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081篇 |
免费 | 10436篇 |
国内免费 | 637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06篇 |
儿科学 | 1680篇 |
妇产科学 | 796篇 |
基础医学 | 5611篇 |
口腔科学 | 2170篇 |
临床医学 | 12066篇 |
内科学 | 8140篇 |
皮肤病学 | 1174篇 |
神经病学 | 2104篇 |
特种医学 | 4229篇 |
外科学 | 9106篇 |
综合类 | 28205篇 |
现状与发展 | 24篇 |
预防医学 | 11924篇 |
眼科学 | 1325篇 |
药学 | 12650篇 |
162篇 | |
中国医学 | 10837篇 |
肿瘤学 | 44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82篇 |
2023年 | 1414篇 |
2022年 | 3371篇 |
2021年 | 4007篇 |
2020年 | 3549篇 |
2019年 | 1958篇 |
2018年 | 2129篇 |
2017年 | 2956篇 |
2016年 | 2196篇 |
2015年 | 3885篇 |
2014年 | 5081篇 |
2013年 | 6557篇 |
2012年 | 9450篇 |
2011年 | 9984篇 |
2010年 | 8788篇 |
2009年 | 8042篇 |
2008年 | 7940篇 |
2007年 | 7918篇 |
2006年 | 7049篇 |
2005年 | 5476篇 |
2004年 | 3816篇 |
2003年 | 3339篇 |
2002年 | 2472篇 |
2001年 | 2231篇 |
2000年 | 1556篇 |
1999年 | 566篇 |
1998年 | 149篇 |
1997年 | 98篇 |
1996年 | 98篇 |
1995年 | 78篇 |
1994年 | 90篇 |
1993年 | 51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9篇 |
1965年 | 10篇 |
1964年 | 10篇 |
1962年 | 10篇 |
1959年 | 8篇 |
1958年 | 7篇 |
1957年 | 12篇 |
1955年 | 7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研究国内11家医院分离大肠埃希菌(ECO)和肺炎克雷伯菌(KPN)中质粒介导的喹喏酮类耐药。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无重复临床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 s)的ECO和KPN共84株,另10家医院相应菌株共155株,北京协和医院对头孢西丁不敏感的ECO和KPN共25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M IC;接合实验判断该基因位置和移动性;聚和酶链反应(PCR)及其产物测序确定基因型。结果:北医三院84株菌中1株KPN(编号24)阳性,ECO的发生率是0;余10家医院155株产ESBL s菌株中没有阳性结果;协和医院25个临床株中3株KPN(编号P 3、P 6、P 10)阳性。这4株菌只有P 6接合试验阳性,相应接合子qnr-PCR阳性。环丙沙星C IP对该菌的M IC是0.5μg/m l,对该接合子的M IC是1μg/m l,而对受体菌EC 600的M IC是0.125μg/m l。对24号标本和P 6标本及其接合子进行测序证实:二者的qnr↑序列和AY 878718(qnrA)100%同源,并且qnr基因的上游都有ORF 513存在。结论:北医三院和北京协和医院分类株中存在质粒介导的喹喏酮类耐药基因qnr,其他医院分离株本次研究中未发现该基因。 相似文献
62.
开胸手术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围术期多模式镇痛与传统术后镇痛方法用于开胸手术的镇痛效果及副作用.方法:36例择期行开胸肺叶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多模式镇痛组)于麻醉诱导前10分钟静注曲马多1.5 mg/kg,诱导时开始经静脉舒芬太尼病人自控镇痛(PCIA),并于切皮前进行一次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B组于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4 μg/kg,并于术后开始PCIA.分别于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病人的VAS评分、镇静与舒适状态评分、镇痛药的使用剂量、PCA的按压次数、生命体征及副作用,并记录排气时间、计算PCA按压次数比及舒芬太尼使用量.结果:(1)与B组比较,A组静止及活动状态时的VAS评分、舒芬太尼用量、PCA按压次数明显下降,舒适状态评分明显升高,PCA按压次数比上升(P<0.05);(2)两组病人术后生命体征,镇静评分,排气时间,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胸闷等副作用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开胸手术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效果优于传统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脑利钠肽N端前体肽(Nt-proBNP)在呼吸困难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RIA)分别测定健康人18名及46例呼吸困难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其中心源性呼吸困难组(CDG)25名和气道炎性疾病组(AIDG)21名,并检测心脏超声、血气分析等指标,然后分别检测其与Nt-proBNP相关性.结果 CDG组和 AIDG组血浆Nt-proBN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DG组血浆Nt-proBNP显著高于AIDG 组,P<0.01;左室射血分数与Nt-BNP呈负相关(r=-0.662,P=0.000);左室舒张末内径与Nt-BNP呈正相关(r=0.633,P=0.000);左房前后径与Nt-BNP呈正相关(r=0.491,P=0.000).在AIDG患者中Nt-proBNP水平在氧分压正常组、轻度低氧血症组、中度低氧血症组、重度低氧血症组为逐渐升高,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血浆Nt-proBNP对心源性与气道炎性疾病致呼吸困难有鉴别诊断价值.由于这种标志物在急性不稳定心衰病人明显增高,有希望成为评价心功能的重要补充指标,成为一项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64.
