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11篇 |
免费 | 974篇 |
国内免费 | 83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9篇 |
儿科学 | 205篇 |
妇产科学 | 78篇 |
基础医学 | 1141篇 |
口腔科学 | 181篇 |
临床医学 | 1281篇 |
内科学 | 1584篇 |
皮肤病学 | 182篇 |
神经病学 | 460篇 |
特种医学 | 47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1403篇 |
综合类 | 2223篇 |
现状与发展 | 4篇 |
预防医学 | 882篇 |
眼科学 | 224篇 |
药学 | 1289篇 |
13篇 | |
中国医学 | 718篇 |
肿瘤学 | 7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140篇 |
2022年 | 347篇 |
2021年 | 504篇 |
2020年 | 422篇 |
2019年 | 338篇 |
2018年 | 336篇 |
2017年 | 332篇 |
2016年 | 275篇 |
2015年 | 418篇 |
2014年 | 582篇 |
2013年 | 557篇 |
2012年 | 902篇 |
2011年 | 943篇 |
2010年 | 765篇 |
2009年 | 623篇 |
2008年 | 715篇 |
2007年 | 639篇 |
2006年 | 649篇 |
2005年 | 623篇 |
2004年 | 489篇 |
2003年 | 519篇 |
2002年 | 429篇 |
2001年 | 332篇 |
2000年 | 248篇 |
1999年 | 207篇 |
1998年 | 118篇 |
1997年 | 103篇 |
1996年 | 72篇 |
1995年 | 78篇 |
1994年 | 77篇 |
1993年 | 46篇 |
1992年 | 65篇 |
1991年 | 49篇 |
1990年 | 43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8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8篇 |
1975年 | 5篇 |
1974年 | 6篇 |
1973年 | 6篇 |
1971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7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感染性外动脉移植肾动脉吻合口出血的处理。方法:采用自体髂内动脉片或段修补、串接治疗髂外动脉吻合口大出血。结果:修复后的髂外动脉血流通畅,患侧下肢血供良好。结论:感染性移植肾动脉髂外动脉吻合口出血为肾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单纯缝扎止血常难以奏效,与其他方法比较,自体髂内动脉片或段修补、串接修补缺损的髂外动脉操作简单,效果非常满意。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2 μm激光汽化切除技术联合2 μm激光膀胱颈内切开治疗小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5例体积≤40 mLBPH患者,采用经尿道2 μm激光汽化切除增生前列腺联合2μm激光膀胱颈切开.观察术中出血情况、手术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手术并发症,比较手术前后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及残余尿量(PVR)等指标差异.结果 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输血2例;手术前后血电解质及血红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80±15)min;术后留置尿管4~6d.术后随访2~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尿道狭窄,1例术后排尿困难改善不明显者给予留置导尿管1月后成功拔除尿管.IPSS评分及QOL评分分别从(24.2±5.4)分和(4.9±0.2)分降至(7.5±1.6)分和(2.3±0.3)分;Qmax由术前(7.1±0.5)mL/s升至(18.2±1.6)mL/s;PVR由术前(82 ± 1.2)mL下降至术后(15.3±3.4)mL,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 μm激光汽化切除技术联合2 μm激光膀胱颈内切开治疗小体积BPH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及肝腺瘤病(liver adenomatosis,LA)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10例HCA及1例L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女性发病居多,共7例(63.6%),1例女性肝腺瘤病患者有口服避孕药病史.全组中位发病年龄33(范围25~70)岁.多数无临床症状(72.7%).肿瘤标记物CA19-9和甲胎蛋白(AFP)正常.超声造影、CT及磁共振(MRI)增强扫描多提示病灶动脉期强化,门脉期、延迟期去强化.组织病理提示10例为单发病灶,诊断HCA,其中1例肿瘤细胞轻度异型及不典型增生,1例存在细胞不典型增生,1例细胞生长活跃;另外1例为多发病灶,细胞存在异型,诊断肝腺瘤病.11例患者均经手术切除,经随访21~125个月,无复发.结论 HCA患者多无明显临床表现,肝脂肪变性可能为HCA和LA的共同病因,口服避孕药物可能为LA的病因.动态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HCA有病灶破裂出血及癌变危险,首选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4.
