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729篇 |
免费 | 10901篇 |
国内免费 | 667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93篇 |
儿科学 | 1505篇 |
妇产科学 | 744篇 |
基础医学 | 8000篇 |
口腔科学 | 2577篇 |
临床医学 | 12633篇 |
内科学 | 10432篇 |
皮肤病学 | 1281篇 |
神经病学 | 3143篇 |
特种医学 | 481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0篇 |
外科学 | 11578篇 |
综合类 | 27684篇 |
现状与发展 | 26篇 |
一般理论 | 8篇 |
预防医学 | 11101篇 |
眼科学 | 1612篇 |
药学 | 11973篇 |
154篇 | |
中国医学 | 10185篇 |
肿瘤学 | 593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1篇 |
2024年 | 1525篇 |
2023年 | 1895篇 |
2022年 | 3653篇 |
2021年 | 4709篇 |
2020年 | 4162篇 |
2019年 | 2666篇 |
2018年 | 2715篇 |
2017年 | 3171篇 |
2016年 | 2497篇 |
2015年 | 4394篇 |
2014年 | 5833篇 |
2013年 | 6867篇 |
2012年 | 9853篇 |
2011年 | 10416篇 |
2010年 | 9055篇 |
2009年 | 7780篇 |
2008年 | 8157篇 |
2007年 | 7610篇 |
2006年 | 7063篇 |
2005年 | 5685篇 |
2004年 | 4014篇 |
2003年 | 3274篇 |
2002年 | 2625篇 |
2001年 | 2168篇 |
2000年 | 1716篇 |
1999年 | 878篇 |
1998年 | 366篇 |
1997年 | 347篇 |
1996年 | 240篇 |
1995年 | 214篇 |
1994年 | 204篇 |
1993年 | 104篇 |
1992年 | 93篇 |
1991年 | 77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28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3年 | 4篇 |
1972年 | 3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介绍作者所在的实验中心近年来对于黄斑区和近周边视网膜区 (≤ 8°)模糊认知感的研究结果。方法和结果 :先后介绍三个实验。实验一测量了近周边视网膜区的焦深 (即对视网膜离焦的主觉耐受程度 ) ,并将其与黄斑区的反应进行了比较。实验二测量了近周边视网膜区的模糊敏感阈值和模糊辨别阈值。上述两实验结果表明 ,人眼焦深在近周边视网膜区随其与黄斑的距离增大而逐渐升高 ,其值从黄斑区的 0 .89D增加到距黄斑 8度视角离心区的 3.51D。模糊敏感阈值 ,即导致初始模糊认知感的视网膜离焦度 ,也随其与黄斑的距离增大而逐渐升高 ;其值从黄斑区的 0 .85D增加到距黄斑 8度视角离心区的 1 .89D。模糊辨别阈值 ,即在初始模糊认知感的条件下觉察初始模糊程度改变的视网膜离焦度 ,同样亦随其与黄斑的距离增大而逐渐升高 ,其值从黄斑区的 0 .4 5D增加到距黄斑 8度视角离心区的 0 .93D。基于实验一 ,二的结果 ,作者设计了实验三 :通过测量视标大小对焦深的影响以研究近周边视网膜区和黄斑区对模糊认知感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 ,人眼焦深在近周边视网膜区随着视标尺寸的增大而逐渐升高 ,且据其数据分析结果及回归方程斜率的个体差异性 ,可将总体实验对象区分为两个亚组 :即“黄斑主导型”和“黄斑 周边视网膜协 相似文献
102.
103.
目的 建立应用扫描激光检眼镜 (scanninglaserophthalmoscope ,SLO )测定微视野的方法 ,并测定不同年龄正常人中心 10°视网膜光敏感度 ,计算年龄与平均光敏感度的相关关系。方法 用德国RodenstockSLO对 80例 160眼 17~ 85岁正常眼进行中心 10°微视野检测。结果 SLO可清晰观察后极部眼底情况。正常人各年龄组中心 10°平均光敏感度与性别、眼别、象限别无关 (P >0 0 5 )。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随年龄增加呈直线下降 ,年龄 (x)每增加 10岁 ,平均光敏感度 (y)下降 0 0 5 5dB ,即y =3 0 9-0 0 5 5x。结论 SLO微视野检查将眼底解剖部位与光敏感度相对应 ,具有直观、准确的优点。正常值的测定为进一步研究黄斑部病变时光敏感度的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4.
