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772篇 |
免费 | 2224篇 |
国内免费 | 124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12篇 |
儿科学 | 360篇 |
妇产科学 | 104篇 |
基础医学 | 1359篇 |
口腔科学 | 539篇 |
临床医学 | 3120篇 |
内科学 | 1828篇 |
皮肤病学 | 210篇 |
神经病学 | 392篇 |
特种医学 | 859篇 |
外科学 | 2345篇 |
综合类 | 6530篇 |
现状与发展 | 3篇 |
预防医学 | 2869篇 |
眼科学 | 213篇 |
药学 | 3062篇 |
29篇 | |
中国医学 | 2112篇 |
肿瘤学 | 9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0篇 |
2023年 | 281篇 |
2022年 | 635篇 |
2021年 | 919篇 |
2020年 | 808篇 |
2019年 | 364篇 |
2018年 | 415篇 |
2017年 | 571篇 |
2016年 | 484篇 |
2015年 | 897篇 |
2014年 | 1173篇 |
2013年 | 1458篇 |
2012年 | 2224篇 |
2011年 | 2262篇 |
2010年 | 2190篇 |
2009年 | 1985篇 |
2008年 | 1935篇 |
2007年 | 1859篇 |
2006年 | 1775篇 |
2005年 | 1294篇 |
2004年 | 895篇 |
2003年 | 715篇 |
2002年 | 549篇 |
2001年 | 536篇 |
2000年 | 389篇 |
1999年 | 150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其与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SP法 )检测 10 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Survivin、Ki 6 7、P5 3的表达 ,分析Survivin表达与Ki 6 7增殖指数、P5 3表达及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Survivin阳性表达结直肠癌的Ki 6 7增殖指数 (4 1.31%± 19.83% )明显高于Survivin阴性者 (2 6 .2 1%± 2 0 .36 % ) ,Survivin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呈正相关 (P <0 .0 5 )。Survivin表达与P5 3表达无显著相关。Surviv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 6 4 .2 % (6 8/10 6例 ) ,癌旁形态学正常的结直肠粘膜未见Survivin表达 ;Survivin在中高分化结直肠癌表达阳性率 72 .4 % (6 3/87例 ) ,明显高于低分化结直肠癌 (2 6 .3% ,5 /19例 ) ,P <0 .0 5。此外 ,Survivin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位置、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Dukes’分期无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 6 4 .2 % ,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关 ,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扩张症中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及肥大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症中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异常和肥大细胞(MC)在该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关系。方法:应用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结合的方法和形态计量学方法进行观测。结果:支气管扩张症中,支气管上皮蛙皮素(Bombesin)阳性细胞、固有膜S-100蛋白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神经纤维、IgE阳性细胞、MC和IgE阳性MC均显著增多,且在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ALT)增生的区域上述肺内分泌细胞、神经纤维和IgE阳性细胞增多尤为显著,S-100蛋白和NSE阳性神经纤维分布于弥散淋巴组织和BALT中,MC与S-100蛋白阳性神经纤维紧密接触.MC表面有IgE阳性环状带,MC和IgE阳性细胞出现在支气管上皮间和肺泡壁。结论: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病与局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异常有关;MC可能作为感受器、分泌细胞或靶细胞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儿童口服复方氯胺酮的血药浓度并探讨血药浓度与药效学的关系。方法用高效液相方法测定用药后不同时点氯胺酮(KET)、咪达唑仑(MZ)、阿托品(AT)的血药浓度;观察药物显效时间、镇静止痛效果。结果KET的tmax=(30±15)min,Cmax=(633±121)ng·mL-1;MZ的tmax=(30±15)min,Cmax=(105±35)ng·mL-1。患儿服药(10±4)min,血中可测到KET、MZ的含量;(30±20)min达峰;未检测到AT。结论复方氯胺酮口服液起效时间与其血药浓度高峰期相近。 相似文献
14.
