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675篇 |
免费 | 3142篇 |
国内免费 | 170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50篇 |
儿科学 | 623篇 |
妇产科学 | 130篇 |
基础医学 | 1856篇 |
口腔科学 | 731篇 |
临床医学 | 3891篇 |
内科学 | 2566篇 |
皮肤病学 | 331篇 |
神经病学 | 715篇 |
特种医学 | 1126篇 |
外科学 | 2750篇 |
综合类 | 8621篇 |
现状与发展 | 7篇 |
预防医学 | 4148篇 |
眼科学 | 265篇 |
药学 | 3876篇 |
36篇 | |
中国医学 | 3184篇 |
肿瘤学 | 14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1篇 |
2023年 | 370篇 |
2022年 | 989篇 |
2021年 | 1170篇 |
2020年 | 1074篇 |
2019年 | 610篇 |
2018年 | 567篇 |
2017年 | 943篇 |
2016年 | 616篇 |
2015年 | 1256篇 |
2014年 | 1653篇 |
2013年 | 1959篇 |
2012年 | 3018篇 |
2011年 | 3000篇 |
2010年 | 2793篇 |
2009年 | 2584篇 |
2008年 | 2663篇 |
2007年 | 2542篇 |
2006年 | 2274篇 |
2005年 | 1732篇 |
2004年 | 1227篇 |
2003年 | 961篇 |
2002年 | 750篇 |
2001年 | 630篇 |
2000年 | 507篇 |
1999年 | 192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8篇 |
1966年 | 4篇 |
1958年 | 5篇 |
1957年 | 3篇 |
1956年 | 6篇 |
1955年 | 4篇 |
1954年 | 4篇 |
194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极化液治疗儿童应激性高血糖的疗效。方法应激性高血糖患儿30例随机分成极化液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极化液降糖,对照组仅将葡萄糖输入量严格控制在4mg/(kg·min)以下。监测二组患儿治疗前、入院8~12h、第2、3天血糖。同时应用简化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进行病情评估。结果入院时、入院8~12h、第2、3天血糖值,治疗组分别为(20.7±5.02)、(11.98±3.13)、(7.55±1.94)、(5.12±1.04)mmol/L,对照组分别为(19.16±4.49)、(14.89±3.42)、(10.7±2.63)、(5.95±1.33)mmol/L。与入院时血糖比较,治疗组血糖下降较快;8~12h及第2天二组血糖下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a〈0.01);第3天,二组血糖下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二组入院时危重状态及极危重状态各分别为7和8例;第2天,治疗组3例仍为危重状态,其余转为非危重,转安率为80%;对照组尚有7例危重,2例极危重,转安率为40%,二组转安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3天,治疗组均转为非危重,对照组尚有2例危重状态、1例极危重状态。二组转安率分别为100%、80%,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极化液治疗儿童应激性高血糖安全有效,经济简便,利于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992.
新生儿外科畸形的早期综合干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产房外科等早期综合干预以提高新生儿外科畸形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20例产前超声检查存在异常表现的胎儿进行B超和MRI随访观察,发现脐膨出6例,腹裂5例,消化道畸形6例,其他3例。18例行手术治疗,其中产房外科11例。术后多途径营养支持14例。采集脐带血20例。结果20例中治愈14例,因多发严重畸形和家属放弃治疗死亡6例。11例施行产房外科,其中腹裂5例,治愈4例;巨型脐膨出4例,治愈1例,术后31d意外死亡1例,放弃治疗死亡2例,普通型脐膨出2例Ⅰ期手术治愈。消化道畸形5例治愈,1例好转。脐带血成功回输12例。结论对新生儿外科畸形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有助于避免严重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产房外科的实施,能在最短时间内中断疾病对患儿的损害。产时脐带血采集和自体回输,提高了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3.
三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青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家系的基因型与表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青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autosomal recessive juvenile parkinson-ism,AR-JP)parkin基因的突变及临床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DNA测序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等技术对15个AR-JP家系先证者的parkin基因进行突变研究。结果发现3个家系有parkin基因的突变,其中2个家系含parkin基因的杂合缺失突变,分别为第2外显子的202-203delAG及第9外显子的1069-1074delGTGTCC;另一家系发现一个杂合点突变,为第12外显子的1422(T→C)。其中1069-1074delGTGTCC和1422(T→C)为新的突变。3个家系共6名患者,发病年龄18~31岁,平均25.2±5.7岁;病情进展慢,腱反射活跃或亢进、症状波动常见;对小剂量多巴制剂反应良好。结论我国的AR-JP家系存在parkin基因的突变;含parkin基因突变的AR-JP患者有帕金森病的一般临床表现,又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994.
