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3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7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0篇 |
口腔科学 | 11篇 |
临床医学 | 54篇 |
内科学 | 42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32篇 |
外科学 | 9篇 |
综合类 | 6篇 |
预防医学 | 15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29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41.
142.
学术背景:胚胎原始生殖细胞经体外抑制分化培养可得到胚胎生殖细胞,是胚胎干细胞的又一来源。以其作为外源基因的载体用于制作嵌合体、基因敲除等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目的:概括性论述鸡胚胎原始生殖细胞建系方法、影响因素及应用前景等问题。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01/2006—04的相关文献,检索词“embryos,primordial germ cells,embryonic stem cells,embryonic germ cells,genital ridge,In vitro cultur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4/2007—04的相关文献,检索词“胚胎,原始生殖细胞,胚胎干细胞,胚胎生殖细胞,生殖嵴,体外培养”,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60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与鸡胚胎原始生殖细胞的建系、影响因素及应用密切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
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对鸡胚胎原始生殖细胞建系方法、影响因素及应用前景方面内容进行汇总分析。所选用的30篇文献中,7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研究。
资料综合:①原始生殖细胞离体培养的关键是保证细胞具备无限增殖能力的同时维持其未分化状态。目前主要通过选择鸡胚原始生殖细胞的适宜分离时期和方法、合理设计培养基、采用饲养层细胞培养以及添加抑制分化的细胞因子等方法来解决。②鸡胚原始生殖细胞的生物学检测主要包括形态学鉴定、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PAS染色检测、阶段特异性胚胎表面抗原1检测、核型分析、分化试验以及嵌合体试验等方法。③鸡胚原始生殖细胞的应用研究广泛,相比较桑椹胚和囊胚体外培养获取干细胞优势明显;为基础研究提供了最原始的发育生物学模型;生产克隆动物,降低禽类的保种成本;生产药物蛋白,是生产治疗用重组蛋白极为理想的来源。
结论:尽管目前有关鸡原始生殖细胞的培养与应用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生产实践上如何设计出更适合于鸡原始生殖细胞生长的离体培养体系、如何更高效方便地获得鸡原始生殖细胞、如何提高利用原始生殖细胞制作嵌合体的成功率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3.
雷公藤甲素含药血清对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殖及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雷公藤甲素是雷公藤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和抑制细胞增殖的主要有效成分。观察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及其与来氟米特配伍的含药血清对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增殖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12/2007-03在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雄性Wistar大鼠12只,体质量150~180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分别为雷公藤组、雷公藤甲素组、来氟米特组、雷公藤 来氟米特组、雷公藤甲素 来氟米特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只。②实验方法:雷公藤组、雷公藤甲素组、来氟米特组、雷公藤 来氟米特组、雷公藤甲素 来氟米特组,分别将雷公藤、雷公藤甲素、雷公藤 来氟米特、雷公藤甲素 来氟米特的含药血清以0.1、0.2、0.3的体积分数干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空白对照组加入正常鼠血清。③实验评估: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细胞ELISA法检测滑膜细胞和细胞上清液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表达。结果:纳入大鼠1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结果显示,含药血清对体外滑膜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单药最佳作用体积分数为0.2。②雷公藤甲素组、雷公藤组、雷公藤甲素 来氟米特组、雷公藤 来氟米特组的含药血清对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均具有显著抗增殖效应,以体积分数为0.1雷公藤甲素联合体积分数为0.3来氟米特的含药血清抑制作用最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对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则以雷公藤甲素 来氟米特的含药血清最佳,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雷公藤甲素是雷公藤抑制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殖和抗炎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而雷公藤甲素 来氟米特组的含药血清在抑制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殖及其表达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4.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大鼠卵巢组织中早期卵泡发育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7/12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细胞衰老实验室完成。成年SD大鼠合笼,所生的新生雌鼠分为3组:①对照组:正常出生者,不干预。②腹腔注射组:正常出生后12h内开始腹腔注射白藜芦醇25mg/(kg·d),1次/d。③母鼠灌胃组:正常怀孕的母鼠在孕12d(以发现阴道栓为怀孕0.5d)开始进行白藜芦醇25mg/(kg·d)灌胃,1次/d,直至分娩后生下的雌鼠。各组大鼠分别在出生2,4d处死取卵巢,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早期卵泡发育情况(计算卵母细胞巢中卵母细胞及原始卵泡和发育卵泡的比率),应用TUNEL染色观察卵母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①腹腔注射组和母鼠灌胃组大鼠卵母细胞巢内卵母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2d龄:(39.78±9.22)%,(53.20±5.08)%,(15.76±6.68)%;4d龄:(9.39±1.82)%,(5.39±2.12)%,(2.62±1.18)%;P均<0.05];2d龄母鼠灌胃组和腹腔注射组大鼠原始卵泡和发育卵泡比例低于对照组[原始卵泡:(57.64±7.23)%,(46.40±5.20)%,(74.57±9.36)%;发育卵泡:(2.58±2.41)%,(4.51±4.60)%,(9.67±4.70)%;P均<0.05]。②生后第2天是大鼠卵母细胞凋亡的高峰期,母鼠灌胃组和腹腔注射组卵泡凋亡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9.88±3.30)%,(12.95±3.34)%,(8.50±4.13)%,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以延缓大鼠卵巢组织中卵母细胞巢破裂,抑制原始卵泡的发育启动;但是对于卵母细胞的凋亡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5.
