激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缺氧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19(ARPE-19)的增生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诱导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12于南京医科大学生理学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ARPE-19细胞购自美国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实验方法及分组:ARPE-19细胞被暴露在含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和0.95的N2的缺氧培养缸中培养为缺氧组。同代同一培养瓶中传代的细胞在常氧情况下培养,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评估:2,12,24,36h后,光镜下观察ARPE-19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两组ARPE-19细胞增殖的情况;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两组ARPE-19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①缺氧对ARPE-19细胞增殖的影响:ARPE-19细胞缺氧组2,12,24,36hA值均比正常组明显增高,除缺氧2h外,其他各时间点均能明显诱导ARPE-19细胞增殖(P<0.05)。②缺氧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缺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明显增高,缺氧2,12,24,36h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1.567±0.080,1.868±0.176,5.061±0.407,1.748±0.277,0.603±0.017,P<0.05,n=8),并且呈时间依赖性,在24h达到表达最高峰。结论:缺氧可以促进ARPE-19细胞增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增加,为研究缺血缺氧性视网膜疾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控制缺氧造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对治疗缺血缺氧性视网膜疾病是绝对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