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845篇 |
免费 | 5807篇 |
国内免费 | 323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03篇 |
儿科学 | 1180篇 |
妇产科学 | 250篇 |
基础医学 | 3434篇 |
口腔科学 | 1121篇 |
临床医学 | 6709篇 |
内科学 | 4653篇 |
皮肤病学 | 500篇 |
神经病学 | 1038篇 |
特种医学 | 1829篇 |
外科学 | 5166篇 |
综合类 | 15926篇 |
现状与发展 | 10篇 |
预防医学 | 6449篇 |
眼科学 | 651篇 |
药学 | 6568篇 |
80篇 | |
中国医学 | 5813篇 |
肿瘤学 | 200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781篇 |
2023年 | 910篇 |
2022年 | 1837篇 |
2021年 | 2289篇 |
2020年 | 1969篇 |
2019年 | 1066篇 |
2018年 | 1145篇 |
2017年 | 1589篇 |
2016年 | 1178篇 |
2015年 | 2065篇 |
2014年 | 2703篇 |
2013年 | 3327篇 |
2012年 | 4818篇 |
2011年 | 5219篇 |
2010年 | 4949篇 |
2009年 | 4595篇 |
2008年 | 4578篇 |
2007年 | 4134篇 |
2006年 | 3788篇 |
2005年 | 3049篇 |
2004年 | 2075篇 |
2003年 | 1647篇 |
2002年 | 1245篇 |
2001年 | 1180篇 |
2000年 | 862篇 |
1999年 | 345篇 |
1998年 | 71篇 |
1997年 | 71篇 |
1996年 | 80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3篇 |
1962年 | 4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6篇 |
1957年 | 13篇 |
1956年 | 9篇 |
1955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目的 :观察硝酸甘油在麻醉手术中控制血压的效果。方法 :46例病人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 ,对在麻醉前和麻醉手术过程中血压过高者静脉滴注硝酸甘油观察血压下降的情况 ,并对用药量和用药前后血压、HR进行记录。结果 :用药3分钟血压开始下降 ,5分钟达到理想的范围 ,平均用量 (4±1 1)mg,部分病人心率加快 ,1例出现心动过速 ,静脉注射艾司洛尔20mg后降至正常范围。结论 :硝酸甘油降压可控性强 ,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83.
84.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与苯巴比妥的药物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临床药师通过神经内科ICU的一例伴难以控制、反复发作癫的急性重症脑炎病例用药发现问题,查阅病历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左乙拉西坦可引起苯巴比妥血药浓度降低,可能与两者竞争结合P糖蛋白有关。结论:临床药师应该加强对左乙拉西坦的药物相互作用的观察和研究,以促进抗癫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85.
目的 建立TLC及HPLC法定性定量测定尖瓣过路黄中槲皮素和山柰酚.方法 TLC法确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HPLC法测定山柰酚、槲皮素的含量.结果 槲皮素在0.081 6-0.571 2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4);平均回收率101.88%,RSD=1.572 4%,n=6.山柰酚在0.069 6-0... 相似文献
86.
临床上骨科内固定手术后,由于感染或者感染后形成的高抗药性生物膜,在全身应用大剂量抗生素的情况下,病灶局部组织仍难达到有效的抗生素浓度,使感染久治难愈,导致内固定失败,为了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可以使用载抗生素内植入物来进行治疗,或者在感染后经过清创后再次使用载抗生素内植入物进行治疗.本文对载抗生素内植入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 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老年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9年5月—2020年3月该院诊治的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老年患者96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n=48)患者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n=48)患者给予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FEV1%与慢阻肺症状(CAT)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呼吸频率(20.92±3.77)次/min、心率(85.67±8.82)次/min、MAP(85.22±6.16)mmHg、PaCO2(48.12±4.36)mmHg低于对照组(23.82±4.81)次/min、(91.36±8.93)次/min、(91.18±4.83)mmHg、(51.43±4.94)mmHg,PaO2(85.37±8.51)mmHg高于对照组(76.91±8.4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8、3.141、5.275、3.480、4.882,P<0.05)。观察组患者的FEV1%(84.51±7.65)%高于对照组(73.18±8.57)%,CAT评分...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制可显影固体栓塞剂硫酸钡海藻酸钠微球.方法:采用乳化-离子交联法制备微球,正交设计优化工艺,并考察微球的粒径、形态、分布、稳定性、悬浮性、包封率及X线显影性等理化特性.结果:微球平均粒径为(53.08±32.72) μm,分散良好,形态圆整;微球100℃水浴加热2 h、-4℃冰冻24 h、37℃振摇24 h、钴60(10 kGy)照射0.5 h各组的破损率分别为(2.0±1.1)%、(86.0±19.2)%、(39.0±14.7)%和(10.3±3.2)%;0.25%海藻酸钠微球混悬液的沉降体积比为(0.92±0.018);硫酸钡投料量为2.0 g时包封率为(69.2±13.2)%,且显影效果佳.结论:海藻酸钠、壳聚糖可作为硫酸钡微球的包封材料,乳化-离子交联法适用于此微球的制备. 相似文献
90.
电致孔条件下巴布剂中青藤碱透皮吸收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巴布剂结合电致孔透皮给药,与被动扩散透皮给药进行比较,初步考察在电致孔条件下巴布剂中青藤碱透皮吸收的药动学特点.方法:以青风藤为模型药物,以活体兔分别进行被动扩散给药(PD)和电致孔透皮给药(EP),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采用统计矩分析法处理分析血药浓度数据.结果:电致孔技术透皮给药的AUC0→∞为43.396,是被动扩散的1.32倍,体内平均滞留时间为20.025,是被动扩散的86%,cmax为1.825,是被动扩散的1.31倍, tmax减小,比被动扩散提前4 h;消除速率常数λ二者一致;电致孔技术透皮给药的药-时曲线比被动扩散的药-时曲线平滑且下降较慢.结论: 将电致孔技术与巴布剂结合能够提高药物透皮吸收的速度和程度,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