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11篇
  免费   745篇
  国内免费   551篇
耳鼻咽喉   67篇
儿科学   86篇
妇产科学   34篇
基础医学   424篇
口腔科学   112篇
临床医学   873篇
内科学   518篇
皮肤病学   199篇
神经病学   194篇
特种医学   305篇
外科学   576篇
综合类   1854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659篇
眼科学   180篇
药学   1035篇
  16篇
中国医学   969篇
肿瘤学   403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244篇
  2020年   209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175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311篇
  2014年   346篇
  2013年   515篇
  2012年   676篇
  2011年   684篇
  2010年   619篇
  2009年   541篇
  2008年   654篇
  2007年   620篇
  2006年   535篇
  2005年   440篇
  2004年   309篇
  2003年   275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对美国CMS公司生产的肿瘤治疗计划系统 (TPS)计算结果值与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方法 按照测量条件下的带有Farmer型电离室的固体水模在螺旋CT下进行扫描 ,图像通过网络数字传输系统传入TPS中 ,分别进行 10cm× 10cm规则野与不规则野、均匀组织与不均匀组织(分别含骨和肺 )、源轴距 10 0cm中心轴上深度 6和 10cm、野内任意点、机架角 30°、楔形板、MLC、铅挡、源皮距 90和 12 0cm条件下 6和 15MVX线计划设计并采用卷积和叠加两种算法计算 ,再与加速器治疗机上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对于均匀组织和含骨的不均匀组织卷积和叠加算法的计算结果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偏差在 0 .5 %以内。多数实测值与计算值偏差在2 .5 %以内 ,个别计算与实测结果偏差在 3%以内 ,含肺的不均匀组织做不均匀组织校准后卷积算法与实测偏差较大 ,6MVX线为 7.8% ,15MVX线为 4 .5 % ,而叠加算法与实测偏差在 1.5 %以内。结论 除了卷积算法不能用于含肺组织或含气空腔剂量计算以外 ,卷积和叠加算法均可用于剂量计算 ,且偏差符合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42.
乳腺Paget病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乳腺Paget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70年11月~2001年11月收治的61例乳腺Paget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行乳房病变刮片细胞学检查24例,准确率为75.0%(18/24);行切取活检18例,准确率为100.0%(18/18).61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43例(根治术15例、改良根治术28例),乳房单纯切除术18例.进行根治性手术的43例患者中,乳房可触及肿块者25例,病理检查有腋下淋巴结转移者16例,转移率为64.0%;而乳房未触及肿块者18例,有腋下淋巴结转移4例,转移率为22.2%.61例患者经过8~240个月随访(中位随访期为62个月),局部复发9例,远处转移12例,5年生存率为79.5%,10年生存率为51.9%.结论尽早行乳房病变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是确诊乳腺Paget病的最佳方法.乳腺肿物是影响乳腺Paget病预后的不良因素,对合并乳腺肿块的患者应该行根治性切除术,未发现肿块的患者可以行乳房单纯切除术.  相似文献   
43.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ablish the maximum tolerated dose (MTD), dose-limiting toxicities (DLTs), and preliminary activity of BMS-188797 administered weekly. EXPERIMENTAL DESIG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malignancies were treated with escalating doses of BMS-188797 on a weekly schedule as a 1-h i.v. infusion. Plasma sampling was performed to characterize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BMS-188797. RESULTS: Eightee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malignancies were enrolled at three dose levels ranging from 35 to 65 mg/m(2). The number of patients evaluated at each dose level was as follows: 35 mg/m(2) (n = 3); 50 mg/m(2) (n = 9); and 65 mg/m(2) (n = 6). At 65 mg/m(2), three of six patients had a DLT (one had grade 4 neutropenia lasting >7 days, and two had grade 3 diarrhea). Expansion of the 50-mg/m(2) dose cohort to nine patients established this dose as the MTD, with one patient experiencing a DLT (grade 4 neutropenia with fever). Two partial responses were observed (lung cancer, 7+ months; ovarian cancer, 6+ months durations), as well as two minor responses (esophageal cancer, 5 months; ovarian cancer, 5 months). Both patients with partial responses had been clinically resistant to paclitaxel. Plasma pharmacokinetic mean values of maximum concentration (C(max)) and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0-48)) increased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within the range of doses used in this study, and in three of four patients, the DLTs correlated with AUC. CONCLUSIONS: The MTD and the recommended Phase II dose of weekly BMS-188797 is 50 mg/m(2). The drug demonstrates antitumor activity in taxane-refractory solid tumors and is now being evaluated in combination with carboplatin.  相似文献   
44.
闭雄杰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4):3371-3372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例妇科恶性肿瘤作为观察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小时、24小时、3天、7天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术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小时、3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术后7天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体内可能处于高凝状态,术后患者体内肿瘤切除,D-二聚体恢复正常水平。因此,D-二聚体作为纤溶系统敏感的指标,动态检测并观察其变化,有助于观察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5.