单侧开颅额部大脑镰切开救治双额叶挫裂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单侧开颅额部大脑镰切开救治双额叶挫裂伤的疗效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01~2004-01行手术救治的双额叶或双额+一侧颞叶挫裂伤76例。其中A组36例,行单侧开颅大脑镰下切开术;B组40例,双额开颅手术。结果A组患者死亡率、致残率、平均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费用明显低于B组患者,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侧开颅额部大脑镰切开救治双额叶挫裂伤能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减少手术时间、输血量及住院费用,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铅对分离的小鼠海马细胞内游离钙的影响及其及L型钙通道的作用。方法 采用低浓度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小鼠海马细胞 ,并以莹光指标剂 (Fura 2 )作Ca2 荧光探针 ,用双波长荧光法测定海马细胞 [Ca2 ] i。结果 铅可致分离的小鼠海马细胞 [Ca2 ] i 升高 [由静息时的 (2 0 3 4± 10 86)nmol L升至 (4 2 3 3± 19 2 6)nmol L] ,而不论胞外是否有钙 ;铅可抑制钾诱发海马细胞 [Ca2 ] i 升高 ,尼莫地平可加强这种抑制作用 ,而BayK864 4则可部分消除这种抑制作用。结论 铅可致分离的小鼠海马细胞 [Ca2 ] i 升高作用与胞内钙库释放有关 ;铅的抑制钾诱发海马细胞 [Ca2 ] i 升高作用与其抑制L型钙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 (IVIg)和地塞米松 (DEX)对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 6 0例急性ITP患儿随机分为DEX组和DI(DEX +IVIg)组。观察两组的平均止血时间 ;测定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 (PLT)、血小板压积 (PC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值的变化。结果 DI组平均止血时间 ( 3 2± 1 1d)较DEX组平均止血时间 ( 5 4± 1 3d)明显缩短 (P <0 0 1 ) ,血小板上升速度明显增快。治疗后DEX组和DI组PLT和PCT值均逐渐升高 ,MPV和PDW值逐渐下降。但DI组PLT、PCT、MPV、PDW值变化更为显著 ,分别与DEX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结论 IVIg联合DEX治疗急性ITP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DEX ;血小板的四项参数可作为判定急性ITP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价疗效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同源盒gax基因在破裂腹主动脉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破裂腹主动脉瘤体14个,破口位于前壁者4个,后壁者10个,正常腹主动脉组织(自愿捐肾者3人)3块.即刻切取破缘或正常血管组织冻存,分别将其设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印迹杂交(Western blot)检测二组组织中gax的表达.结果gax基因的mRNA与蛋白表达态:在A组分别是(144.9±38.7)与(75.8±12.3);在B组中分别是(99.4±30.7)与(46.8±18.7),组间比较P<0.05.结论同源盒gax基因可能是参与腹主动脉瘤病理演变后期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8.
中药饮片小包装的剂量和质量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饮片小包装作为一项新型的配方模式的改革,其优势非常明显。但在实际使用中主要存在剂量和质量上的问题。药房应从剂量和质量管理入手,一方面监督生产企业做好小包装的剂量和质量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医院药房对小包装的剂量和质量管理,提高配方质量,更好地发挥中药饮片小包装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9.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evolution of fluid therapy (IOFT) dur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LTX) based on clinical experience in our institute over 7 years. Methods: All patient records (n = 130) of LTX from 1996 to 2003 were examined. After excluding patients with co-morbidities 100 cases were found suitable for IOFT analysis. All patients had undergone LTX and follow-up under the same surgical team. Based on IOFT records we tried to identify distinct patterns of practice evolving over 7 years. Intraoperalive hemodynamics (IOHD) and long-term outcome records were examined. Results: Retrospectively, 3 types of IOFT were found. Group A (n= 18, period 1996-1997) received high amounts of crystalloids; group B (n= 24, period 1998-2000) received high amounts of plasma and albumin; and group C (n = 58, period 2001-2003) received lower amounts of albumin and plasma and recommended amounts of 6% hy-droxyethyl starch 200/0. 5 (HES) and high amounts of vasoprcssors. Intraoperatively, group A exhibited the highest levels of central venous and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s in the neo-hepatic stage (P<0. 05). Postoperatively, the patients in group C had the shortest time to extubation; the values for group A,B,C were (15.8±11), (17. 3±10. 2) and (7. 98±3. 2) h respectively( P<0. 05). At the end of one-year follow-up, the patients in group C had the lowest mortality (group A, B, C were 27. 78%, 29. 17% and 6. 25% respectively; P<0. 05). Conclusion: In our institute over the years the use of crystalloids, albumin and plasma during IOFT of LTX is gradually replaced to a large extent by HES. The improvements in IOHD and long term outcomes are likely to be related to improved surgical experience of our team. Nevertheless, the shift in IOFT practices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an beneficial effect on IOHD or long term outcome. Treatment with proper amount of liquid and vasoactive drugs may be a better method of fluid therapy.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孕激素受体亚型的表达,探讨其在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05-01-2005-05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22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囊壁组织,6例同时行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在位内膜组织和13例正常内膜组织,采用RT-PCR技术对孕激素受体(PR-A+B)和孕激素受体B亚型(PR-B)的基因表达进行半定量研究.结果 巧克力囊肿组织中PR-A+B和PR-B mRNA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在位内膜组织(P<0.01);巧克力囊肿组织中PR-B/PR-A+B mRNA的比值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R-B/PR-A+B mRNA的比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PR-A+B和PR-B/PR-A+B mRNA的比值降低可能与EM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孕激素耐受"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