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9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03篇
耳鼻咽喉   53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31篇
口腔科学   28篇
临床医学   233篇
内科学   163篇
皮肤病学   28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152篇
综合类   551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94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195篇
  2篇
中国医学   208篇
肿瘤学   6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观察母婴分离小鼠给予慢性神经疼痛应激后的行为、痛阈改变,以及血清和中枢抑郁、疼痛相关指标的变化,以温阳方、解郁方、及温阳解郁方进行干预探讨温阳解郁法抗抑郁、改善疼痛敏感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小鼠出生日为PD0,小鼠在出生后随机分为对空白组和母婴分离组,母婴分离组在PD5~14进行8 h·d-1的母婴分离,离乳后将其分为母婴分离组、温阳组、解郁组、温阳解郁组和氟西汀组,每组15只,同时以15只未经母婴分离的同期雄性仔鼠作为空白组。空白组、母婴分离组小鼠于PD21~90以普通发育饲料喂养,余组分别以温阳方二仙汤、解郁方逍遥散、温阳解郁方及氟西汀药混饲料喂养(用药剂量分别为5.84、12.00、16.68 g·kg-1及2.60 mg·kg-1)。于PD91行坐骨神经结扎手术,建立母婴分离+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采用旷场实验观察各组小鼠抑郁样行为,测量机械痛阈和温度痛阈检测各组小鼠疼痛敏感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皮质酮(CORT)、P物质及β-内啡肽(β-EP)含量,免疫组化检测杏仁核糖皮质激素受体(GR)和下丘脑β-EP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杏仁核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Nr3c1)、FK506结合蛋白5基因(FKBP5)、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基因(GRM5)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的表达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母婴分离组小鼠5 min旷场中心停留时间和运动总距离均显著减少(P<0.01),机械痛阈显著降低(P<0.01)。血清CORT和β-EP均显著上升(P<0.01),FKBP5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下丘脑β-EP表达上升,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母婴分离组比较,各给药组5 min旷场中心停留时间均明显增加(P<0.05,P<0.01),温阳组、温阳解郁组和氟西汀组小鼠在5 min旷场运动总距离明显增加(P<0.05,P<0.01),各给药组痛阈均不同程度上调。解郁组小鼠血清CORT显著下降(P<0.01),β-EP明显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DNF mRNA显著上升(P<0.01)。温阳组小鼠Nr3c1及GRM5 mRNA均明显下降(P<0.05,P<0.01)。温阳解郁组小鼠血清CORT明显下降(P<0.05),Nr3c1、GRM5及BDNF mRNA均下降(P<0.05,P<0.01),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各给药组下丘脑β-EP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温阳组、解郁组和温阳解郁组小鼠杏仁核GR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阳解郁方可通过增强杏仁核GR表达、抑制杏仁核区神经可塑性及兴奋性达到抑制中枢疼痛敏化和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缓解抑郁行为和改善躯体疼痛过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Background: More widespread use of drug‐eluting stents (DES) to trea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has recently generated more attention to thrombosis, which was relative to the polymer. Polymer‐free and biodegradable polymer‐based stents are more frequently studied, but their efficacy on preventing detrimental clinical events is unclear. Methods and Results: To assess whether polymer‐free paclitaxel‐eluting stent (YINYI stent) was noninferior or equivalent to biodegradable polymer‐based rapamycin‐eluting stents (EXCEL stent) in preventing detrimental clinic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a total of 167 consecutive CHD patients requiring DES implant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YINYI group (n = 82) and the EXCEL group (n = 85).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 The secondary end‐points included stent thrombosis events, all‐cause mortality, and rehospitalization. The study was designed to test the noninferiority or equivalence of the YINYI stent compared with the EXCEL stent with respect to one‐year MACE according to a noninferiority or equivalence margin of 0.1. One‐year MACE was 6.10% in the YINYI group versus 5.88% in the EXCEL group. The lower limit of the one‐side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was ?0.0582 (P = 0.002 from the test for noninferiority). The 95% confidence interval for the equivalence test was [?0.0698, 0.0742] (P1=0.004 and P2=0.007 from 2 times the 1‐sided test for equivalence).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rombosis events, all‐cause death, and rehospitalization (all P > 0.05). Conclusions: In this small randomized trial, polymer‐free paclitaxel‐eluting stents appear to be noninferior or equivalent to biodegradable polymer‐based rapamycin‐eluting stents. (J Interven Cardiol 2012;25:604–610)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邻近唇红的唇粘膜侧良性病变切除后邻位瓣修复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邻近唇红的唇粘膜侧良性病变,沿病变边界稍外侧切除,应用邻位粘膜瓣修复缺损,随访观察术后效果。结果:术后1周所有病例邻位粘膜瓣均一期愈合,唇红部外形无移位、畸形,随访3~12个月,病变未见复发,唇部外观无畸形。结论:唇粘膜邻位组织瓣修复邻近唇红的粘膜缺损,可获得满意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54.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2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国跃  唐兵华 《西部医学》2012,24(7):1318-1319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在鼻内镜下对24例患者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观察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24例均获治愈。无并发症,随访半年以上,均未见囊肿复发和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具有手术精确、创伤小、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5.