人脐动脉脱细胞支架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目的:制备脱细胞人脐动脉支架并检测其与内皮细胞的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12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健康新生儿的新鲜脐带(产妇知情同意并自愿捐献)。实验方法:①脱细胞脐动脉支架的制备:分离脐动脉放于离心管中,先用低渗后用等渗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处理,再用核酸酶消化。脱细胞脐动脉支架作苏木精-伊红染色、Movat五色法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②支架与内皮细胞共培养:将脱细胞脐动脉支架切成小块,移入24孔培养板中。实验组每孔接种1.5mL的脐静脉内皮细胞悬液,对照组未种细胞,只加1.5mL的培养液,1周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实验评估:①脱细胞脐动脉支架的形态。②血管内皮细胞在脱细胞脐动脉支架上黏附生长情况。结果:①脱细胞脐动脉支架的形态:光镜下对照组样品中观察到深蓝色的细胞核,实验组细胞结构被完全破坏,核破碎后被彻底清除,未见核碎片,血管壁纤维组织染成红色,呈整齐排列,组织结构未见明显的疏松;Movat五色法染色显示,脱细胞血管无红色的细胞质和黑色的细胞核,只见呈现整齐排列的波浪状黑色的弹性纤维,其间散布着蓝色的糖蛋白和网状纤维;透射电镜下观察到交错排列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有少量碎片存在,未见细胞样结构。②血管内皮细胞在脱细胞脐动脉支架上黏附生长情况:脐静脉内皮细胞种植于脱细胞脐动脉支架后,扫描电镜观察到可黏附生长并形成完整内膜层。结论: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和核酸酶联合消化人脐动脉能够制备良好的脱细胞血管支架,并且对内皮细胞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146.
应用等离子刀生物学特征完成内窥镜下跖筋膜松解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等离子刀在内窥镜下跖筋膜松解中的应用效果及优势。方法:选取2002-01/2005-0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2例患者,跖筋膜炎7例,先天性高弓仰趾足畸形3例,马蹄内翻足2例。分别在跟骨内外侧建立两个入路,引入关节镜和等离子刀。等离子刀由内向外切开跖筋膜,直到显示跖筋膜下的疏松结缔组织或可见到拇展肌、趾短屈肌等的肌纤维。对于高弓足和马蹄内翻足,在切开处的远端用Saber等离子刀再作数个横行切开,并且用蓝钳切除掉部分跖筋膜组织,也可以用等离子刀进行汽化消融。对于跖筋膜炎,只切开跖筋膜内侧的2/3。在高弓足和马蹄内翻足的病例,同时施行截骨矫形、跟腱延长或肌腱转移等其他手术。记录手术时间并观察足跟局部反应和畸形矫正效果。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术时间5 ̄20min。②术后足底肿胀较轻,渗出少,未见皮肤的坏死和感染。③术后随访≥14个月。7例跖筋膜炎的病例,有4例疼痛完全缓解,或仅在走高低不平的路时有不适感;3例疼痛较术前有好转,但仍然有隐痛的感觉,不过能接受,不需要服用止痛药。3例高弓足的病例,术后高弓畸形明显改善,足底和趾背胼胝、疼痛消失,能穿皮鞋行走,其中有1例主诉足趾背伸肌力减弱。马蹄内翻足的病例,术后对外形的矫正都很满意。结论:等离子刀用于内窥镜下跖筋膜松解具有明显的优点:①等离子刀具有止血的作用,术后基本没有什么渗血。②创伤小,损伤反应轻,康复快。③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④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7.
Fahrenwald NL Taylor JY Kneipp SM Canales MK 《Public health nursing (Boston, Mass.)》2007,24(2):190-197
Public health nursing practice is rooted in the core value of social justice. Nursing faculty whose expertise is in public health are often the content experts responsible for teaching this essential, yet potentially controversial, value. Contemporary threats to academic freedom remind us that the disciplinary autonomy and academic duty to teach social justice may be construed as politically ideological. These threats are of particular concern when faculty members guide students through a scientific exploration of sociopolitical factors that lead to health-related social injustices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improve and transform injustices in their professional careers. This article (a) reviews recent challenges to academic freedom that influence social justice education, (b) explores academic freedom and duty to teach social justice within the discipline of nursing, and (c) proposes a praxis-based approach to social justice education, which is grounded in transformative pedagogy. 相似文献
148.
149.
FF Cassia† SC Carneiro† MTQ Marques‡ LF Pontes‡ AL Filgueira† LCS Porto‡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2007,21(3):303-310
BACKGROUND: Psoriasis vulgaris is a skin disease with a complex immunological and genetic background, trigger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association of human leukocyte antigens (HLA) and psoriasis has long been reported on population and familial studies. OBJECTIVES: To review and discuss studies on psoriasis vulgaris and HLA, in Caucasian and non-Caucasian populations. METHODS: The major population studies on psoriasis vulgaris and the associated HLA antigens and alleles are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RESULTS: Population studies demonstrate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HLA specificities as well as extended haplotypes in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when compared to controls. Some alleles occur in a lower frequency in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indicating they could be protection alleles. In all studies which HLA class I was typed, Cw6 or Cw*0602 was present in a significant frequency in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mainly when early onset and positive family history were considered. HLA-DRB1*0701 was also present in a higher frequency in patients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CONCLUSIONS: Different antigens and alleles from both HLA classes I and II were seen in a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quency in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vulgaris. HLA Cw*0602 and DRB1*0701 were represented in different reports, and the former was related mainly to psoriasis type I. 相似文献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