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0篇
  免费   287篇
  国内免费   173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79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225篇
口腔科学   97篇
临床医学   485篇
内科学   382篇
皮肤病学   47篇
神经病学   76篇
特种医学   110篇
外科学   351篇
综合类   972篇
预防医学   508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393篇
  1篇
中国医学   273篇
肿瘤学   9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319篇
  2011年   391篇
  2010年   373篇
  2009年   353篇
  2008年   370篇
  2007年   317篇
  2006年   278篇
  2005年   274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探讨氧化樟脑注射液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环磷腺苷葡胺注射液,18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肌肉注射氧化樟脑注射液,2 mL/次,1次/d。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3.72%和97.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显著降低(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E)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心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β内啡肽(β-E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肌钙蛋白(cTnT)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IGF-1)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上述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氧化樟脑注射液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从而降低心肌重塑风险。  相似文献   
92.
目的:运用Meta的分析方法研究CYP2E1 Rsa Ⅰ/Pst Ⅰ多态性与口腔癌易感性的相互关系.方法:检索VIP,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有关CYP2E1 Rsa Ⅰ/Pst Ⅰ多态性与口腔癌易感性关联研究的文献,以OR值和95%的可信区间为效应指标,应用Rev 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使用STATA 11.0软件对发表偏倚进行检验.结果:纳入12个病例对照研究,共计1259例口腔癌患者和2262例正常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人群中c1 /c2 vs.c1/c1(OR=1.30,95%CI=1.04~1.62),c1/c2+c2/c2 vs.c1/c1 (0R=1.32,95%CI=1.07-1.64).结论:CYP2E1突变基因型c2可能会增加口腔癌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上清液对体外培养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IL-1β、IL-6的影响。方法:组织块法培养兔腹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并对其细胞来源进行鉴定。用4.3×106 CFU/mL的Pg上清液刺激细胞12、24、48 h后,通过ELISA检测IL-1β、IL-6的水平;同时用RT-PCR检测其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Pg上清液刺激24 h和48 h时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IL-6,分别与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24 h时,IL-6表达最强,而IL-1β的表达最低,明显低于相同时间的对照组和其他时间点的实验组(P<0.05)。RT-PCR检测显示,4.3×106 CFU/mL的Pg上清刺激血管平滑细胞12、24、48 h后细胞内均有IL-1β、IL-6的基因表达,在24 h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IL-1β基因表达减少,而IL-6基因表达增加。结论:Pg上清液可促进细胞合成和分泌IL-6,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上清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分泌IL-1β、IL-6的影响。方法:酶消化法原代培养HUVECs,并对细胞进行来源鉴定,用5×106CFU/mL的Pg上清液刺激HUVECs 6、12、18、24 h后,RT-PCR检测IL-1β、IL-6 mRNA的表达;同时ELISA方法测定IL-1β及IL-6蛋白的水平。结果:Pg上清液刺激HUVECs后,IL-1βmRNA水平在12、18 h时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L-6 mRNA水平在12 h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L-1β蛋白在18、24 h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L-6蛋白在12、18、24 h 3个时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5×106CFU/mL Pg上清液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IL-1β和IL-6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提示Pg感染可能在As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椎动脉起始部迂曲对血管性眩晕的影响及其临床危险因素. 方法 连续入选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老年眩晕患者206例,记录脑血管病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眩晕分级、治疗缓解天数,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进行颈部CT血管成像(CTA)或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检查.将眩晕患者分为椎动脉起始部迂曲组(137例)与非迂曲组(69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椎动脉起始部迂曲的临床危险因素. 结果 椎动脉起始部迂曲组合并椎动脉优势者多于非迂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例比26例,x2 =2.496,P<0.01).椎动脉起始部迂曲患者眩晕级别:1级17例,2级36例,3级79例,4级4例,5级1例;治疗缓解天数为1~1o d.非迂曲组眩晕级别:1级18例,2级35例,3级10例,4级3例,5级1例,治疗缓解天数1~6 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4,2.849,均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高血压病、高LDL-C、糖尿病、吸烟、脑卒中史、椎动脉优势及颈椎病等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98、5.182、3.724、10.461、6.883、2.748、4.496、8.265,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95%CI:5.36~18.23,OR=4.84)、高血压病(95%CI:2.79~16.45,OR=3.21)、椎动脉优势(95%CI:3.25~13.49,OR=5.48)和颈椎病(95% CI:4.38~21.28,OR=3.57)为椎动脉起始部迂曲的临床高危因素. 结论 椎动脉起始部迂曲者眩晕级别高、治疗缓解天数延长;年龄>65岁、高血压病、椎动脉优势和颈椎病为椎动脉起始部迂曲的临床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6.