RP-HPLC法测定定坤丸中芍药苷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定坤丸中芍药苷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Kromasil C18柱(4.6mm×250mm,5μm),以乙腈-水梯度系统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0nm。结果芍药苷在3.664~36.64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n=5);平均回收率为99.6%(n=9),RSD为1.0%。结论本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为定坤丸的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6.
乌拉草挥发油的含量测定和抑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高效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乌拉草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月桂酸、肉豆蔻酸和棕榈酸的含量,并研究其体外抗菌作用。方法色谱条件:SE-30毛细管柱(30m×0.32mm×0.6μm);程序升温;进样温度280℃;检测器温度280℃;载气:N2;流量:40mL·min-1;FID检测器;内标物正十六烷。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月桂酸在0.226~2.26g·L-1,肉豆蔻酸在0.332~3.32g·L-1,棕榈酸在1.79~17.90g·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n=9)98.3%,98.5%和98.0%(RSD为1.4%,2.7%和2.2%)。挥发油对实验菌的MIC分别为0.6,1.2和1.2g·L-1。结论该法简便、准确,可作为控制乌拉草挥发油质量的方法。同时挥发油对上述菌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7.
骨炎一号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制备骨炎一号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骨炎一号微球,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并测定微球的平均粒径、粒度分布、载药量、包封率,采用小杯法测定骨炎一号微球的体外释药情况,并计算其累积释药量。结果:制得的骨炎一号聚乳酸微球的形态圆整,微球的平均粒径为8.59μm,粒径在1-12μm的占总数的90%以上,载药量为48.39%,包封率为19.32%。骨炎一号微球在108h的累积释药量约为78.4%,t1/2为40.8h,Higuchi方程为Y=0.1326 X-0.4782,r=0.9951。结论:得到了比较满意的骨炎一号微球制备工艺,且其体外释药性能符合长效制剂特征。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体温筛选寒热体鼠自然模型的可靠性及对子代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大鼠肛温将其分为"寒体""热体"组,测定血糖、尿儿茶酚胺含量,雌雄鼠交配,检测子代肛温、血糖、尿儿茶酚胺、胰岛素及丙二醛含量.结果:热体鼠血糖、尿儿茶酚胺含量均高于寒体鼠,热体组子代肛温、尿儿茶酚胺、血糖及丙二醛含量均高于寒体组.结论:体温筛选寒热体鼠自然模型可靠,寒热体鼠体温、血糖呈遗传态势,热体鼠氧化过激反应显著.  相似文献   
49.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自制同种异体天然细胞外基质(Nature Extracellular Matrix,NECM)在修复兔耳廓软骨缺损中的价值,从而在体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我们采用的去污剂-酶四步法制作的NECM在组织工程学中的可行性.方法选用10只新西兰大白兔,于其双耳廓制造1.0×.0cm大小的软骨缺损后,分别作以下研究:①灰兔NECM修复兔耳廓缺损.②灰兔NECM复合软骨膜修复兔耳廓缺损;③不植任何材料的空白对照.术后4、6、12、24周取材并行组织学检查.结果NECM植入后4、6周有轻重不一的炎症反应,第12周炎症反应消失,NECM周边无包裹现象.第12周时NECM复合软骨膜组有软骨膜细胞长入NECM,此时的软骨膜细胞多处于增殖期,24周时软骨膜细胞继续增殖分化细胞逐渐长入NECM深部,且部分软骨膜细胞发育成熟.单纯NECM修复组,第6周出现纤维结缔组织长入NECM,12、24周纤维结缔组织逐渐长入NECM深部,并逐渐取代NECM.结论①NECM可诱导软骨膜细胞增殖分化生长,修复软骨缺损:②NECM具有较好的组织亲和性和相容性;③软骨膜细胞可以作为NECM再生软骨的种子细胞的来源;④软骨膜可以阻止纤维结缔组织侵入修复区NECM.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人体于不同的头位倾斜条件下诱发的OCR反应特征,为建立其检测方法和实际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受试对象为地面人员22名和飞行人员11名,端坐于装有特制头托的座椅上,通过头位在冠状面内分别处于左右各倾斜30°、50°、70°的位置诱发静态OCR反应.采用红外视频眼动记录方法分别随机测定从头直位到左右各30°、50°、70°的眼动视频信号.最后以动头前即刻的眼球位置为零位,以眼球虹膜纹理为标志,对各时刻虹膜纹理与初始状态虹膜纹理进行互相关分析,找出相关度最大的一点为各时刻眼球位置,测量该时刻眼球与初始眼球位置的角度即为眼球扭转角度.结果头位倾斜引起的典型OCR反应曲线特征是,头位倾斜动作开始,首先引起一个幅度较大的与头动方向相反的眼球反方向旋转,随之,眼球反转角度逐渐减小,在头位倾斜到固定角度后,眼球反转角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或不变,未发现头位向同一方向倾斜不同角度引起的OCR有显著差异.飞行员与正常地面人群OCR反应未见显著差别.结论静态头位倾斜可以诱发出OCR反应,可用来评价耳石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