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34篇 |
免费 | 1116篇 |
国内免费 | 57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2篇 |
儿科学 | 130篇 |
妇产科学 | 79篇 |
基础医学 | 714篇 |
口腔科学 | 338篇 |
临床医学 | 1158篇 |
内科学 | 915篇 |
皮肤病学 | 111篇 |
神经病学 | 280篇 |
特种医学 | 439篇 |
外科学 | 963篇 |
综合类 | 2986篇 |
现状与发展 | 2篇 |
预防医学 | 1275篇 |
眼科学 | 158篇 |
药学 | 1211篇 |
19篇 | |
中国医学 | 1080篇 |
肿瘤学 | 5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4篇 |
2023年 | 132篇 |
2022年 | 392篇 |
2021年 | 469篇 |
2020年 | 405篇 |
2019年 | 218篇 |
2018年 | 231篇 |
2017年 | 315篇 |
2016年 | 241篇 |
2015年 | 459篇 |
2014年 | 624篇 |
2013年 | 641篇 |
2012年 | 1022篇 |
2011年 | 1074篇 |
2010年 | 919篇 |
2009年 | 834篇 |
2008年 | 900篇 |
2007年 | 858篇 |
2006年 | 739篇 |
2005年 | 558篇 |
2004年 | 383篇 |
2003年 | 280篇 |
2002年 | 204篇 |
2001年 | 217篇 |
2000年 | 141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研究椎体间纤维性融合后脊柱节段的稳定性,探讨椎体间纤维性融合在治疗脊柱节段失稳中的可行性。方法:将18只6月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均摘除L4/5椎间盘髓核,A组在椎间植入环状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oly L-lactic-co-glycolic-acid,PLGA)可吸收支架;B组单纯髓核摘除。于术前、术后4周、12周行X线检查,运用Image J软件测量椎间盘高度指数(DHI)并计算其百分数(%DHI),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3只动物,行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1只动物死亡,17只实验动物术后存活至预期时间,未补充实验动物。12周时,侧位X线片示两组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有下降,两组椎间高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屈伸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A组手术节段椎体无明显移位及反向成角,B组1只兔子出现前屈位腰椎后凸曲度增加,手术节段椎间隙变窄并邻近软骨终板钙化。细胞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时A组见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生成,有少量类软骨细胞出现,未观察到PLGA支架结构;B组见较多纤维细胞生成。术后8周时,A组出现软骨细胞,纤维组织排列不规则,并见少量的胶原纤维及成纤维细胞;B组纤维组织进一步增生,形成瘢痕样组织。术后12周时,A组大量的胶原纤维、软骨组织交互长入,排列杂乱无序,此时的胶原纤维较8周时增多;B组仍为纤维细胞和瘢痕组织,且Ⅰ型胶原表达高于Ⅱ型胶原。结论:椎体间植入PLGA并利用其与椎体骨髓血的诱导成骨作用短期内可以形成椎间纤维融合;短期内观察椎间纤维融合能够维持一定的脊柱节段稳定性并保留部分生理活动功能,但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2.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新发食管癌的发病情况、危险因素、预防及治疗。方法对2003年8月至2008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术后生存半年以上并能接受定期随访的416例受者,观察其新发恶性肿瘤的情况,分析新发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中心肝移植术后新发食管癌1例,发生率为0.24%(国外平均发生率为0.11%)。该例男性患者肝移植时年龄为49岁,术前有长期吸烟史和嗜酒史,术后不完全戒酒、戒烟,术后46个月发现食管癌,从确诊新发食管癌至死亡历时10个月,死于肿瘤进展、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烟酒史、免疫抑制过强是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针对高危因素进行规范随诊以及优化免疫抑制方案,是早期防治和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总结11例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加Studer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的经验,评价此术式肿瘤学结果与功能性结果。方法:2008年7月~2011年5月,选择11例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实施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下腹壁小切口行Studer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术,对手术时间、淋巴结数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出血量、输血量、生存率、上尿路形态与功能、控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6.17(5.5~7.5)h,平均出血量为300(0~800)ml,仅1例输血400ml,平均清扫淋巴结数15(5~30)个,无围手术期死亡,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8.19%(2/11)。上尿路检查,提示18.19%(2/11)术后拔出双J管后出现双侧肾盂及输尿管的轻度暂时性扩张,其中1例血肌酐上升。随访15(1~67)个月,1例鳞癌死于广泛转移,91%(10/11)无复发生存。