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603篇 |
免费 | 3602篇 |
国内免费 | 238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72篇 |
儿科学 | 386篇 |
妇产科学 | 486篇 |
基础医学 | 3553篇 |
口腔科学 | 611篇 |
临床医学 | 4497篇 |
内科学 | 4722篇 |
皮肤病学 | 384篇 |
神经病学 | 1500篇 |
特种医学 | 130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2篇 |
外科学 | 3478篇 |
综合类 | 7058篇 |
现状与发展 | 12篇 |
一般理论 | 5篇 |
预防医学 | 3175篇 |
眼科学 | 817篇 |
药学 | 3883篇 |
50篇 | |
中国医学 | 2338篇 |
肿瘤学 | 293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443篇 |
2023年 | 635篇 |
2022年 | 1280篇 |
2021年 | 1728篇 |
2020年 | 1410篇 |
2019年 | 1265篇 |
2018年 | 1181篇 |
2017年 | 1198篇 |
2016年 | 1056篇 |
2015年 | 1575篇 |
2014年 | 1940篇 |
2013年 | 1998篇 |
2012年 | 2659篇 |
2011年 | 2752篇 |
2010年 | 2057篇 |
2009年 | 1738篇 |
2008年 | 1950篇 |
2007年 | 1970篇 |
2006年 | 1814篇 |
2005年 | 1640篇 |
2004年 | 1467篇 |
2003年 | 1662篇 |
2002年 | 1429篇 |
2001年 | 1132篇 |
2000年 | 764篇 |
1999年 | 614篇 |
1998年 | 362篇 |
1997年 | 352篇 |
1996年 | 224篇 |
1995年 | 226篇 |
1994年 | 199篇 |
1993年 | 124篇 |
1992年 | 136篇 |
1991年 | 129篇 |
1990年 | 95篇 |
1989年 | 76篇 |
1988年 | 54篇 |
1987年 | 45篇 |
1986年 | 39篇 |
1985年 | 44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8篇 |
1979年 | 10篇 |
1977年 | 9篇 |
1976年 | 7篇 |
1973年 | 6篇 |
1972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下颌后缩颞下颌关节结构与垂直骨面型及咬合因素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30例安氏Ⅱ1类下颌后缩儿童(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10.8±1.1)岁(8.1~13.0岁),分别进行TMJ的MRI扫描检查,X线头影测鼍和覆(牙合)覆盖的模型测量,并采用pearson榆验髁突位置和盘突关系与垂直骨而型和咬合因素的相父分析.结果:下颌平面角与前间隙有弱的正相关;前后而高比与所有测量项目均无相关性;后而高与代表盘突关系的Dp-Cc/Cs-Cc角有弱的正相关关系;前而高与Dp-Cc/Cs-Cc、Ca-Ca'、Ca-Cp值角均有弱的负相关关系;髁突位置与覆(牙合)覆盖均无关;盘突关系与覆(牙合)无关,但覆盖与Ca-Dm、Dp-Cc/Cs.Cc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20、0.460.结论:垂直骨而型与髁突后移、盘前移有一定的相关性.覆(牙合)、覆盖与髁突位置无关;而覆盖越大者,盘前移位越明显,盘突关系越具有病理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玻璃渗透铝瓷基底厚度变化对In-Ceram全瓷修复体颜色影响规律,为临床选色、配色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制作不同厚度的铝瓷基底,并在此基础上烧结In-Ceram全瓷试件,采用标准D65光源,使用Data Color SF300型分光光度仪,观测玻璃渗透铝瓷基底厚度变化对In-Ceram全瓷修复体的明度、色相、彩度的影响.结果:当不透明牙本质瓷和牙本质瓷厚度固定时,玻璃渗透铝瓷基底厚度的改变能引起颜色的变化.当铝瓷基底厚度在0.5~0.7 mm时,符合临床比色要求,能够较好的提高修复体的颜色复现率.结论:通过对铝瓷基底厚度的调节,可以使In-Ceram全瓷修复体获得较理想的色泽,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Junyou Yang Wen Zhu Xianhui Gao Siqian Bao Xian Fan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Lausanne, Switzerland)》2005,577(1):117-123
A Bi2Te3 VA–VIA group compound thin film was prepared via the route of electrochemical atomic layer epitaxy in this paper. The dependence of thin film formation on the electrochemical conditions (such as deposition potential control, supporting electrolyte and substrate) was studied, 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Bi2Te3 film was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Bi upd on Pt occurs at more negative potential in a HNO3 supporting electrolyte than in a HClO4 supporting electrolyte, and the Te upd peak moves to a more negative potential in HClO4 supporting electrolyte solution than that in HNO3 solution; Both Te and Bi upd on an Ag substrate occur at more negative potentials than that on a Pt substrate. In order to reach steady state deposition, a potential adjustment is necessary for the first 30 or more cycles of each component. After deposition of this initial ‘buffer layer’, the potentials can be kept constant for the remaining cycles. The effect of the slope of the shift of potential used to deposit the first 30 atomic layers of Bi and Te on the deposit has also been investigated. The deposit exhibits a two phase mixture of excess elemental Bi and Bi2Te3 compound when the slope is larger than ?4 mV/p (p indicates per cycle); a single-phase Bi2Te3 compound was obtained at a slope of ?6 mV/p, and Bi4Te3 compound also appears in the deposit along with Bi2Te3 when the slope is decreased to a more negative value of ?10 mV/p. 相似文献
14.
