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17篇
  免费   1322篇
  国内免费   597篇
耳鼻咽喉   66篇
儿科学   237篇
妇产科学   60篇
基础医学   644篇
口腔科学   354篇
临床医学   2069篇
内科学   1311篇
皮肤病学   112篇
神经病学   243篇
特种医学   505篇
外科学   1266篇
综合类   3918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2221篇
眼科学   186篇
药学   1593篇
  19篇
中国医学   1511篇
肿瘤学   61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322篇
  2020年   368篇
  2019年   191篇
  2018年   258篇
  2017年   377篇
  2016年   348篇
  2015年   619篇
  2014年   926篇
  2013年   1223篇
  2012年   1826篇
  2011年   2099篇
  2010年   1756篇
  2009年   1420篇
  2008年   1415篇
  2007年   1172篇
  2006年   916篇
  2005年   582篇
  2004年   328篇
  2003年   210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咪唑立宾(MZ)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物p27^kip1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系膜细胞同步后分为无血清组、20%FCS刺激组、20%FCS+MZ组。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数。BrdU标记法检测S期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印迹检测p27^kip1蛋白的表达。结果MZ可抑制20%FCS刺激所致的系膜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与20%FCS刺激组比较,20%FCS+MZ组S期细胞的百分比显著降低[(10.28±1.26)%比(21.04±5.38)%,P〈0.05]。MZ可改善由20%FCS刺激诱导的GO/G1期细胞减少[(83.53±2.50)%比(71.15±1.25)%]和S期细胞增加[(12.22±1.22)%比(23.19±0.38)%,P〈0.051。20%FCS刺激后p27^kip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MZ上调p27^kip1蛋白表达。结论MZ能够有效抑制系膜细胞增殖,作用时相在G1/S期转化,其抑制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部分是通过上调p27^kip1蛋白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血管性危险因子载脂蛋白E(ApoE)基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基因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与Alzheimer病(AD)痴呆进展恶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和痴呆严重程度临床评定量表(CDR),对78例晚发性AD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研究,并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或直接通过PCR方法,分析这些患者ApoE、LRP与ACE基因型。结果(1)ApoE基因ε4等位基因和ApoEε4携带者与AD痴呆进展恶化之间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关联(P<0.05);(2)非恶化组ApoE基因ε3等位基因频率比恶化组增多(P<0.05);(3)ACE基因I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4)LRP基因的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poEε4等位基因可能是AD进展恶化的遗传危险因子,ApoEε3等位基因则可能有保护效应;ACE I等位基因亦可能是AD进展恶化的遗传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03.
肿瘤样脱髓鞘病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肿瘤样脱髓鞘病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对3例肿瘤样脱髓鞘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活检脑组织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3例患者均呈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有复发缓解过程。头部MRI显示3例患者分别在额、顶叶及小脑半球单发大面积病变。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显示中心区组织高度水肿,呈空泡样变,有囊性坏死区。白质髓鞘高度崩解,轴索相对保留完好。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大量炎性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及少量单核吞噬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结论肿瘤样脱髓鞘病临床表现各异,当影像学表现为孤立、单发、巨大病灶时,应想到脱髓鞘疾病的可能,病理学检查对确定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4.
脑梗死OCSP分型和预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脑梗死患者OCSP临床分型的构成及不同亚型与预后及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登记2002年1月~2005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617例脑梗死患者,按照OCSP标准分型并进行随访,分析各亚型与预后及复发的关系。结果OCSP各亚型构成比分变为:TACI占7.3%,PACI23.3%,POCI6.0%,LACI63.4%,分型与预后明显相关,TACI的预后最差,POCI和LACI预后相对较好,PACI次之,卒中复发与分型无明显相关。结论OCSP分型作为一种脑梗死临床分型方法,可以为脑梗死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5.
