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06篇
  免费   779篇
  国内免费   513篇
耳鼻咽喉   43篇
儿科学   290篇
妇产科学   98篇
基础医学   534篇
口腔科学   105篇
临床医学   1225篇
内科学   688篇
皮肤病学   52篇
神经病学   152篇
特种医学   287篇
外科学   430篇
综合类   2554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1133篇
眼科学   101篇
药学   1031篇
  2篇
中国医学   1145篇
肿瘤学   325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223篇
  2021年   233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253篇
  2016年   208篇
  2015年   369篇
  2014年   420篇
  2013年   525篇
  2012年   848篇
  2011年   1048篇
  2010年   846篇
  2009年   779篇
  2008年   845篇
  2007年   730篇
  2006年   668篇
  2005年   537篇
  2004年   363篇
  2003年   236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针对护理文书存在的缺陷,探讨防范对策,加强管理.方法 随机抽取2006年1~10月出院病历100份,按江西省《病历文书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实施细则为标准,重点查阅护理记录及相关项目.结果 护理记录单缺陷9份,住院首次护理记录单缺陷5份,医嘱执行签字缺陷2份,三测单缺陷7份.结论 制定护理文书缺陷防范对于提高护理文书质量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益肾颗粒剂对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血清IL-6及临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4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益肾颗粒剂组)及对照组(强的松组),对比服药4周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L-6及其24h尿蛋白定量、血清尿素氮、肌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及其24h尿蛋白定量、血清尿素氮、肌酐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患者之间治疗后血清IL-6及24h尿蛋白定量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益肾颗粒剂对于狼疮性肾炎有改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类粘蛋白(orosomucoid, ORM)表型对弱碱性药物阿米替林血浆游离浓度和蛋白结合率的影响. 方法:对28名健康受试者的去唾液酸血清ORM用等电聚焦电泳、免疫印迹法进行表型分型.ORM1的三种表型分别为纯合子ORM1 F1 (n=10)、ORM1 S (n=8)和杂合子ORM1 F1S(n=10).受试者口服单剂量的硫酸阿米替林片50 mg,测定服药后不同时间血浆阿米替林总浓度(RP-HPLC)和游离浓度(微超滤离心/RP-HPLC). 结果:给药后12和24 h,三组不同ORM1表型者阿米替林血浆总浓度的经时过程、血浆t1/2、Cmax和tmax值相似.与ORM1 S表型组比较,ORM1 F1表型组的阿米替林游离浓度较高;而蛋白结合率较低,12 h为(82.77±4.05)%,24 h为(79.99±4.39)% (P<0.01).杂合子ORM1 F1S表型组的游离药物浓度和蛋白结合率介于两组纯合子表型之间. 结论:不同ORM1表型,将明显影响弱碱性药物阿米替林的血清游离药物浓度和蛋白结合率;ORM1 F1表型者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最低,而游离型药物浓度最高.临床用药中应予以注意,并适当调整给药剂量.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的克隆质粒。方法:从人乳腺癌细胞中分离提取总RNA,经逆转录PCR(RT-PCR)扩增出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c DNA,插入经NdeI和XhoI双酶切的PET19b载体中,构建了克隆质粒PET19bTIMP-1。结果:对此克隆质粒进行了限制性酶切鉴定和DNA序列分析,结果在扩增出的cDNA中624个碱基中与发表的TIMP-1cDNA序列相比,除361位碱基由A变为G外,其余均完全相同。结论:该突变导致编码的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丙氨酸,不影响本课题后期用该克隆化基因表达蛋白作为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的目的。该DNA全长624bp,编码207个氨基酸。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提高立体定向手术的定位精确度。方法:32例帕金森患者均采用CT定位。通过微电极描述和记录苍白球腹后内侧部(Gpi)及丘脑腹外侧核(Vim)的电生理信号。从而pi和Vim核的电生理靶点。结果:电生理靶点坐标与原始CT靶点坐标的更换率为64%。总有效率为90%,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记录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降低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6.
