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988篇 |
免费 | 7376篇 |
国内免费 | 568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61篇 |
儿科学 | 813篇 |
妇产科学 | 582篇 |
基础医学 | 7724篇 |
口腔科学 | 1225篇 |
临床医学 | 9494篇 |
内科学 | 10052篇 |
皮肤病学 | 600篇 |
神经病学 | 3738篇 |
特种医学 | 304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9篇 |
外科学 | 8228篇 |
综合类 | 15685篇 |
现状与发展 | 14篇 |
一般理论 | 16篇 |
预防医学 | 6089篇 |
眼科学 | 1557篇 |
药学 | 8505篇 |
85篇 | |
中国医学 | 5094篇 |
肿瘤学 | 59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0篇 |
2023年 | 1094篇 |
2022年 | 2827篇 |
2021年 | 3508篇 |
2020年 | 2885篇 |
2019年 | 2268篇 |
2018年 | 2425篇 |
2017年 | 2359篇 |
2016年 | 2142篇 |
2015年 | 3529篇 |
2014年 | 4391篇 |
2013年 | 4373篇 |
2012年 | 6446篇 |
2011年 | 7163篇 |
2010年 | 5031篇 |
2009年 | 4235篇 |
2008年 | 4699篇 |
2007年 | 4642篇 |
2006年 | 4369篇 |
2005年 | 3982篇 |
2004年 | 2781篇 |
2003年 | 2460篇 |
2002年 | 2116篇 |
2001年 | 1627篇 |
2000年 | 1454篇 |
1999年 | 1154篇 |
1998年 | 774篇 |
1997年 | 747篇 |
1996年 | 579篇 |
1995年 | 518篇 |
1994年 | 388篇 |
1993年 | 287篇 |
1992年 | 243篇 |
1991年 | 194篇 |
1990年 | 190篇 |
1989年 | 182篇 |
1988年 | 137篇 |
1987年 | 128篇 |
1986年 | 99篇 |
1985年 | 97篇 |
1984年 | 52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24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17篇 |
1978年 | 7篇 |
1974年 | 5篇 |
1973年 | 5篇 |
1972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胰腺癌是较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科手术,放化疗及支持对症处理等的综合治疗.胰腺癌的预后仍很不乐观,1年生存率很低.本文从生存质量的角度就临床治疗对胰腺癌患者的影响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9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启动子驱动双自杀基因联合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对结直肠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启动子驱动的CDglyTK融合基因(AdKDR-CDsbrTK)体系联合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结直肠癌细胞(sw620)及血管内皮细胞(ECV304)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将质粒pAdEasy—KDR-CDglyTK在293细胞内包装、扩增产生重组腺病毒。体外感染表达KDR的SW620、ECV304细胞株,同时用survivin ASODN转染同一细胞株,观察腺病毒的感染效率和ASODN的转染情况。应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CDglyTK和survivin基因的表达.MTT法测定两者联合应用对细胞株的杀伤效应和旁观者效应。结果survivin ASODN可转染重组腺病毒感染的细胞,并且两者的转染及感染效率无明显变化。CDglyTK可在SW620、ECV304细胞株高效表达。survivin ASODN可明显降低survivin蛋白表达。各基因治疗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01)。survivinASODN与AdKDR—CDglyTK基因联用后。随着前药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迅速下降,两者联合作用与单一基因作用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GCV100μg/ml、5-FC 2000μg/ml时,联合基因治疗组细胞存活率略低于单用AdKDR-CDglyTK,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 ASODN和AdKDR—CDglyTK联合作用,在前药浓度较低时表现为协同效应,并具有更明显的旁观者效应。结论KDR启动子调控的AdKDR-cDglyTK体系和survivin ASODN基因联合,较单一基因具有更强的特异性杀伤结直肠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植入裸鼠的成脂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脂肪抽吸术液态部分获取的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stem cells,ADSC)植入裸鼠的成脂效应.方法 自人体脂肪抽吸术中液体部分分离、培养和鉴定ADSC,行成脂、骨和软骨分化.植入物分三组:空支架(第1组),人ADSC接种胶原海绵(第2组),经成脂诱导的ADSC接种胶原海绵架(第3组),植入裸鼠皮下.在2和8周时,通过组织观察、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来分析新生组织.结果 抽脂术液态部分能获取大量的ADSC,能分化成脂肪、成骨和软骨细胞.8周时,第1组植入物已降解,第2组和第3组均有脂肪组织形成,但第2组比第3组在形成体积上小、成脂效应差.结论 从脂肪抽吸术液态部分分离和培养的ADSC和胶原支架混合培养能在体内形成脂肪组织,此方法 获得的ADSC多能干细胞可作为脂肪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β-磷酸三钙(β—TCP)-透明质酸复合支架结合兔自体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效果。方法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于股骨髁关节面制备关节软骨缺损模型(每孔直径4mm,深度6mm)。实验组、对照组Ⅱ及对照组Ⅰ于关节缺损处分别植入β—TCP-透明质酸/MSCs/rhBMP2、β—TCP/MSCs/rhBMP2和β—TCP/MSCs不同组成的工程软骨,空白组不作处理。于术后12周对修复组织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实验组能形成丰富的透明软骨样修复组织,与周围组织整合良好;对照组Ⅱ以不成熟透明软骨及纤维软骨为主,与周围组织分界略模糊;对照组Ⅰ以纤维软骨修复为主,与周围组织分界清;空白组无修复组织。Wakitani评分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明显优于其他组。结论应用β-TCP-透明质酸复合支架结合自体MSCs和rhBMR构建组织工程软骨,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95.
