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0篇
  免费   371篇
  国内免费   220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88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224篇
口腔科学   51篇
临床医学   438篇
内科学   324篇
皮肤病学   19篇
神经病学   75篇
特种医学   125篇
外科学   340篇
综合类   1019篇
预防医学   404篇
眼科学   107篇
药学   485篇
  4篇
中国医学   391篇
肿瘤学   17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302篇
  2012年   382篇
  2011年   370篇
  2010年   351篇
  2009年   282篇
  2008年   334篇
  2007年   285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 探讨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建立肥胖抵抗大鼠模型,取静脉血,测生化指标,对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大鼠在高糖高脂饮食饲养16周后,与基础饲料组相比,血糖、胰岛素、低密度脂蛋白及总胆固醇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下降,同时糖酵解产物丙酮酸降低,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代谢物柠檬酸、苹果酸、延胡索酸及琥珀酸减少,尿酸增加,脂肪酸、氨基酸代谢异常。结论 高糖高脂饮食干预后,肥胖抵抗大鼠能量代谢显著变化,对探讨饮食导致的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置换节段屈伸活动旋转中心(center of rotation,COR)的位置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2年2月收治的23例行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男9例,女14例;年龄27~65岁,平均45岁。病程10~84个月,平均25个月。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5例,脊髓型颈椎病5例,混合型颈椎病3例。病变节段:C4、5 5例,C5、6 14例,C6、7 4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临床疗效;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置换节段屈伸活动COR位置坐标(COR-X,COR-Y)的变化;比较分析COR位置变化与术后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例术后出现声嘶,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8.3个月。末次随访时假体无移位、松动、下沉及断裂。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NDI评分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活动度,上、下相邻节段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COR-Y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置换节段COR-X显著增加(P0.05)。置换节段COR-X变化与术后JOA、NDI、置换节段活动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根据手术前后COR-X之差是否小于均值1.86 mm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间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术后JOA、NDI、颈椎整体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临床疗效满意,能有效维持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和相邻节段活动度,增加置换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术后置换节段矢状面COR位置较术前显著前移,且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随COR前移距离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93.
Background and Aim:  To investigate a possible association between HLA genes with serum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levels and evaluate whether the HLA-DQA1, DQB1, and DRB1 genes could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liver damage in chronic hepatitis C.
Methods:  A total of 145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HCV) infection (36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ly normal ALT values; 109 patients with elevated ALT levels) and 160 uninfected healthy controls were examined for HLA-DQA1, DQB1, and DRB1 molecules by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ing based typing (PCR-SBT).
Results:  Among the patients chronically infected with HCV, the frequencies of DQA1*0501, DQB1*0301, and DRB1*0401 allel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normal ALT group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abnormal ALT levels, whereas that of DQB1*0201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s compared to uninfected healthy controls, DQA1*0501, DQB1*0301, and DRB1*0401 allele frequencies were also statistically higher in the normal ALT group, whereas that of DQB1*0201 was the inverse. The haplotype frequencies of DQA1*0301-DQB1*0301, DQA1*0501-DQB1*0301, and DRB1*1101-DQB1*0301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normal ALT group.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indicated that female sex, and the DQB1*0301 allele and DRB1*0401 allele we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normal ALT values, whereas DQB1*0201 allele was the inverse.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articular HLA alleles may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serum ALT level of chronic HCV infection as a host genetic factor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The DQA1*0501, DQB1*0301, and DRB1*0401 alleles, and the DQA1*0301-DQB1*0301, DQA1*0501-DQB1*0301, and DRB1*1101-DQB1*0301 haplotypes seem to be associated with low hepatitis activity; whereas DQB1*0201 allele i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gression of liver injury in chronic HCV infection.  相似文献   
94.
目的:评估上前牙区即刻种植联合即刻修复的软组织效果。方法上前牙区单牙即刻种植患者26例,微创拔牙后植入ZIMMER TSV种植体,获得良好初期稳定性并实施即刻修复,经过6~12个月骨结合和牙龈塑形后完成上部修复,观察负重6个月后牙龈组织情况。结果26例患者完成骨整合及最终修复,负重正常,无探诊出血、牙龈红肿,近中龈乳头、远中龈乳头及龈缘高度降低分别为(0.52±0.22) mm、(0.56±0.31) mm 和(0.71±0.34)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97,P=0.29)。结论上前牙区单牙即刻种植联合即刻修复存在不同程度的软组织退缩。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与适应水平的相关性,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抽样调查111例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造口生活质量量表和造口适应量表分别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生活质量和适应水平,并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肠造口患者适应水平呈中等水平,适应水平总分及各维度与生活质量量表总分、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和精神维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结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与适应水平密切相关,应该提高结肠造口患者适应水平,从而提高结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6.