药店实施GPP认证自愿性原则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药店实施GPP认证的自愿性原则 ,为保障GPP的顺利实施提出参考建议。方法 :从实施GPP认证的目的、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公正性和法律保障等方面对自愿性原则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 :药店实施GPP认证的自愿性原则的可行性有待市场验证 ,但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并加大向公众宣传安全用药知识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全肠外营养对早产儿营养、免疫功能及行为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全肠外营养(TPN)对早产儿营养、免疫功能及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监测55例TPN治疗早产儿的营养状况、肝肾功能、血脂水平、免疫功能及矫正胎龄40周时行为发育情况,并与25例未行TPN的早产儿对照分析。【结果】TPN治疗组体重增长快、体重日增长及治疗后体重高于对照组,TPN治疗后血清蛋白、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升高,肝肾功能及血脂检查无明显异常,矫正胎龄40周时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TPN能改善早产儿营养状况、促进免疫水平的提高和行为神经的发育,对早产儿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硬件和软件设计角度,介绍便携式智能仪器低功耗设计的若干关键技术.在便携式血糖仪的研制中,采用了多种低功耗措施来降低系统功耗.测试表明,在保证测试精度的前提下,合理采用低功耗技术能提高整机性能、降低系统功耗、确保便携式血糖仪长时间连续运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瘦素及神经肽Y与血脂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 11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 2 6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放免分析法测量瘦素 (LE)及神经肽Y(NPY)浓度 ,并同时测定血总胆固醇 (CH)、甘油三脂 (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浓度。结果 高血压组体重指数 (BMI)、血CH、TG、NPY及LEP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HDL浓度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相关分析显示 ,LE浓度与收缩压、舒张压、BMI、血CH、TG及NPY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P均 <0 0 5 )。结论 血浆瘦素浓度升高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患机制之一 ,并通过神经肽Y的作用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血脂紊乱及肥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转染对庆大霉素性耳聋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神经营养因子 3(NT3)基因转染对豚鼠庆大霉素性耳聋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携带外源性基因NT3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 pIRES2 EGFP NT3与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注入豚鼠耳蜗 ,术后给予庆大霉素肌肉注射 (12 0mg/kg) 14d ,分别于停药后 1d、2周进行听性脑干反应 (ABR)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POAE)测听并观察转染基因在耳蜗的表达和分布及耳蜗毛细胞受损情况。结果 :NT3组DP gram幅值降低较对照组明显减轻 ,ABR阈值升高亦无对照组显著 (P <0 .0 5 )。耳蜗基底膜FITC phalloidin染色见NT3组耳蜗毛细胞的缺失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 :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NT3基因转染对豚鼠庆大霉素性耳聋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有胫前黑斑的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黑斑和肾活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 DM)肾脏、皮肤病变的性质及两种组织病变与T2 DM高血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73例门诊T2 DM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T2 DM伴胫前皮肤黑斑的发病率;对16例T2DM伴胫前皮肤黑斑的患者均进行了。肾活检和皮肤活检,对101例伴胫前皮肤黑斑T2 DM的血清做了血清蛋白电泳。结果:T2 DM伴胫前皮肤黑斑的发病率为24.78%;肾活检和皮肤活检的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肾脏有不同的病理形态改变,但肾脏和皮肤存在许多免疫复合物沉积;有4例患者的血清蛋白电泳凝胶上有多余的蛋白带,位置一致,分子质量较大。结论:这类患者肾脏和皮肤同时受自身免疫损害,胰腺β细胞和眼底病变可能为同一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脐血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地区新生儿脐血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的发生率。方法 9676例活产新生儿生后即取脐血,采用定量法测定红细胞G6PD/6PGD的比值。低于1.0者为G-6-PD缺乏。结果 测得G-6-PD缺乏的患儿265例,总发生率为2.74%。其中男230例,发生率为4.07%;女35例,发生率为0.87%。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χ^2=90.75,P<0.001)。结论 脐血G-6-PD活性筛查,能比较准确地检测出G-6-PD缺乏患儿,指导临床对其并发症进行早期干预,避免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的发生,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