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939篇
  免费   12198篇
  国内免费   7481篇
耳鼻咽喉   1083篇
儿科学   2102篇
妇产科学   1283篇
基础医学   11039篇
口腔科学   1893篇
临床医学   16700篇
内科学   14259篇
皮肤病学   1243篇
神经病学   4978篇
特种医学   3867篇
外国民族医学   40篇
外科学   8723篇
综合类   25564篇
现状与发展   34篇
一般理论   4篇
预防医学   10892篇
眼科学   3103篇
药学   13740篇
  182篇
中国医学   9126篇
肿瘤学   7763篇
  2024年   487篇
  2023年   1924篇
  2022年   4792篇
  2021年   5907篇
  2020年   4813篇
  2019年   3700篇
  2018年   3756篇
  2017年   4026篇
  2016年   3501篇
  2015年   5374篇
  2014年   6755篇
  2013年   7046篇
  2012年   10177篇
  2011年   10646篇
  2010年   7805篇
  2009年   6565篇
  2008年   7378篇
  2007年   7236篇
  2006年   6661篇
  2005年   5799篇
  2004年   3952篇
  2003年   3567篇
  2002年   2919篇
  2001年   2340篇
  2000年   2009篇
  1999年   1753篇
  1998年   1006篇
  1997年   1067篇
  1996年   828篇
  1995年   686篇
  1994年   627篇
  1993年   362篇
  1992年   379篇
  1991年   344篇
  1990年   296篇
  1989年   259篇
  1988年   237篇
  1987年   177篇
  1986年   137篇
  1985年   108篇
  1984年   52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3篇
  1977年   6篇
  1974年   5篇
  1972年   6篇
  197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1 470 nm激光剜除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的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月至2018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泌尿外科采用1 470 nm激光治疗共89例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平均(68±3)岁,前列腺体积(57.4±2.6)ml。所有患者均采用"寻找层面,先易后难,剜切结合"的层面递进法思路行激光腔内前列腺剜除术,比较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 结果8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患者最大尿流率明显增加,[(6.9±2.1) ml/s vs(19.8±3.6) ml/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显著好转,[(24.6±1.7) vs(8.0±1.2)]。术中无输血、无电切综合征、无直肠和膀胱穿孔病例,无输尿管损伤、大出血、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层面递进法激光剜除技术构想对于高危前列腺增生外科包膜层面的寻找、减少术后并发症有独到优势,且易于掌握,或可为业界同行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运用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方法,改进居家养老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方法对现存的护理质量不合格项目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改进计划、组织实施、效果评价。结果改进后的居家养老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达到98%。结论通过应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工具进行护理质量管理,使该中心居家养老护理文件书写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促进了该中心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4.
25.
易栓症是外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防治重点。对于接受手术的止凝血障碍病人,需要谨慎评估VTE的个体风险,同时兼顾手术和麻醉的性质、出血障碍类型和严重程度、年龄、体重指数(BMI)、血栓形成史、恶性肿瘤和其他高危共患病。VTE风险应与已知出血障碍病人使用抗凝相关的出血风险平衡。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发现和判断血栓与出血的病因,对病人的止凝血代偿能力作出评估,并对抗凝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对上述病人,建议术后不常规使用药物预防血栓,尤其是血友病病人,但围手术期因子替代和止血药物的过度应用仍存在导致血栓的风险。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和直接口服抗凝剂前应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当血小板计数<50×109/L,LMWH短期减量应用可能相对安全,监测抗Хa水平可用于调整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病人LMWH的剂量。主要消化道出血停止和重新使用华法林应至少相隔7 d。对于高血栓栓塞风险和术后高出血风险病人,术后当晚和术后第1天减量应用直接口服抗凝剂是一种可取的做法。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成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强烈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性肠炎(NE)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04至2013年接受化疗的1804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记录患者血常规、凝血检测和血液生化检测结果,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既往化疗次数、既往化疗方案中是否使用阿糖胞苷、临床症状、肠壁厚度、中性粒细胞最低计数、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NE的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探讨NE起病诱因、临床特征、腹部B超特点、症状的预后意义及化疗药物对发病的影响等。结果1804例患者中226例(12.5%)化疗后合并NE,化疗后10~19d起病,中位起病时间为化疗后第14天。发生NE后26例患者死亡,病死率11.5%。化疗药物包括阿糖胞苷、临床症状≥4项、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超过7d以及B超下肠壁厚度≥10mm的患者病死率相对较高。结论NE是接受强烈化疗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严重的并发症,发生NE后患者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27.
28.
刘杰  李葱  高英 《现代肿瘤医学》2019,(14):2601-2604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作为一种低度恶性潜能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部位是肺、肠系膜、网膜,发生于乳腺的比较罕见,且往往单发。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点均不典型,术前易造成误诊,本文复习国内外文献报道的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作一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29.
30.
In the United States,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 incidence and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 established risk factor for RCC, have been increasing for several decades. RCC is more common among older individuals. We sought to quantify the contribution of excess adiposity to the rising incidence of RCC among individuals 60 years or older.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 Diet and Health Study data (n = 453 859 participants, enrolled in 1995-1996, age at enrollment 50-71 years) were used to estimate multivariable-adjusted hazard ratios (HRs) for RCC across body mass index categories and HRs associated with smoking.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s (PAFs) were calculated using estimated HRs and annual overweight/obesity prevalence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1985-2008). PAF estimates were combined with RCC incidence from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13 to calculate annual percent changes in RCC incidence attributable (and unrelated) to overweight/obesity. We found that between 1995 and 2018, among individuals aged 60 years and older, PAF for overweight/obesity increased from 18% to 29% for all RCCs. In comparison, the PAF for smoking declined from 12% to 9%. RCC incidence increased 1.8% per year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5%-2.1%) overall, while RCC incidence attributable to overweight/obesity increased 3.8% per year (95%CI 3.5%-4.2%) and RCC incidence unrelated to overweight/obesity increased 1.2% per year (95% CI 0.9%-1.4%). In conclusion, overweight/obesity appears to have contributed importantly to the rising incidence of RCC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mid-1990s.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focused on reducing overweight and obesity could help substantially in curbing this tre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