患者日间完全控尿率达到90%(9/10);夜间完全控尿率70%(7/10),小于1块尿垫20%(2/10)。结论:选择适当病例行改良的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加下腹壁小切口行Studer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术取得了满意肿瘤学与功能性结果;Studer原位回肠新膀胱顺向蠕动输入袢能够保护上尿路形态与功能。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在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应用个体化软组织平衡技术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方法。方法膝外翻患者,术前X线测量股骨和胫骨解剖轴线夹角(FTA角),根据膝外翻畸形Keblish分级(轻度<15°;中度15°~30°;重度>30°),分为轻、中、重三级并认真评估患者软组织状况。软组织平衡术分为三步,第一步切开关节囊前行髂胫束苹果派样延长,第二步自胫骨结节骨膜下松解骼胫束止点和外侧副韧带,第三步自股骨侧松解外侧副韧带及后外侧关节囊。手术方法采用髌旁外侧入路,不同分级个体化的应用上述3步软组织平衡方法行TKA手术。术后测量FTA角,术后定期随访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价标准KSS评分及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2008年1月~2011年12月,20例(23膝)膝外翻患者,Keblish分级轻度8例8膝,中度7例10膝,重度5例5膝;轻、中、重三级患者应用个体化的软组织平衡方法实施TKA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术前术后FTA角及KSS评分、功能评分结果经SPSS14.0统计学软件做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术后外翻畸形均得到完全矫正,关节稳定性良好。结论膝外翻畸形TKA术中选择个体化的软组织平衡方案,可以有效地矫正软组织失衡而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同时又可以避免矫枉过正导致术后关节不稳。 相似文献
125.
目的通过与腹腔镜下输卵管取胚术比较,观察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取胚后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5月,收治63例输卵管妊娠患者。30例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取胚后重建术(试验组),33例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取胚术(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妊娠时间、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及术后1个月行通液检查,术后2个月行输卵管碘油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HSG)观察输卵管通畅度,记录患者术后妊娠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成功29例;1例因严重粘连无法施行重建术,排除统计学分析。术中通液检查示,试验组输卵管全程通畅26例,对照组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6,P=0.00)。术后1个月通液检查示,试验组全程通畅25例、对照组2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P=0.63)。术后2个月HSG检查示,试验组全程通畅25例,对照组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5,P=0.00)。术后24个月内试验组有25例(86.20%)宫内妊娠,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例(57.58%)(χ2=7.72,P=0.01)。结论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取胚后重建术显著提高了宫内妊娠率,疗效优于腹腔镜下输卵管取胚术。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探讨应用前方带股血管蒂的股四头肌肌皮瓣覆盖臀后部创面的半骨盆截肢术(前侧皮瓣半骨盆截肢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患者预后和并发症情况。方法 自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对10例患者采用前侧皮瓣半骨盆截肢术,男9例,女1例;年龄30~62岁,平均45岁。软骨肉瘤7例、上皮样肉瘤1例、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梭形细胞肉瘤1例。结果 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1.5个月。术后仅1例出现轻度皮缘坏死,无伤口感染者。局部复发3例(33.3%),2例软骨肉瘤、1例上皮样肉瘤。死亡3例(33.3%),包括复发的2例、另1例软组织脂肪肉瘤患者因肺转移死亡;1例复发患者带瘤存活;2例患者肺转移带瘤存活;余3例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前侧皮瓣半骨盆截肢术适用于:(1)臀后部软组织肿块侵及皮肤皮下或反应区到达皮下;(2)骨盆恶性肿瘤复发需行半骨盆截肢,原手术切口污染臀部软组织,无法使用常规后侧皮瓣;(3)臀部皮肤软组织因放疗等原因影响后侧皮瓣血运。此手术的必要条件是髂外血管到股血管通畅良好,可顺利游离且不在肿瘤反应区内。适应证明确的情况下,前侧皮瓣覆盖较常规后侧半骨盆截肢更便于操作和覆盖,便于获得更好的外科边界,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探讨肝尾状叶巨大肿瘤的手术疗效及最佳手术方法.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手术治疗的33例肝尾状叶巨大肿瘤(≥10 cm)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单独尾状叶切除与联合切除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结果、并发症、远期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 33例患者中15例(45.5%)接受了全部或部分尾状叶切除,18例(54.5%)接受了全部或部分尾状叶切除联合部分肝切除.