植物甾醇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家姮 《海峡药学》2012,(12):47-49
目的建立油脂中豆甾醇和β-谷甾醇的高效液相色谱-二级管阵列分析方法。方法基于C18反相分离,通过优化色谱分离条件,包括样品溶剂选择、流动相的优化、流速的优化,应用于豆甾醇和β-谷甾醇的色谱分析检测。结果在最优条件下,在20min内实现了豆甾醇和β-谷甾醇基线分离,分离度均达到2.9,应用于油脂中甾醇分析,测得豆甾醇含量为330mg·kg-1,β-谷甾醇含量为675mg·kg-1。结论高效液相色谱-二级阵列管检测器分析油脂中植物甾醇方法简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6.
正1病例资料1.1院外诊治经过患者男性,40岁,反复咳嗽、咳痰3周,乏力1周,皮肤、巩膜黄染1周入院。患者于入院3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白痰,无发热,自服感冒药"泰诺"1周后症状无明显好转,于外院就诊。血常规无异常,胸部CT示左下肺叶多发结节影,予抗炎治疗,咳嗽好转。工作1周后,即入本院1周前再次出现咳嗽、乏力,并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瘙痒。外院查血常规无异常,总胆红素(TB)  相似文献   
57.
目的建立苣荬菜地上部位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比较不同产地和同一产地不同采收时间对苣荬菜地上部位总黄酮含量的影响。方法对6个不同来源和5个不同采时间的苣荬菜地上部位超声提取,分别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结果由于产地、采收时间的不同,总黄酮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天津宝坻中总黄酮含量最高,宁夏银川在各个产地中的黄酮含量最低,在甘肃武威样品中批号为20130801的总黄酮含量最低。结论本法可以作为苣荬菜地上部位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产地和采收时间对苣荬菜地上部位总黄酮含量影响较大,实验结果可用于指导筛选苣荬菜优良产地和合理采集时间。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构建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初步构建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选择26名疟疾防治专家,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开展2轮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对每项指标的熟悉程度、判断依据和重要性评价计算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专家协调系数、各指标变异系数,根据上述结果进行指标筛选并计算各指标权重;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价指标体系信度,采用专家权威程度系数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采用KMO检验和因子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效度。结果 共23名专家完成2轮专家咨询,最终构建了一个包含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的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第2轮专家积极系数(100.00% vs. 88.46%)和专家协调系数(0.372 vs. 0.286, P均< 0.01)均高于第1轮。第2轮专家咨询后,各级指标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757~0.930,一、二、三级指标变异系数分别为0.098~0.136、0.112~0.276、0.139~0.335;指标体系整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41;一(KMO值= 0.523,[χ2] = 18.192,P < 0.05)、二(KMO值= 0.694,[χ2] = 51.499,P < 0.01)、三级指标(KMO值= 0.519,[χ2] = 477.638,P < 0.01)KMO值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级指标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4.23%。传染源、传播条件及防控能力3个一级指标归一化权重分别为0.337、0.333和0.329;归一化权重居前3位的二级指标依次为输入性病例数及虫种(0.160)、输入性病例入境及就诊情况(0.152)、媒介种类及密度(0.152);归一化权重值居前5位的三级指标依次为输入性病例虫种(0.065)、媒介种群(0.064)、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0.059)、输入性病例数(0.056)及从就诊至确诊时间间隔(0.055)。结论 成功构建了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消除后开展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和加强重点风险因素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后肠道菌群失调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12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分为肠道菌群失调组(58例)和非失调组(54例),对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危险因素进行筛选。结果非失调组患者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和术中、术后抗菌药物持续应用时间均显著短于失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抗菌药物种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失调组联合应用2种或3种抗菌药物的例数显著少于失调组,非失调组应用青霉素类和氨基糖苷类的比例显著高于失调组。非失调组患者营养不良、肠功能障碍比例和肠外营养天数均显著低于失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失调比例为多。结论影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可能危险因素有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和术中、术后抗菌药物持续应用时间、应用抗菌药物种类、营养不良、肠功能障碍比例和肠外营养天数。  相似文献   
60.
为了解2015年贵州省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和实施细则相关要求,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省16个县(市、区)抽取30个农村和5个城镇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检测不少于250人。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对被调查者粪样进行检测,镜检华支睾吸虫卵及其他人体重点寄生虫虫卵并计数,同时采集被调查者一般情况信息。结果显示,全省共调查8 838人,华支睾吸虫感染37例,感染率0.42%(37/8 838),均属轻度感染。男、女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50%(22/4 375)和0.34%(15/4 463)。36例感染者集中于黔东南州,1例在六盘水市,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农村调查点7 572人,感染率为0.04%(3/7 572);城镇调查点1 266人,感染率为2.69%(34/1 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黔东南州城镇调查点中,榕江县(镇区)感染率达11.90%(30/252),高于凯里市(城区)(1.60%, 4/250)(P <0.01)。37例华支睾吸虫感染者中,仅1例合并蛔虫感染。各年龄组中以11~20岁组感染率最高,为0.97%;文化程度以高中、中专学历人群感染率最高,为3.14%;职业以工人、干部等上班族最高,为2.36%,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贵州省黔东南州仍是华支睾吸虫病的重点流行区,需扩大城镇调查点进一步摸清华支睾吸虫感染流行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