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928篇
  免费   17028篇
  国内免费   9707篇
耳鼻咽喉   1488篇
儿科学   2890篇
妇产科学   1307篇
基础医学   10863篇
口腔科学   3248篇
临床医学   20503篇
内科学   15953篇
皮肤病学   1872篇
神经病学   4332篇
特种医学   604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篇
外科学   15970篇
综合类   45730篇
现状与发展   43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19520篇
眼科学   2127篇
药学   20766篇
  210篇
中国医学   16128篇
肿瘤学   8650篇
  2024年   740篇
  2023年   2145篇
  2022年   5575篇
  2021年   7058篇
  2020年   6017篇
  2019年   3592篇
  2018年   3754篇
  2017年   4903篇
  2016年   3821篇
  2015年   6863篇
  2014年   9078篇
  2013年   10872篇
  2012年   15394篇
  2011年   16258篇
  2010年   14592篇
  2009年   12967篇
  2008年   13339篇
  2007年   12805篇
  2006年   11540篇
  2005年   9194篇
  2004年   6640篇
  2003年   5437篇
  2002年   4236篇
  2001年   3879篇
  2000年   2852篇
  1999年   1185篇
  1998年   329篇
  1997年   366篇
  1996年   309篇
  1995年   230篇
  1994年   240篇
  1993年   161篇
  1992年   166篇
  1991年   152篇
  1990年   140篇
  1989年   114篇
  1988年   102篇
  1987年   99篇
  1986年   79篇
  1985年   61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45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14篇
  1959年   15篇
  1958年   19篇
  1957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外固定支架与小腿皮瓣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外固定支架结合小腿内侧筋膜皮瓣在修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骨外露中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自1998年8月~2003年5月应用外同定支架结合逆行或顺行小腿内侧筋膜皮瓣一期修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并骨外露30例。结果:30例随访4个月到5年,术后筋膜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28例,Ⅱ期愈合2例;27例胫腓骨骨折获得临床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最长为术后8个月;3例骨不愈合,1年后行切开植骨术而痊愈,不愈合率10%;2例有不同程度感染,其中1例并发慢性骨髓炎.术后感染率6.7%:结论:小腿内侧筋膜皮瓣血供良好,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等优点,结合外固定支架技术是修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骨外露的一种可供选用的方法,特别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972.
目的:研究HIV-1协同受体CXCR4、CCR5及CXCR4的特异性配体SDF-1在人胎盘组织的表达,探索HIV-1子宫内垂直传播的分子机制。方法:半定量RT-PCR检测早、中、晚孕期胎盘及早孕滋养细胞CXCR4、CCR5 mRNA水平;免疫组化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早孕胎盘及原代培养滋养细胞CXCR4、CCR5蛋白表达;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分析SDF-1在早孕胎盘的表达;ELISA测定滋养细胞SDF-1的动态分泌水平。结果:各孕期胎盘表达CXCR4及CCR5 mRNA;CXCR4蛋白定位于滋养细胞,而CCR5蛋白定位于绒毛基质中。滋养细胞可转录并翻译SDF-1,且能分泌可溶性SDF-1。结论:滋养细胞同时表达CXCR4及SDF-1,SDF-1可能通过降调CXCR4而拮抗X4-HIV-1感染胎儿细胞;R5-HIV-1或许能通过滋养层裂隙感染CCR5^#基质细胞和/或Hotbauer细胞,从而发生子宫内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973.
马凡综合征两种新的原纤维蛋白-1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9例马凡综合征(Marfansyndrome,MFS)患者的原纤维蛋白-1(fibrillin-1,FBN1)基因进行突变筛查,以发现新的FBN1基因突变。方法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对MFS患者FBN1基因65个外显子中的35个进行突变筛查,对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图形异常的PCR扩增片段用DNA测序鉴定突变位置及性质,并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以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等方法进一步证实突变。结果在两例MFS患者中发现两种新的FBN1基因突变。其中一种为第34外显子4307~4308位4个碱基TCGT的插入突变(4307insTCGT),另一种为第43外显子5309位的点突变5309G>A。结论FBN1基因移码突变(4307insTCGT)与点突变(5309G>A)分别是这两例MFS患者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974.
体外血栓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栓形成与流体力学因素关系密切,用健康成人血样进行的实验表明,Chandler血栓环内血液呈现出三维流动和二次流动状态,在管壁处的剪切应力最大。体外血栓形成应考虑血栓环弯曲和内部血液回流因素。血栓环内下弯月面处血栓的形成可能是流速相对较高的流体元冲击下弯月面导致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所至。当血栓环旋转时间低于10min时,血栓形成不良。15min是血栓形成的最佳时间。转速为3.75rpm时,不能形成血栓。  相似文献   
975.