口腔综合防治措施对固定矫治患者菌斑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口腔综合防治措施对患者菌斑指数的影响。方法:将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需接受护牙素治疗的20例青少年患者,随机原则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例患者。实验组用Toot h Mousse护牙素全口局部涂抹并按事先制订的口腔综合防治计划,采用语言、示范、文字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对照组仅用Toot h Mousse护牙素局部涂抹治疗,不做口腔卫生宣教。比较两组基线、基线后1周,基线后4周菌斑指数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基线后1周、基线后4周菌斑指数较基线减少并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但实验组基线后4周菌斑指数较基线后1周有所反弹。结论:口腔综合防治措施有助于控制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患者的菌斑指数,有利于牙釉质的再矿化。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脑死亡器官移植供体的维护要点。方法我院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期间共完成2例脑死亡器官捐献(DBD)供体的无偿器官捐献工作。供体确诊为脑死亡,应用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及其他相关药物维持供体,监测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血气交换、尿量、电解质酸碱平衡、体温、血细胞比容、白蛋白水平等,维持供体器官灌注。结果 2例DBD供体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捐献的器官功能稳定正常。其中,供体1在入ICU后6 h确诊脑死亡,到实施器官捐献共维护33 h;供体2在入ICU后8 h确诊脑死亡,到实施器官捐献共维护31 h。捐献的肝脏、肾脏和角膜均成功移植于受体。结论 DBD供体维护是确保潜在供体器官成功捐献和捐献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有效提高捐献器官的利用率及缓解目前器官短缺状况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在全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中引导管辅助腔镜直线切割缝合器的应用方法,以提高操控直线切割缝合器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178例、肺良性病变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5例,女119例;年龄(62±11)岁。行肺叶切除术172例,肺段切除术32例。术中用我们自主设计的腔镜直线切割缝合器引导管引导腔镜直线切割缝合器切闭肺动脉、肺静脉、叶间裂和支气管,评价其应用效果。结果因淋巴结致密粘连而中转开胸3例(1.47%),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无血管损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围手术期无死亡。肺叶切除术中切闭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肺叶间裂引导管使用比率分别为95.6%(303/317)、66.9%(115/172)、22.7%(39/172)、78.5%(255/325)。肺段切除术中切闭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和肺叶间裂引导管使用比率分别为94.4%(34/36)、77.3%(17/22)、25.0%(8/32)、33.1%(45/136)。肺叶切除术中共使用钉仓986枚,平均5.7枚/例,手术时间(192.5±54.0)min,术中出血量(118.1±104.1)ml;肺段切除术中共使用钉仓226枚,平均7.1枚/例,手术时间(193.7±37.4)min,术中出血量(60.9±78.0)ml。结论使用引导管可降低腔镜直线切割缝合器的操作难度,缩短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学习曲线,提高使用腔镜直线切割缝合器的安全性、便利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77.
目的:比较经第11肋骨和第12肋骨两种手术入路对L1爆裂骨折前路手术中置钉的角度,探讨两种手术入路对置钉和术后侧方成角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经前路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108例L1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68例,女40例;年龄21~64岁,平均38.22岁。根据手术入路平面分为经第11肋骨入路组(A组,51例)和经第12肋骨入路组(B组,57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区疼痛持续时间及随访时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VAS疼痛评分、生活质量(SF-368个维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冠状面Cobb角,术后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37个月,平均23个月。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区疼痛持续时间均较B组少(P<0.05);两组患者的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VAS疼痛评分、SF-368个维度、神经功能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冠状面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种手术入路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夹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结论:经第11肋骨手术入路对椎体螺钉置钉的影响小,手术创伤较小,术后脊柱侧方成角较轻,是前路手术治疗L1椎体爆裂性骨折相对较好的手术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2348例颈椎疾患患者资料,其中5例发生食管瘘,男3例,女2例;年龄14~48岁,平均34岁;颈椎外伤3例,颈椎病1例,颈椎结核1例。1例患者术中发现食管瘘,给予修补;另4例均为术后发现,行清创探查引流术,其中1例探查时发现食管瘘口遂给予修补,1例仅行清创探查术,1例清创探查术后二期行内固定取出术,1例清创探查术后二期行内固定取出及肌瓣填塞术。给予禁食、营养支持、伤口引流及抗生素治疗;定期吞服亚甲蓝,观察漏口情况。结果 经过9~61周治疗,所有患者食管瘘口愈合,恢复进食。随访6~48个月,无一例发生食管瘘复发、颈椎失稳及迟发感染;吞咽功能均良好;患者原有颈部疾患治疗效果均满意,颈椎外伤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级,颈椎病患者JOA评分由术前9分提高至术后15分。结论 采用食管瘘口修补、肌瓣填塞以及引流手术,并严格禁食禁水、营养支持,必要时取出内固定物,多数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患者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术中仔细轻柔操作是预防食管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利用体外碎石机低能量冲击波促进皮瓣成活的可行性及探索理想的实验条件。方法:应用X线定位系统的KDE-2001A型体外冲击波碎石机以0.18mJ/mm2能量冲击波治疗对20只大鼠背部皮瓣模型分为单纯皮瓣组和冲击波治疗组,进行同体成活率对比观察结果:冲击波治疗组坏死面积明显小于单纯皮瓣对照组;冲击波治疗组毛细血管分布明显密集于单纯皮瓣组。结论:0.18mJ/mm2能量冲击波亦可提高皮瓣成活率,以X线C型臂为定位系统的国内碎石机可满足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80.
W. Q. Lin S. B. Quan W. J. Liu T. H. Zhang H. T. Li Z. J. Zhong L. H. Cao 《Anaesthesia》2012,67(11):1232-1236
We prospectively evaluated the CEL‐100 videolaryngoscopeTM for insertion of double‐lumen tracheal tubes in 48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had been found to have an unanticipated Cormack and Lehane grade 3 (n = 43) and grade 4 (n = 5) laryngeal view and in whom two attempts at tracheal intubation using the Macintosh laryngoscope had failed. When the CEL‐100 was subsequently employed, the glottic view improved in 45 (94%) patients. The view improved by one grade in 15 (31%) patients and by two grades in 30 (63%) patients, compared with the Macintosh blade (p < 0.001). Double‐lumen tracheal tube insertion was successful when using the CEL‐100 in 43 out of 48 patients (90%; 95% CI 81–98%). This occurred on the first attempt in 27 (56%) patients, 14 (29%) on the second and two (4%) on the third. We conclude that the CEL‐100 videolaryngoscope is an effective device in this context, and we therefore propose that this device can be used in circumstances when double‐lumen tube insertion proves difficul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