目的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伴或不伴食管损伤与食管动力和酸反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符合GERD诊断标准的25例受试者行胃镜检查,随后进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并检测进食标准试验餐后的动态食管pH值变化.比较伴或不伴食管损伤组患者之间的食管动力和餐后食管酸反流时间的差异.同时按DeMeester评分将受试者分为非酸反流组和酸反流组,比较两组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 伴或不伴食管损伤组之间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基础值、LES压力残余平均值、食管蠕动传播速度、食管pH<4的时间和DeMeester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是伴食管损伤组的食管收缩幅度明显弱于不伴食管损伤组(31.9 mm Hg比64.2 mm Hg,1 mm Hg=0.133 kPa;Z=-2.37,P=0.02).酸反流组和非酸反流组之间LES压力基础值、LES压力残余平均值、食管蠕动传播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酸反流组的食管收缩幅度明显弱于非酸反流组(36.4 mm Hg比71.8mm Hg;Z=2.25,P=0.02).结论 GERD患者LES压力及食管酸反流与食管损伤之间无显著关系,食管蠕动性收缩功能可能与食管损伤及酸反流有关.  相似文献   
97.
目的 评价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孕20 ~ 32周,HBeAg阳性、HBV DNA> 1.0× 107拷贝/ml孕妇,按患者意愿分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替比夫定组予替比夫定600 mg/d口服抗病毒治疗直至产后4周或产后继续服用,对照组患者不用抗病毒药物,肝功能异常者使用复方甘草酸苷.两组婴儿产后均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出生后12h内、15d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及0、1、6个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20 μg.婴儿7月龄时HBsAg及HBV DNA阳性者为HBV宫内感染. 结果 共纳入220例孕妇,其中替比夫定组120例,对照组100例.替比夫定治疗者均在美国抗逆转录酶药物妊娠登记处注册.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HBV DNA、HBeAg、ALT水平下降明显.替比夫定组HBV DNA定量于治疗2周迅速下降,之后缓慢下降直至分娩.至分娩前替比夫定抗病毒孕妇有37例HBV DNA定量转阴,转阴率达31% (37/120),而对照组无一例转阴.随访至7月龄,替比夫定组婴儿HBV宫内感染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8% (P=0.002).替比夫定组无一例母儿因不良反应或先天性畸形失访.80例替比夫定治疗者于产后4周停药,随访至产后28周无一例发生严重肝功能损害.两组孕妇产后出血、不良妊娠、剖宫产率及新生儿胎龄、身长、体质量、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HBeAg阳性、HBV DNA高滴度孕妇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能明显降低母亲外周血HBV DNA定量,阻断HBV母婴传播,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对高级别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患者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高级别AVM患者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8例;平均(18±6)岁。Spetzler-Martin分级:Ⅳ级13例,Ⅴ级10例。畸形团的长径为3.5~15.0 cm,平均(7.5±2.0)cm。所有病例均接受了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2例入院前1年和8年在外院接受栓塞治疗,3例近期接受术前栓塞,对18例直接实施显微外科手术。对切除后部分残留畸形团的5例行伽玛刀治疗。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疗效。结果①术前近期栓塞+手术切除的3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GOS4分的1例,5分2例;远期栓塞+手术2例和直接手术18例,在切除术后,1例昏迷及四肢瘫痪,1例死亡。GOS 5分的12例,4分5例,3分1例,2分1例,1分1例。②对17例患者术后行DSA复查,1例行MRA复查。显示11例获得全切,6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病死率为4%(1/23),重残率为4.5%(1/22)。③随访1~95个月,GOS 5分14例,4分6例,3分2例。结论对高级别颅内动静脉畸形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并且疗效肯定,而适当的术前栓塞是手术成功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9.
颅内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是一种重要且常见的血管病变类型,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和复发均密切相关,但目前针对其病因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尚有很多不足之处.文章主要综述了对颅内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认识过程、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了解应用远端蒂腓骨短肌肌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治疗患者小腿远端及足部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12例小腿远端及足部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7例为胫骨远端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1例为跟腱后侧慢性溃疡伴骨髓炎,4例为跟骨外侧软组织缺损伴骨髓炎及内固定物外露.彻底清创后,软组织缺损范围为4 cm×2 cm~13 cm×9 cm,骨缺损范围为3.0 cm ×3.0 cm ×3.0 cm~6.0 cm ×3.0 cm×4.0 cm.所有患者应用腓骨短肌肌瓣填充骨髓炎清创后形成的无效腔,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手术切取皮瓣大小为5 cm×3 cm~14cm×10cm,肌瓣大小为11 cm ×3 cm~16 cm×4 cm.供瓣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 结果 11例皮瓣、肌瓣成活良好,创面均一次性愈合.1例皮瓣及肌瓣远端坏死,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肌皮瓣修复后愈合.随访6~ 24个月,皮瓣质地及外形良好,患者未复发骨髓炎. 结论 联合应用远端蒂腓骨短肌肌瓣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植,能有效治疗小腿远端及足部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