白蛋白微球经颈外动脉灌注后的体内分布及降解速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作为药物载体的白蛋白微球 (AMS)经颈外动脉灌注后在体内的分布及降解速度 ,以及栓塞血管再通时间 ,为AMS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 :经家兔颈外动脉灌注以12 5 I标记的平均粒径 56.3 μm的白蛋白微球后 ,测定局部组织及全身脏器内的放射剂量。用 760ml/L的泛影葡胺行家犬颈外动脉造影观察AMS灌注后末梢血管再通时间。结果 :微球经颈外动脉灌注后 92 .2 3 %集中于头颈局部组织内。微球对颈外动脉的微小分枝有明显的栓塞作用 ,栓塞的血管在 7~ 9d内再通。结论 :AMS可作为药物的缓释载体 相似文献
15.
上颌神经诱发三叉神经皮层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的分支上颌神经皮层诱发电位的特点及与三叉神经其他分支皮层诱发电位的差异。方法 通过刺激 10名健康成人的眶下神经 ,收集刺激对侧的三叉神经诱发电位 (TSEP)。结果 ①刺激发生 2 0ms左右出现P1,其后N1~N5等 9个波峰依次出现 ;②P3、N3、P4潜伏期稳定 ,N3~N4振幅高且图形规律 ;③上颌神经皮层诱发电位与下颌神经皮层诱发电位无明显差异。结论 上颌神经TSEP中高峰电位出现于 110ms的N3P4波 ,波幅 >10 μV ,其潜伏期相对稳定 ,形成上颌神经TSEP的特点 ,早期的P1~N2波幅较低 ,但可以因周围神经的改变而有较大的变化 ;正常上颌神经的TSEP各波潜伏期、图形特点、峰峰电位差与下颌神经TSEP差异不明显。根据图形特点、参数可以作为临床三叉神经上颌支功能状态和病理改变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6.
Unintended intravascular injection from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blocks can result in frustrating distant complications affecting such structures as the middle ear and eyes. Possible complications affecting the eyes include blurring of vision, diplopia, mydriasis, palpebral ptosis and amaurosis (temporary or permanent). In this article, we present a complication that has been reported only rarely. Two patients developed transient loss of power of accommodation of the eye resulting in blurred vision after routin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blocks on the ipsilateral side. Clear vision returned within 10-15 minutes after completion of the blocks. The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is phenomenon is accidental injection into the neurovascular bundle of local anesthetic agents, which were carried via the blood to the orbital region. This resulted in paralysis of a branch of cranial nerve III, the short ciliary nerves that innervate the ciliary muscle, which controls accommodation.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DMBA诱导地鼠夹囊癌第7周起,于每次涂布DMBA前一小时用肝素加低分子右旋糖酐(5u/ml)混合液给实验组地鼠腹腔内注射(0.4ml/100g),至第18周,其过程中记录每只地鼠颊鼠癌时间(以粘膜出现三向平均直径为3mm肿瘤块的时间为准),并与对照组(单纯诱癌而不给抗凝处理)比较,结果实验组地鼠颊囊癌变时间平均比对照组延长32.6天(P〈0.01)。经血液流变和微循环检测证实,两组间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CT辅助咽后壁瓣手术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CT辅助设计咽后壁瓣的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CT测量26例腭咽闭合不全者在静止和发“i”时腭咽腔的宽度和长度,观察分析咽后壁瓣成形术所需的宽度、长度和咽后壁瓣蒂的位置和与软腭的附着位置。结果 静止时腭咽腔的宽度15.10-37.25mm,平均27.01mm,长度12.54-30.39mm,平均22.10mm;发“i”时腭咽腔的宽度为9.11-34.06mm,平均17.69mm;咽后壁瓣蒂的位置都在第一颈椎平面或以上;与软腭的附着位置大部分在软腭的中后1/3处。结论 CT作为一种定量评价腭咽闭合功能的方法,能够辅助设计咽后壁瓣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了正常口腔粘膜,轻中重度粘膜上皮异常增生和鳞状细胞癌共74例石蜡包埋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分布.结果显示,正常口腔上皮中,PCNA染色仅见于基层,而所有异常增生和鳞癌标本中,PCNA阳性反应出现在基层以上部位.从轻、中、重度异常增生到鳞癌,PCNA阳性细胞的比率不断增加,每个标记细胞中PCNA染色程度亦显著增强.表明PCNA表达和口腔上皮的增殖潜能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监测口腔粘膜上皮癌变风险的重要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20.
外周血VEGF表达水平与舌癌颈淋巴结转移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周血VEGF表达水平与舌癌转移之间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舌癌患者外周血VEGF的表达水平进行ELISA检测 ,并对患者术后所有颈部淋巴结进行HE染色。结果 :转移组患者血清VEGF浓度为 ( 5 0 8.2 8± 14 .193 3 ) pg/ml ,无转移组患者血清VEGF浓度为 ( 13 0 .49± 6.2 5 41) pg/ml ,二者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1)。转移组患者术后血清VEGF浓度显著下降 ,为 ( 14 1.79± 5 .2 2 41) pg/ml,与术前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舌癌患者血清VEGF浓度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 ,可以作为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