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610篇
  免费   39636篇
  国内免费   19847篇
耳鼻咽喉   3719篇
儿科学   5717篇
妇产科学   2216篇
基础医学   25241篇
口腔科学   6688篇
临床医学   43801篇
内科学   32704篇
皮肤病学   4387篇
神经病学   8283篇
特种医学   14739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33199篇
综合类   102083篇
现状与发展   88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42387篇
眼科学   4821篇
药学   45112篇
  594篇
中国医学   38602篇
肿瘤学   17706篇
  2025年   59篇
  2024年   5279篇
  2023年   6136篇
  2022年   12408篇
  2021年   15437篇
  2020年   13672篇
  2019年   8063篇
  2018年   7895篇
  2017年   10551篇
  2016年   8264篇
  2015年   14762篇
  2014年   19044篇
  2013年   23635篇
  2012年   33669篇
  2011年   36035篇
  2010年   32090篇
  2009年   27877篇
  2008年   28966篇
  2007年   28176篇
  2006年   24779篇
  2005年   19561篇
  2004年   14096篇
  2003年   11784篇
  2002年   9142篇
  2001年   8008篇
  2000年   5876篇
  1999年   2340篇
  1998年   720篇
  1997年   622篇
  1996年   552篇
  1995年   437篇
  1994年   402篇
  1993年   230篇
  1992年   215篇
  1991年   194篇
  1990年   127篇
  1989年   116篇
  1988年   94篇
  1987年   126篇
  1986年   110篇
  1985年   72篇
  1984年   42篇
  1983年   54篇
  1982年   53篇
  1979年   19篇
  1959年   20篇
  1958年   28篇
  1957年   25篇
  1956年   17篇
  1955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Yang  Fan  Li  Yang  Zou  Weilong  Xu  Yanan  Wang  Hao  Wang  Wei  Zhao  Yong 《Inflammation research》2019,68(7):545-555
Inflammation Research - Efficient production of monocytic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MDSCs) with stable immunosuppressive function is crucial for immunomodulatory cell therapy for many...  相似文献   
22.
侵袭性真菌病(IFD)是真菌感染致死的重要原因,明确和统一此类疾病的诊断定义是提高临床研究质量的重要因素,标准的定义可加强该类研究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2002年EORTc/MSG共同发表了有关免疫缺陷患者IFD定义的国际共识,由于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该领域的发展需要对原定义进行修订。此次修订始于2003年,经过专家多次讨论,于2005年初稿获得通过。经过6个月的意见反馈和商榷后,修订定义终稿获得批准。修订后的定义保留了诊断IFD原定义的3个级别:确诊(proven)、拟诊(probable)和疑似(possible),其中对拟诊的定义进行了扩展,并限制了疑似定义的范围。侵袭性真菌病确诊定义适用于任何患者,不考虑患者是否存在免疫缺陷的情况,而拟诊及疑似定义仅适用于存在免疫缺陷的患者。此次修订力图促进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也可作为高危患者中其他感染的有用模式。  相似文献   
23.
Background Theophylline has a narrow therapeutic range and large 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blood levels, so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its 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stics is essential.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 (PPK) approaches could achieve it and many PPK studies of theophylline have been reported in infants. However, none was conducted in Chinese adults and none has explored the effect of CYP1A2 genotypes on the PPK characteristics of theophylline in adults.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PK characteristics of theophylline and to assess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covariates, including CYP1A2 genotypes, on theophylline clearance in Chinese adult patients. Setting The study is conducted at the department of respiration in Zhujiang Hospital, Guangzhou, China. Methods Theophylline concentrations were obtained from eligible patients and were measur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he polymorphisms of ??3860G?>?A, ??163C?>?A, C5347T (CYP1A2*1B) and G-3113A were genotyped using a direct sequencing method. Then, CYP1A2 genotypes, age, fat-free mass (FFM) and other covariates were used to develop a PPK model by NONMEM software. Bootstrap analysis was used to asses the accuracy and prediction of the PPK model. Main outcome measure The concentration and clearance of theophylline. Results A total of 134 theophylline concentrations from 95 patients were obtained. The final model was as follows: CL/F(L/h)?=?4.530?×?(FFM/56.1)0.75 ×?0.713CYP1A2*1B, the 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clearance/bioavailability (CL/F) was 44.0%, and the residual variability was 9.8%. The final model was proved to be reliable by bootstrap analysis. Conclusion Theophylline clearance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FFM and CYP1A2*1B genotypes in Chinese adult patients.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及滑膜组织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的影响,探讨温针灸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清洁级3月龄SD健康大鼠6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08±4.5)g,先适应性喂养1周,然后按照数字表法随机抽取15只为正常组进行常规喂养,其余大鼠进行模型复制,并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温针灸组,每组15只。采用皮内注射牛Ⅱ型胶原接种诱发制备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温针灸组于造模后第1天取"足三里""肾俞"和"悬钟"温针灸治疗,采用手针,刺激量以大鼠耐受为度,日1次,共治疗21 d。针刺组针刺方法同温针灸组,不用艾灸。模型组不给予任何处理。疗程结束后滑膜取材,采用MD-100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IgG、IgM和IgA的含量,以免疫组化法检测VCAM-1在滑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gG、IgM、IgA含量和滑膜组织中VCAM-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温针灸组和针刺组大鼠血清IgG、IgM、IgA含量和滑膜组织中VCAM-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针刺组比较,温针灸组大鼠血清IgG、IgM、IgA含量和滑膜组织中VCAM-1表达水平降低幅度更明显(P0.05)。结论:温针灸可升高RA大鼠血清IgG、IgM和IgA的含量,抑制VCAM-1在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可能是温针灸通过调节RA大鼠慢性炎症以改善关节损伤的调节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5.