不同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威  王冰  钟华  吕国华 《中国骨伤》2011,24(1):11-13
目的:比较3种不同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腰椎滑脱症患者85例,男36例,女49例;年龄38~65岁,平均51.8岁。采用3种手术方法:后外侧植骨融合术32例(A组)、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28例(B组)、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25例(C组)。疗效评定采用Nakai评分标准,骨性融合标准采用Suk标准判断。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均不少于2年。A组:优19例,良9例,中4例;B组:优16例,良9例,中3例;C组:优14例,良8例,中3例。A、B、C组的融合率分别为68.8%(22/32)、92.9%(26/28)、92.0%(23/25)。B、C组的椎间隙高度维持及融合率均优于A组(P〈0.05)。结论:对于治疗腰椎滑脱症,前路及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在椎间隙高度维持及融合率优于后外侧植骨融合术,但腰椎滑脱症病情及伴随并发症多样化,应具体根据患者滑脱类型、程度、有无椎间盘突出及神经症状等做出相应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乳腺癌的围手术期处理,探讨甲亢和乳腺癌的关系.方法 对26年间76例并发甲亢的乳腺癌围手术期内甲亢的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3例无甲亢相关并发症,3例出现甲状腺危象和甲状腺危象类似症状,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并发甲亢的乳腺癌手术期前,若甲亢症状明显,应首先行甲亢手术,待基础代谢率正常后才行乳腺癌手术;若无甲亢症状,在控制心率的前提下可直接行乳腺癌手术.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切除巨大(直径≥8cm)肾上腺肿瘤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经腹途径腹腔镜切除术治疗巨大肾上腺肿瘤患者6例,左侧4例,右侧2例,肿瘤最大径8.5~12cm。结果:6例腹腔镜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20min(90~18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0ml(50~400m1)。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2天,术后2~3天拔除引流管,术后住院6~lO天。随访4~24个月,未发现异常。病理检查报告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神经鞘瘤1例,髓性脂肪瘤2例。结论:肿瘤大小并不是选择腹腔镜手术的决定性因素。在技术娴熟的条件下,腹腔镜治疗巨大肾上腺肿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死亡受体(Fas)、Fas相关死亡结构域(Fas-associ ated death domain,FADD)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差异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27例SCC组织的石蜡切片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的切片分别进行Fas、FADD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其阳性细胞,根据阳性细胞平均表达积分来判定。结果采用t检验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①Fas、FADD在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均为阳性,平均表达积分3.10±0.87、3.20±0.63;②Fas在27例SCC组织中的平均表达积分2.19±1.14,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DD在27例SCC组织中的平均表达积分2.15±1.40,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27例SCC组织中,Fas、FADD蛋白表达程度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Fas和FADD共同的低表达,可能参与了皮肤SCC的发生发展;②Fas、FADD蛋白的异常表达程度与皮肤SCC的恶性程度有关,同时检测两个蛋白的表达情况,有助于判断皮肤SCC的病理分级,有可能作为反映鳞状细胞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脊柱后路手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方法 90例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患者,根据术后镇痛药物的不同随机均分为三组:布托啡诺8 mg组(B组)、氟比洛芬酯200 mg组(F组)、布托啡诺4 mg+氟比洛芬酯100 mg组(BF组).记录术后4、6、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BF组术后4、6、12 h时VAS评分低于B组和F组(P<0.05),其它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Ramsay评分术后6、12 h高于F组和BF组(P<0.05);三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布托啡诺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脊柱后路手术术后可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左肾癌伴有不同分级肾静脉瘤栓患者经后腹腔途径腹腔镜左肾癌根治术的可行性。方法:7例左肾占位伴左肾静脉瘤栓患者,增强CT显示7例肿物不均匀强化,并伴有。肾静脉内充盈缺损,均在全麻下行后腹腔镜左肾癌根治术。术中放置4个穿刺套管针,游离腹主动脉和肾动脉后,Hem-o-lok结扎切断。肾动脉,游离肾静脉后判断7例瘤栓均为非附壁瘤栓,上托肾脏,于肾静脉近下腔静脉处Hem—O—lok结扎切断。肾静脉,完整切除肾脏及瘤栓。我们根据左。肾静脉瘤栓长度进行分级,讨论不同分级患者手术难点及可行性。结果:7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恢复良好。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6例,嫌色细胞癌1例。术后随访8个月(1~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对于选择性病例伴有不同分级的肾静脉瘤栓的左肾癌行经后腹腔途径腹腔镜左肾癌根治术可行,但随瘤栓分级增加手术难度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