目的:体外培养乳腺癌抗原负载的人单核细胞来源DC,应用不同刺激因子使其表面CCR7表达上调,在体外观察其迁移能力。方法:用rhGM-CSF和rhIL-4诱导MoDCs,并负载乳腺癌抗原后,分别与PGE2、LTC4或Bryo-1共培养,检测其表型及其功能变化。结果:PGE2、LTC4和Bryo-1在体外不影响Mo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自体特异性淋巴细胞杀伤活性。与对照组MoDCs相比,PGE2和LTC4作用MoDCs后CD86表达增高,可以上调CCR7 mRBA和蛋白表达(P〈0.05)。PGE2可以使MoDCs对其配体CCL19和CCL21反应性增强(P〈0.05),而LTC4仅能使MoDCs对CCL19反应性增强。Bryo-1虽然可以促进MoDCs成熟,使其CCR7 mRNA表达增强,但在CCR7蛋白表达、迁移能力方面与对照组相似。结论:以PGE2和LTC4作用MoDCs后可以通过上调其CCR7表达,促进其迁移趋化能力。  相似文献   
976.
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新等位基因278C>T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ABO血型系统中Bw变异型的分子遗传背景,发现并鉴定一个新的ABO等位基因。方法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1例ABO血型疑难样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先证者ABO基因转录调控序列和全编码序列进行突变筛选和检测。结果血清学和家系调查鉴定该样本为Bw表型,对gDNA和cDNA研究发现该样本存在第6外显子278C/T杂合,单倍体分析发现一种新的Bw等位基因,该等位基因与B101相比,差异仅在第6外显子的278C〉T错义突变,导致多肽链P93L替换,该突变点位于以前报道的Bw等位基因功能域之外。结论在中国人群中发现一种新的导致Bw变异型的ABO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977.
肌萎灵注射液对大鼠原代培养运动神经元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观察中药制剂肌萎灵注射液对大鼠原代培养脊髓运动神经元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MTT方法观察神经元活力,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NF 200染色后图像分析测定突起长度。结果表明:浓度为0. 5% ~5%的肌萎灵注射液能增加培养神经元活力,浓度为0. 5% ~1%的肌萎灵能促进神经元突起生长。本研究结果提示:肌萎灵注射液对培养的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78.
本研究提出了细胞铺展机理的三个可能模型:“橡皮泥”模型、“钢筋混泥土”模型和“自我膨胀”模型。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处于不同铺展程度、具有不同形态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整体和局部外部形貌,并根据观察结果,初步推断“钢筋混泥土”模型可能就是细胞铺展的机理。尽管证据还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却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能的模型和研究手段。细胞铺展机理的解决必将进一步促进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79.
Zou C  Weng W  Deng X  Cheng K  Liu X  Du P  Shen G  Han G 《Biomaterials》2005,26(26):5276-5284
Porous beta-tricalcium phosphate (TCP)/collagen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beta-TCP/collagen weight ratio were prepared. The influences of the preparation conditions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porous composite and the joint status of beta-TCP particles with collagen fibri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omet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results showed: (1) an acid treatment could effectively disassemble collagen fibrils; (2) in the resulting porous composites, beta-TCP particles homogenously existed on the skeleton of the collagen fibril network and bonded tightly to both the fibrils and themselves. The tight bonding formation could be due to the reaction between Ca ions in the particles and carboxyl groups in collagen polypeptide chains and due to the reprecipitation of partially dissolved beta-TCP during synthesis. The tight bonding between beta-TCP particles and collagen fibrils in the composites demonstrated an integrated structure, which was reproducible when beta-TCP/collagen ratio ranged from 2 to 4. Such integrated structure would 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in reliably tailoring properties of the porous composites by varying beta-TCP content. In addition, the porous composites had large porosity (approximately 95%) and appropriate pore size (approximately 100 microm), showed no negative impact in cytotoxicity assay and complete bone tissue regeneration after 12 weeks in animal test.  相似文献   
980.
目的探讨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含量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不同程度肝脏病理损害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70例CHB患者血清ALT、AST、GGT水平,同时行肝活体组织检查,对肝脏进行炎症分级和纤维分期。分析ALT、AST、GGT与CHB之间的关系。结果(1)ALT、AST、GGT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上升而上升,但到G4和s4后则下降。GGT随ALT、AST的升高而升高,ALT、AST和GGT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2、0.328(P〈0.05)。在保肝治疗后,ALT较快降至正常且GGT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的为轻度CHB,而随着ALT下降,GGT仍持续在一个较高水平的为中度及重度CHB,其中重度CHB的GGT水平有所波动。结论血清GGT比ALT、AST更准确的反映肝脏的炎症程度,GGT的活动度给临床判断慢乙肝的炎症提供了重要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