芦黄颗粒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芦黄颗粒对实验性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该方防治AS的机制.方法: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血脂康对照组、芦黄颗粒高剂量组、芦黄颗粒低剂量组.采用高脂饲料喂饲及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法建立兔AS模型,制模成功后给予相应的药物8周,分别测定各组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CRP和IL-6均明显升高(P<0.01和P<0.05),芦黄颗粒高剂量组血清CRP和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和P<0.01),与血脂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芦黄颗粒低剂量组CRP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芦黄颗粒可能通过抗炎机制,发挥抑制AS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
66.
67.
目的:研究L1型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ICAM)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不同肠段的表达。方法:分别取16例先天性巨结肠惠儿狭窄段和正常段平滑肌组织,经处理后提取总RNA,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扩增目的基因和看家基因片段,观察狭窄段和正常段的LICAM基因的表达,并与看家基因(β-aetin)在狭窄段和正常段的表迭作对比。结果:16例患者正常段LICAM和β-actin均有明显的表达,狭窄段β-actin亦有明显的表达,但LICAM均无表迭或弱表达。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狭窄段LICAM减少的原因可能是LICAM的mRNA的减少或缺如,并进一步引起病变段运动障碍和巨结肠发生。 相似文献
68.
目的:总结自行设计制作一分根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例需要拔除的复杂多根牙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采用自制刃部四凹槽结构的分根器分根后拔除患牙,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劈凿法拔除患牙。记录手术时间、患者的损伤情况和术后病人反应。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自制分根器在分根、挺根的使用效果良好。结论:自制分根器用于分根拔牙中具有安全、组织损伤小、病人痛苦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69.
Guoliang ZHANG Jie ZHANG Xinyu WANG Wenqin YANG Zhihui SUN Chaurasia Nitesh KUMAR Hong GUAN Jian GUAN 《Journal of applied oral science : revista FOB》2014,22(4):282-286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sp. A-2 metabolites on viability of CAL-27 cells and apoptosis in CAL-27 cells.Methods
Lactobacillus sp. A-2 metabolites 1 and 2 (LM1 and LM2) were obtained by culturing Lactobacillus sp. A-2 in reconstituted whey medium and whey-inulin medium; the cultured CAL-27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LM1 and LM2 (0, 3, 6, 12, 24, 48 mg/mL) and assayed by methyl thiazolyltetrazolium (MTT) method;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apoptotic cell were observed under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by acridine orange (Ao) fluorescent staining; flow cytometry method (FCM) and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apoptosis of CAL-27 cells treated LM1 and LM2.Results
Th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LM1 and LM2 could restrain the growth of CAL-27 cells, and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the apoptosis of CAL-27 cells was obviously induced and was time-dependent.Conclusions
Viability of CAL-27 cells was inhibited by Lactobacillus sp. A-2 metabolites; Lactobacillus sp. A-2 metabolites could induce CAL-27 cells apoptosis; study on the bioactive compounds in the Lactobacillus sp. A-2 metabolites and their molecular mechanism is in progress. 相似文献70.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第3天(D3)单卵裂期胚胎移植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体外受精D3单卵裂期胚胎移植临床结局,收集172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观察原发不育组和继发不育组、D3移植胚胎细胞数及评级、主动性单卵裂期胚胎移植及被动性单卵裂期胚胎移植与临床妊娠的关系。结果继发不育组女方年龄高于原发不育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分别为33.63%、23.73%。D3移植胚胎的细胞数在8细胞以上者妊娠率与细胞数不足7细胞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主动性单卵裂期胚胎移植组虽然年龄和不育年限高于被动性单卵裂期胚胎移植组,但移植胚胎质量及妊娠率明显高于后者(P0.01)。被动性单卵裂期胚胎移植组中各年龄段患者的移植胚胎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年龄低于35岁者有较好的妊娠结局。结论体外受精D3单卵裂期胚胎移植能获得良好的妊娠结果,临床妊娠结局主要与移植胚胎所含细胞数及评分密切相关。其次,年龄不足35岁,不育年限短的不育患者有更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