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69篇 |
免费 | 883篇 |
国内免费 | 26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0篇 |
儿科学 | 52篇 |
妇产科学 | 30篇 |
基础医学 | 88篇 |
口腔科学 | 38篇 |
临床医学 | 342篇 |
内科学 | 211篇 |
皮肤病学 | 49篇 |
神经病学 | 57篇 |
特种医学 | 17篇 |
外科学 | 246篇 |
综合类 | 996篇 |
预防医学 | 358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526篇 |
19篇 | |
中国医学 | 881篇 |
肿瘤学 | 1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5篇 |
2023年 | 257篇 |
2022年 | 622篇 |
2021年 | 693篇 |
2020年 | 577篇 |
2019年 | 272篇 |
2018年 | 289篇 |
2017年 | 360篇 |
2016年 | 226篇 |
2015年 | 299篇 |
2014年 | 207篇 |
2013年 | 100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治疗危重症血流感染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12月危重症患者血流感染所致全身炎性反应的7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静脉滴注;记录其观察体温、呼吸频率、心率、白细胞计数、血肌酐、血乳酸、C-反应蛋白、炎症因子水平及记录有创机械通气、ICU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等指标,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病死率分别为(16.42±1.28)d、(27.72±3.17)d和31.43%,观察组分别为(7.33±0.52)d、(15.23±1.44)d和5.13%,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和病死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流感染所致全身炎症反应的危重症患者实施乌司他丁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生命体征、有效保护患者的肝肾功能、缩短治疗时间、改善预后,而且给药方便,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2.
中医上市后经典名方虽然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但缺乏高质量的循证证据支撑,影响其走出国门。设计良好的基于前瞻性队列的登记研究可更加真实地反映上市后经典名方在现实医疗环境下治疗与结局的因果效应关系。本文以安宫牛黄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例,从控制选择性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的角度,在临床设计、统计学考量和质量控制3个方面对基于前瞻性队列的登记研究设计要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康妇炎胶囊联合常规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76例SPI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康妇炎胶囊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下腹部压痛积分、实验室检查指标评分、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85.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下腹部压痛积分、实验室检查指标评分、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压痛积分、实验室检查指标评分及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对照组为10.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康妇炎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SPID的疗效可靠,能明显改善机体炎症反应,减轻患者局部体征,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中,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对冠状动脉钙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ACS入院行冠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检查的32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最终234例纳入本研究。对血清ALP水平进行三分位分组(<68 IU/L,68-80 IU/L和>80 IU/L),比较各组患者冠脉钙化特征及分布情况,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冠脉钙化的影响因素,采用ROC工作曲线评价ALP及传统冠脉钙化危险因素对冠脉钙化的预测价值。结果 入选患者中,冠脉造影检出冠脉钙化者占37.6%,IVUS检出冠脉钙化者占63.7%,其中ALP>80 IU/L组点状钙化比例最大。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ALP水平与冠脉钙化密切相关,ALP>80 IU/L组患者冠脉钙化风险显著升高(OR 2.85,95% CI 1.38-5.90,P=0.005),ALP (Per 10 IU/L)(OR 1.54,95% CI 1.24-1.92,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与单纯使用传统危险因素相比,使用传统危险因素联合ALP检测对冠脉钙化的预测能力明显提升(联合检测AUC 0.714 vs单纯传统因素AUC 0.644,P<0.05)。结论 血清ALP水平可能是冠脉钙化的独立预测因子,ALP水平升高与冠脉点状钙化分布增加有关,使用传统危险因素联合ALP检测可增加对冠脉钙化的临床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95.
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小班课教学有着许多优势,教学组近年来一直承担着本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病毒学课程,该专业人数少、学生素质高,教学组通过利用小班课教学优势,在教学中切实抓好授课的每一个环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分析宁波地区肺吸虫病患儿的临床特征,为儿童肺吸虫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减少误诊率。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确诊的儿童肺吸虫病病例共36例,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结果 36例患儿年龄3.4岁-12岁,平均年龄6.6岁,其中男20例,女16例,城区22例,农村14例;29例发病前有生吃或烤吃溪蟹、淡水虾病史,7例有下水游泳捕捉溪蟹或饮用生溪水史。临床症状以咳嗽咳痰、发热、胸闷胸痛、腹痛为主。36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计数均增高,31例血IgE明显升高,36例肺吸虫血清抗体检测均阳性。32例患儿胸部CT显示以为肺内斑片影及胸腔积液为主的异常表现。头颅MRI检查2例存在肺吸虫脑病影像学表现。36例患儿在确诊后均给予吡喹酮治疗,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宁波地区儿童肺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应详细询问患儿的饮食及生活习惯病史,并结合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IgE检测结果及影像学资料综合分析,从而早期诊断及治疗,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分析2019年廿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南州)两起炭疽疫情的流行特征及处置措施,为该地区炭疽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参照《炭疽诊断标准》WS 283-2008和《全国炭疽监测方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阅病例临床资料并描述分析.结果 两起疫情共发病4例,涉及2个县3个自然村,一起发生于夏河县牧区(1例),医院报告为疑似肺炭疽,PCR检测痰标本,确诊为皮肤炭疽并发甲型流感导致的肺部感染,排除肺炭疽病例;另一起发生在临潭县(3例),通过购买卓尼县病牛输入,为家庭聚集性皮肤炭疽疫情,3人参与病牛剥皮,全部发病,5人食用病牛肉,发病3人.两起疫情均通过剥皮食用病死牛所致,二者间未呈现明显的流行病学联系.一年后回顾性调查两起疫情,并随访病例、现场采样评价消毒效果,未分离到炭疽杆菌.结论 疫区处理措施有效,但仍存在隐患,需加强监测;应加强当地群众的炭疽宣传教育和群众防病意识;同时,提高医务人员、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防止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998.
999.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快步行走)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和精神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老年医院住院的78例轻中度A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有氧运动组(39例)。在治疗前和治疗16周后均采用巴氏指数(BI)、简明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神经精神科问卷(NP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I、MMSE评分、NP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16周快步行走干预后,有氧运动组患者的巴氏指数(BI)高于对照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NP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氧运动可提高轻中度AD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记忆能力,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比较≥7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院外服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时发生出血事件的风险。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住院并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597例。根据选择的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分为两组:替格瑞洛组(同时服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n=99)和氯吡格雷组(同时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n=498)。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风险,并分析影响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替格瑞洛组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25.3%vs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且两组患者的Ⅰ型出血事件发生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而Ⅱ型出血事件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1)。用药期间共有263例患者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其中替格瑞洛组77例和氯吡格雷组186例。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替格瑞洛组患者的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显著增加[(80.29±20.67)%vs(61.65±26.81)%,P0.001]、ADP诱导的最大振幅(MA_(ADP))显著降低[(25.28±14.28)vs(36.41±16.20)mm,P0.001]。替格瑞洛组中MA_(ADP)31 mm的患者(68.8%vs40.3%,P0.001)以及此类患者中发生出血事件者(24.5%vs10.7%,P=0.037)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体质量指数(BMI)(OR=0.910,95%CI:0.842~0.984,P=0.018)和高血压病(OR=1.301,95%CI:1.036~1.635,P=0.024)是≥7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期间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口服替格瑞洛的出血风险比氯吡格雷高,且低BMI与高血压病患者更易发生出血事件,因此选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危险因素并行TEG监测,以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