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及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系统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n ZW Ni B Song HT Zhang MC Guo X Wang MF Wang J Li SK Zhang F Tao CS W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9):657-660
目的 探讨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及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28岁,身高172 cm ,体重60 kg ,X线检查排除枕颈部畸形;对志愿者进行枕骨底到第三颈椎(C0-3)薄层CT扫描,建立具有详细解剖结构的上颈椎(C0-3)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在寰枢椎不稳的上颈椎模型中模拟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及寰椎椎板钩固定并进行三维有限元对比分析.结果 上颈椎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仿真性好,可以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及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系统中螺钉在经过寰枢关节部位时应力最大,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论 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及寰椎椎板钩固定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寰枢椎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单因素实验,对SYBC Wu-3菌摇床发酵产脂肪酶的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得出较佳的产酶培养基组成配方为:蛋白胨5 g/L,酵母膏 6 g/L,NaH2PO4 3 g/L; 油脂250 mL/L,乳化剂OP 25 mL/L.最优发酵条件为250 mL的摇瓶装液量50 mL,培养温度30 ℃,发酵时间72 h.经过优化后发酵液脂肪酶酶活力最高可达到10.68 U/mL,较优化前提高了2.8倍. 相似文献
997.
Weijun Wang Zezhang Zhu Feng Zhu Bin Wang Winnie C. W. Chu Jack C. Y. Cheng Yong Qiu 《European spine journal》2008,17(8):1019-1026
The risk of impingement of the aorta associated with thoracic vertebral screw or pedicle screw instrume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ic scoliosis has been an important concern. To understand this phenomenon more systematically,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aorta with reference to the thoracic vertebrae in right thoracic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following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pinal instrumentation was analyzed in detail quantitatively; 34 patients underwent anterior (n = 14) or posterior (n = 20) spinal instrumentation were recrui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thoracic aorta, vertebral
rotation, 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 and thoracic kyphosis were measured from pre- and post-operative CT images from T5
to T12. The aorta was found to shift antero-medially in the anterior instrumentation group but not in the posterior spinal
instrumentation group. It is likely that the disc removal, soft tissue release and spontaneous vertebral derotation of the
scoliosis could account for the antero-medial shifting of the aorta. By the shifting, the space for contralateral screw penetration
was reduced.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门静脉淤血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检测家兔肝脏原位冷灌注30 min后淤血的门静脉中内毒素含量,观察清除门静脉淤血对血清内毒素、丙氨酸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肝脏组织学改变的影响.结果 门静脉阻断30 min后,每去除2.5 ml淤血可使血清内毒素含量显著下降(F=52.698,P<0.01),但去除7.5 ml后淤血中内毒素含量不再明显下降(F=1.243,P>0.05).去除门静脉淤血能降低复流后血清内毒素、ALT、HA和肝组织匀浆中MDA,SOD含量,改善肝脏病理学变化.其中,去除门静脉淤血在5 ml与10 ml时效果最为明显,与不去除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35,P<0.05);去除门静脉淤血2.5 ml、15 ml时与不去除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75,P>0.05).结论 首批放出的5 ml门静脉淤血中内毒素含量极高,可能是引起肝脏损伤的主要原因;放掉门静脉淤血可以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临床怀疑宫颈癌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宫颈癌治疗后患者的18F-FDG PET/CT检查资料,采用视觉分析和半定量方法(SUVmax)分析病灶特点,最终诊断以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性治疗及影像学随访结果为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54例患者18 F-FDG PET/CT检查发现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病灶,其中局部复发24例,远处转移30例;18F-FDG PET/CT诊断肿瘤复发与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8.1%(52/53)、95.2% (40/42)和96.8% (92/95),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 (52/54)和97.6%(40/41).18F-FDG PET/CT检查结果与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一致性良好(Kappa=0.936,P<0.05).结论 18F-FDG PET/CT对临床可疑宫颈癌复发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助于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病灶的检测,对临床进一步的诊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比较体外冲击波疗法及小针刀疗法治疗肱骨内上髁炎的效果。方法 肱骨内上髁炎80例被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40例, 分别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和小针刀治疗, 计算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的VAS疼痛评分、HSS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小针刀及体外冲击波疗法均能明显缓解肱骨内上髁炎患者肘关节的疼痛,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冲击波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小针刀组治疗后[(1.07±0.66) vs (2.24±0.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H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冲击波组治疗后HSS评分高于小针刀组治疗后[(92.06±8.07) vs (83.71±7.6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治疗肱骨内上髁炎疼痛和恢复功能方面, 体外冲击波疗法比小针刀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