舒郁抑斑方(SYYB)对伴有慢性心理应激的冠心病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为观察SYYB对慢性心理应激促发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早期病变形成及其炎症反应的影响,采用高脂饵食+维生素D3(VD3)腹腔注射建立大鼠As早期病变模型(As),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可预知慢性应激刺激法(As+CUMS),观察慢性心理应激是否加重大鼠病变及SYYB(6.6,13.2,26.4 mg·kg~(-1))的干预作用。采用悬尾实验和新奇实验法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检测血清应激激素促肾上腺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皮质醇(cortisol,Cor)、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的含量,称量胸腺、肾上腺的质量,综合评价SYYB对模型大鼠心理应激的影响。取主动脉弓HE染色观察血管组织病理改变,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HDL-C),评价SYYB对大鼠As病变的影响。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 CRP)、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评价SYYB对As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As组TC,TG含量增高,HDL-C明显降低,HE染色可见主动脉壁增厚。As+CUMS组TC,TG含量显著增高,HDL-C明显降低,HE染色可见主动脉弓内膜增厚,泡沫细胞形成,行为学评价及血清应激激素检测结果显示动物存在慢性应激反应,该实验As+CUMS模型复制成功。SYYB可降低血清中TC,TG含量,减轻主动脉泡沫细胞、钙化灶及炎性细胞浸润,对血清中ACTH和Cor,NE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同时有效降低了血清中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炎性标志物hs-CRP,IL-1和IL-6。提示SYYB对心理应激促发As大鼠的保护作用,其作用与改善神经-内分泌网络平衡及调节相关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6.
近年来人们对干眼症的关注与日俱增,中医药发挥其传统优势,运用内治,外治,针灸等方法,达到机体脏腑功能平衡,气血津液充足,化生泪液有源,泪液不乏。但是,目前中医学对于干眼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干眼的疗效评价标准参照西医学标准,中医方面尚无统一标准。第二,干眼症的中医辨证分型也无统一标准,数据可信度难以保证。第三,临床的研究设计多为小样本,科研设计不够严谨,缺乏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干眼症是多种原因诱发的疾病,已经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就其发病的病因及机制应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治疗上应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运用辨证施治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应统一干眼症的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价标准,增加临床观察指标的客观性及可信度,同时临床学者及科研工作者应尝试采取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实验,让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也应该尝试更多的动物实验研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方法研究本病的病理生理状况,预防等,将其结果转化为临床可用的知识,为干眼症的诊疗开辟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中原帖氏飞针聚气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6月郑州市中医院疼痛科、针灸科门诊及河南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中原帖氏飞针聚气针法治疗,对照组给予指切进针法治疗。结果:治疗组ESCV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原帖氏飞针聚气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4月在本院疼痛科门诊诊疗的颈型颈椎病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电针治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78例患者中,显效40(51.28%)例,有效33(42.3%)例,无效5(6.41%)例,有效率93.59%。治疗2个疗程后,78例患者中,显效52(66.67%)例,有效23(29.49%)例,无效3(3.85%)例,有效率96.15%。结论:电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9.
目的:调查烧伤合并急性呼吸道梗阻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将189例患者按气管切开的时间分为观察组(98例)、对照组(91例),统计疾病的发生原因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的发生原因均以上呼吸道水肿为主;呼吸道梗阻、窒息、肺部感染及低氧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烧伤后出现急性呼吸道梗阻的主要是原因是上呼吸道水肿,对于此类患者在接诊后1小时内行气管切开术能有效地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索李云英教授治疗慢性咽炎的经验。方法:随机抽取李云英教授门诊确诊为慢性咽炎的患者102例,调查慢性咽炎的基本证型、年龄分布及基本用药分布频率。结果:102例患者中男50例,女52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3岁,主要分布在21~40岁;痰火郁结型57例(55.89%),肺阴虚损型36例(35.29%),肝肾阴虚型6例(5.88%),脾肾阳虚型3例(2.94%);出现频率最高的10味中药分别是法半夏、僵蚕、陈皮、黄芩、桔梗、柴胡、猫爪草、浙贝母、玄参、紫菀等。结论:李云英教授认为慢性咽炎以实证为主,痰瘀、虚火、阴虚多交互错杂,阳虚者较少见,治疗时应强调化痰理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