几种反应性氧代谢物逆转剂免疫佐剂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比较硫普罗宁(TIP)、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二氢氯组胺(DHT)3种反应性氧代谢物(ROM)逆转剂抗白血病细胞免疫治疗中的增效作用.方法 在K562细胞、NK细胞的混合培养系中分别加入单核细胞和白细胞介素-2,然后分别加入TIP、GSH、DHT,观察ROM水平及K562细胞抑制率(KIR)的变化.结果 加入E/MO=10/2、10/5、10/10三种浓度的MO,ROM水平分别为(389.79±43.83)U/L,(456.74±42.77)U/L,(601.42±21.92)U/L,KIR分别为82.36%,81.36%,48.09%:加入TIP、GSH或DHT后,当E/MO=10/2时,ROM水平从(389.79±43.83)U/L,分别减至(-1.20±60.70)U/L、(-3.58±9.49)U/L和(50.21 4-22.4)U/L(P<0.05),随着TIP、GSH或DHT浓度的增加ROM水平逐渐减少,KIR从82.53%分别升至96.09%、96.39%和94.64%(P<0.05).结论 TIP、GSH逆转ROM的效应强于DHT,提高NK细胞对K562的抑制率,其效应强度与DHT相似,但毒副作用轻微,两者均可能成为更理想的抗白血病的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构建较高仿真度的6岁儿童乘员下肢有限元模型,验证6岁儿童乘员膝关节的有效性;分析在前碰撞载荷下生长板对儿童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响应及损伤机制。方法基于儿童生理结构及CT影像构建包含生长板的6岁儿童乘员下肢有限元模型,赋予相应的材料属性;参照Kerrigan等及Haut等的生物力学实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不同生长板材料属性对膝关节损伤的影响。结果通过模型仿真实验与生物力学实验曲线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膝关节区域,生长板的存在可以改变儿童乘员下肢骨折的损伤模式;不同生长板的材料属性,可以影响股骨轴向损伤力的阈值及达到损伤阈值而发生骨折的相对位置。结论所建模型得到有效验证,可用于6儿童乘员膝关节损伤生物力学响应及损伤机制的相关研究及应用。 相似文献
996.
免疫毒素192-IgG-saporin侧脑室注射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大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动物模型,并观察其学习记忆能力及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改变。方法采用SD大鼠侧脑室注射192-IgG-saporin(2.5μg/5μl),21d后行Y迷宫检测,28d后处死大鼠,免疫组化观察基底前脑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阳性神经元细胞数的变化。结果Y迷宫检测显示模型组大鼠的学习次数、记忆能力(107.38±9.34、3.75±0.71)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1)。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损伤侧在内侧隔核(MS)和斜角带垂直支(VDB)的NGFR阳性神经元细胞数(7.50±1.77、15.00±2.27)与正常组对应侧比较分别减少81.96%和84.23%(P<0.01),MS和VDB的NGFR阳性神经元面积和周长降低(P<0.05),灰度值升高(P<0.05)。结论免疫毒素192-IgG-saporin侧脑室注射可以模拟AD行为学改变和部分病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997.
998.
目的分析ALL-2005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失败的原因。方法将初治ALL失败病例分为诱导治疗失败、复发和依从失败以及治疗相关死亡三类,回顾性分析失败的原因。结果 2005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共388例初治ALL患儿,随访时间中位数48个月(24~72个月)。101例患儿治疗失败,总失败率为26.0%;其中诱导治疗失败6例,复发69例,依从失败17例,治疗相关死亡9例。骨髓复发率为13.2%,单纯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率为2.4%,男性患儿睾丸复发率为3.9%。388例ALL患儿中,300例B系ALL患儿在诱导治疗第35天监测微小残留病(MRD),MRD≤0.01%患儿的复发率为15.4%,而MRD>0.01%患儿为28.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8,P=0.016)。结论复发是导致ALL-2005方案治疗ALL失败的主要原因,诱导治疗第35天MRD水平可以预测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吸入性过敏原状况及分布,为该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丹麦ALK-ABELL公司提供的13种标准化变应原皮肤点刺液,对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因各种过敏性疾病等原因就诊的来自西安及其周边地区的3085例儿童进行吸入性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 SPT)。结果:3085例患儿中,吸入性SPT阳性1368例,阳性率为44-34%。过敏原阳性率较高的前5位依次为屋尘螨804例(26.06%)、粉尘螨793例(25.71%)、热带螨440例(14.26%)、艾蒿282例(9.14%)、猫毛204例(6.61%)。<4岁组、4岁~组、7~15岁组SPT阳性率依次为28.66%、41.85%、58.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现为随年龄增长SPT阳性率增加。男性SPT阳性率较女性高(47.78% vs 38.50%,P<0.05)。在各种不同的过敏性疾病中,以过敏性鼻炎患儿的SPT阳性率最高,达72.41%,其次依次为支气管哮喘(62-25%)、变态反应性皮肤病(45-83%)、过敏性紫癜(36.28%)。结论: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吸入性过敏原以屋尘螨、粉尘螨、热带螨、艾蒿、猫毛等为主;SPT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儿童SPT阳性率较女性高;在常见过敏性疾病中,以过敏性鼻炎患儿SPT阳性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通过检测97例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claudin-1与D2-40蛋白的表达,分析claudin-1与微淋巴管密度(MLVD)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它们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学分级及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探索下咽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7例下咽鳞状细胞癌及90例癌旁组织标本中c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