手术切除最常用于原发性肝癌(HCC)(51.5%)、其次为血管瘤(21.2%)、肝内胆管癌(9.1%)、血管平滑肌脂肪瘤(6.1%)、肝腺瘤(3%)、局灶性结节性增生(3%)、结肠癌肝转移(3%)和肉瘤(3%).肿瘤的平均直径为12.3(范围10.2~21)cm.与联合肝尾状叶切除术比较,单纯尾状叶切除患者有较长的手术时间(280 min比170 min)及住院天数(17 d比12 d),失血量较多(1250ml比670 ml).两组病例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单纯肝尾状叶切除术与联合肝尾状叶切除术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别为26.7%与16.7%.恶性病变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单纯肝尾状叶切除术组分别为25.9%、0%、0%,联合肝尾状叶切除术组为74.3%、46.7%、31.2%.两组恶性病变患者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8.6%、19.7%、0%和100%、66.5%、41.8%.结论 肝尾状巨大肿瘤切除术的术式取决于病变的大小、位置及肝脏的功能储备.肝功能储备良好的病例,肝尾状叶切除联合其他部分肝切除是首选.而对于肝功能储备处于临者值的患者,惟一可行的术式是单纯的肝尾状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8.
目的 探讨肾母细胞瘤过表达( nephroblastoma overexpressed,NOV)基因对肾癌细胞增殖、黏附、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方法 构建NOV蛋白表达真核细胞重组表达质粒pEGFP-C1-NOV,转染人肾癌细胞株786-O.通过计数细胞绘制生长曲线、水溶性四氮唑法(WST-1)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通过细胞黏附实验、侵袭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比较转染pEGFP-C1 -NOV组(实验组)与转染空载体组(空载组)及未转染组(空白组)的细胞增殖、黏附、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差异. 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实验组48、72 h抑制率分别为29.14%、32.46%,空载组分别为9.25%和- 8.16%,实验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载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层粘连蛋白黏附,实验组A值为0.26±0.03,高于空白组(0.15±0.01)和空载组(0.14 ±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人纤维连接蛋白黏附,实验组A值为0.28±0.04,高于空白组(0.124±0.095)和空载组(0.128±0.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穿越Matrigel基质胶的细胞数为240.25±23.12,显著高于空白组(56.16 ±6.25)和空载组(50.28 ±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迁移通过聚碳酸酯微孔滤膜的细胞数为267.25±20.94,显著高于空白组(66.10 ±5.68)和空载组(56.28 ±4.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OV可抑制肾癌细胞的增殖,促进肾癌细胞786-O的黏附、侵袭和迁移. 相似文献
12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体会。方法:我院于2008年7月~2010年12月对10例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64~80岁,平均69岁。其中5例行原位回肠代膀胱术,5例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观察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及手术疗效。结果:手术用时170~290min,平均210min;术中出血150~950ml,平均250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约72h;术后未发生肠瘘及吻合口狭窄及尿瘘等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个月IVU未见肾积水。结论:经腹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安全可行,能明显减少手术创伤,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随着器械的改进及技术熟练,该术式将成为全膀胱切除手术的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探讨膀胱癌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等。方法:报告1995~2010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4例膀胱癌肉瘤疾病的情况,并结合文献对之诊断、病理、治疗等行进一步分析。结果: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年龄63~80岁。均因间歇性无痛全程肉眼血尿入院,膀胱镜检查均提示菜花样肿物,呈浸润性生长。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行膀胱全切加双侧输尿管皮肤造瘘术。术中所见与膀胱癌基本相同。术后病理检查均有癌和肉瘤两种成分,免疫组化有膀胱癌肉瘤较特异性表现。术后予以不同的化疗等。结论:膀胱癌肉瘤在膀胱恶性肿瘤中罕见,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治疗方法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较佳,但其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诊断和治疗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