哮喘患者IgE高亲和力受体β链基因E237G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IgE高亲和力受体β链基因(FcεRI-β)E237G位点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扩增阻滞突变体系聚合酶链反应(ARMS-PCR)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对69例支气管哮喘患者FcεRI-β链基因E237G位点突变检测,并与28名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在69名哮喘患者中共检测到8例E237G位点变异,概率为11.6%,其中EG型5例,占7.25%,GG型3例占4.35%.而28例正常对照组中检出1例EG型E237G位点变异,概率为3.57%.将哮喘人群E237G变异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IgE升高人群与IgE正常人群间E237G突变率亦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未能证实FcεRI-β链基因E237G位点变异与支气管哮喘或血清IgE升高相关联.  相似文献   
107.
无精子症患者精液检查与血清性激素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无精子症病因进行诊断分析.方法:对28例无精子症患者进行精液分析和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清中性激素含量,并结合文献进行病因分析、讨论.结果:无精子症患者精液量、PH值、液化时间及果糖含量等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无精子患者的果糖含量与精液量、PH值之间呈正相关(P<0.01),随着果糖含量的下降,其精液量和PH值也会下降;无精子症患者血清以配子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睾酮(T)、雌二醇(E2)、催乳素(PRL)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无精子症患者要依据果糖含量、精液量、PH值、液化时间以及性激素的高低等综合分析才能正确地诊断其产生无精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氯化镉(CdCl2)引起大鼠心肌细胞 H9c2 凋亡及机制。方法:将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H9c2分为阴性对照组和镉处理组,阴性对照组为DMEM培养液,镉处理组分别暴露于 5﹑10﹑30﹑50和80 μmol•L-1 CdCl2 作用6、12和24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 Ⅴ-FITC/ propidium iodide (PI)流式细胞技术(FCM)、丫啶橙(AO)/ 溴化乙啶(EB)双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镉处理组细胞存活率随着剂量的加大及时间延长明显下降,与阴性对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CdCl2可引起H9c2细胞凋亡,各剂量组凋亡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01),各剂量组之间凋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AO/EB 染色镜下可见H9c2细胞呈典型早期凋亡形态学改变。结论:H9c2 细胞对CdCl2的作用较敏感,低剂量﹑短时间作用即可引起细胞凋亡,但 H9c2 细胞对CdCl2有一定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9.
~(153)Sm-EDTMP与伊班膦酸钠联合治疗肺癌骨转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53Sm-EDTMP内放疗与伊班膦酸钠(艾本)全身用药相结合治疗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2组,153Sm-EDTMP内放疗加伊班膦酸钠静脉滴注48例(治疗组),单用153Sm-EDTMP核素治疗组48例(对照组),比较2组止痛效果、活动能力、生活质量改善、溶骨病灶的修复及毒副作用。结果治疗组疼痛缓解率为93.75%,对照组疼痛缓解率为66.67%,2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53Sm-EDTMP与伊班膦酸钠联合治疗肺癌骨转移,具有止痛、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并能有效修复溶骨性病灶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生物共振系统检测过敏原的准确性和十堰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过敏原的分布特征。方法:利用生物共振系统对十堰地区的581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其中188例病人利用本地抗原同时进行皮内注射试验,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的一致性。结果:①两种过敏原检测方法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6,P>0.05)。②十堰地区97.2%的过敏性疾病患者都存在明确的过敏原,人均过敏原阳性3.43次。其中吸入类占46.4%,以螨类、花草混合物和柳属为主;食物类占24.3%,以海水鱼Ⅱ、淡水鱼Ⅰ和牛奶为主;感染类占11.0%,以真菌为主;接触类占10.6%,以甲醛为主;动物类占5.2%,以动物毛屑为主;其他过敏原占2.5%。结论:生物共振系统用于过敏原的检测,结果准确可信。十堰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分布具有一定特征,可为本地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