“左肝右肺”内涵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始见于《黄帝内经》。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分析认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古人对肝肺生理特性的描述,是对肝肺气机升降功能的本质概括,病理上为肝肺两脏病变之体现。历代医家将此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或调气机升降,或左血右气分治,常获疗效。  相似文献   
97.
背景 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虽是目前中晚期不可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首选局部治疗措施,但TACE术后仍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中医药治疗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联合TACE术能使原发性肝癌患者获得更大的治疗收益。目的 探讨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对血浆血管生成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6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及肝病科收治的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两组患者均行亚肝段动脉末梢水平TACE术,治疗组患者连续服用敷和备化方12周。比较两组患者近期(治疗12周后)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治疗前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Karnofsky(KP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血浆血管生成因子〔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并观察两组患者毒副作用和/或并发症发生情况。TACE术后当天开始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或完成整个疗程(12周)。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成整个疗程及随访,无一例脱落或失访。两组患者总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207.5±28.4)d,两组患者PFS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腹痛腹胀、纳呆食少、情志抑郁、恶心呕吐、神疲乏力、口苦咽干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血浆VEGF、bFGF、PD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毒副作用和/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PFS,同时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肿瘤相关血管微环境,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血浆血管生成因子水平,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8.
老年性便秘多相兼为病,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兼夹气滞、血瘀、燥热等,影响大肠传导功能而致秘。中医药治疗老年性便秘立足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注重治病求本,具有方法多样,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的优势,但目前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①临床辨证分型不统一,各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同,辨证施治方法各异,尚未形成统一标准;②临床缺乏客观的疗效评价标准,远期疗效观察多依据患者主观判定,缺乏大量的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作为支撑;③研究多是在回顾性研究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缺乏前瞻性的实验数据支持,多为个人验案分析或质量不高的临床疗效观察,缺乏对照或设计不够严谨;④名老中医独特诊疗经验未能很好传承,研究文献多为名医验案,未经系统整理或开展全面深入的临床实验研究。未来开展老年性便秘研究时,亟须制定统一规范的辨证分型、选方用药及疗效判定标准,进一步规范临床科研设计,探索出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诊疗体系,提高临床辨治老年性便秘水平;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开展深入系统的相关实验研究,以便为中医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注重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完整继承,及时总结名医验案,积极开展基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为继承和弘扬名老中医经验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99.
刘齐  骆斌  梁金凤  容础南  唐燕  俞若熙 《中医学报》2020,35(7):1514-1519
目的:分析阴虚质与平和质女性在渐衰期血液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方面的差异,丰富"体衰相关论"的内涵。方法: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在北京市自然人群中招募35~49岁的女性志愿者60人,分为阴虚质组和平和质组各30人,并进行血液和粪便取样。对血液样本运用生化法进行分析;对粪便样本运用16s rDNA测序技术进行肠道菌群特征分析并绘制共发生网络图(Network图)进行讨论。结果:血液生化指标方面,与平和质组比较,阴虚质组三酰甘油、血红蛋白、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大血小板比例的数值均较低,白细胞、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的数值均较高。肠道菌群特征方面,阴虚质组的菌群门类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疣微菌门,比平和质组多了疣微菌门;阴虚质组平均相对丰度最大的前3位菌属从大到小依次为不明韦荣球菌科属、不明瘤胃菌科属和考拉杆菌属,而平和质组为不明瘤胃菌科属、分节丝状菌属和寡养单胞菌属;阴虚质组存在负相关关系的菌属,其中关系最复杂的是拟杆菌属,平和质组不存在负相关关系菌属。结论:渐衰期的阴虚质女性比平和质脂肪合成降低,食物消化吸收率降低,炎症反应更明显,各类贫血和血管性疾病等发病风险更高,免疫功能相对下降,机体具有更明显的衰老特征,为"体衰相关论"提供一定的微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