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1篇
  免费   315篇
  国内免费   161篇
耳鼻咽喉   72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34篇
基础医学   319篇
口腔科学   34篇
临床医学   407篇
内科学   356篇
皮肤病学   68篇
神经病学   105篇
特种医学   20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416篇
综合类   574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95篇
眼科学   62篇
药学   349篇
  7篇
中国医学   173篇
肿瘤学   29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211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250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螺旋CT分析胃间质瘤的大小与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大小与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GST患者(良性9例,恶性34例)的螺旋CT资料和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螺旋CT所示GST的大小同肿瘤的良、恶性及5a内复发、转移有关(P均〈0.05);恶性、高度恶性及5a内复发、转移的病例螺旋CT征象大多表现为瘤体直径大于10cm。结论:螺旋CT对分析GST的大小,判断GST良、恶性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2.
目的:将胃癌螺旋CT(SCT) Lauren 分型与磷酸酶基因(PTEN)的表达相对照,探讨胃癌SCT表现的分子病理学基础.方法:对8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S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后进行Lauren分型.所有病例均于检查后1周内手术.术后标本行HE染色进行病理学诊断,并与SCT的分型行一致性检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SCT分型后的标本进行PTEN蛋白检测.结果:①83例胃癌病理学诊断肠型39例,弥漫型44例;SCT诊断肠型40例,弥漫型43例,SCT对胃癌Lauren分型的诊断正确率为96.3%,二者分型基本一致(Kappa=0.928,P<0.05).②弥漫型与肠型胃癌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6%和62.5%,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T增强扫描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可提高对胃癌侵袭、转移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3.
【摘要】 例1男,16岁,面部、颈部及双腋下见密集褐色毛囊角化性丘疹,部分融合成斑块,局部可见疣状增生;母亲与其有相似的病史及临床表现。例2男,21岁,头面部、颈部、躯干、双腋下及臀部见弥漫性毛囊角化性丘疹,部分融合成片,局部可见疣状增生;家族成员均无类似症状。例2颈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伴灶状角化不全,棘层部分区域棘刺松解并有腔隙形成,可见绒毛、圆体和谷粒细胞,真皮浅层炎症细胞浸润。2例患者及其父母基因检测:例1及母亲ATP2A2基因存在第15外显子c.2300A>G错义突变;例2第15外显子与第15内含子交界处存在c.2097+5G>A 剪切区域突变。2例患者其他家族成员未见上述突变。  相似文献   
54.
【摘要】 目的 对面部敏感性皮肤防晒化妆品进行筛选与评价。方法 2019年6 - 8月在重庆市中医院职工中招募40例乳酸刺痛试验阳性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4种敏感性皮肤用防晒化妆品(标记为产品Ⅰ、Ⅱ、Ⅲ、Ⅳ)的人体皮肤封闭型斑贴试验。将40例受试者平均分为2组,分别于面部使用安全性较高的2种产品,于使用前、使用后2周和4周评估红斑、水肿、脱屑情况,采用仪器无创检测经皮水分丢失、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皮肤黑素含量、皮肤油脂含量。分别于受试者背部涂上述2种产品,采用紫外日光模拟仪进行防晒指数(SPF,12例)及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PFA,11例)测定。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非参数资料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结果 斑贴试验显示,防晒产品Ⅲ仅发生1例1级反应,产品Ⅳ未发生阳性反应,安全性高于另外2款产品。主观安全性评价显示,使用产品Ⅲ、Ⅳ4周时红斑程度均低于使用前(Wilcoxon符号秩检验,Z = 4.73、4.82,均P < 0.05)。客观功效性评价显示,使用防晒产品Ⅲ、Ⅳ前及使用2周、4周时表皮失水率、角质层含水量、黑素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使用产品Ⅲ、Ⅳ4周时表皮失水率(30.05 ± 1.47、30.37 ± 1.28)、黑素含量(112.58 ± 7.34、103.47 ± 5.48)均低于使用前(均P < 0.05),角质层含水量(62.35 ± 2.67、63.72 ± 2.54)均高于使用前(均P < 0.05)。使用4周时,产品Ⅳ组黑素含量(103.47 ± 5.48)与产品Ⅲ组(112.58 ± 7.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8.45,P < 0.05)。产品ⅣSPF值、PFA值(51.8 ± 2.9、10.1 ± 1.2)均高于产品Ⅲ(31.5 ± 2.6、7.4 ± 0.7,t = 15.34、24.66,均P < 0.05)。结论 综合应用封闭型斑贴实验、长期试用试验、防晒指数测定等方法可评价面部敏感性皮肤防晒化妆品的安全性和防晒功效。  相似文献   
55.
【摘要】 目的 分析化妆品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主要致病成分,为化妆品不良反应起到预警作用并提供客观的风险评估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重庆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的512例化妆品不良反应可疑患者,男14例,女498例,通过填写统一制定的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卡,记录患者的病史资料和所使用化妆品的相关信息;对其中103例(男3例,女100例)进行化妆品原物斑贴试验及化妆品成分斑贴试验,结合48和72 h斑贴试验结果综合判定并汇总分析。结果 512例可疑化妆品不良反应病例中,主要表现类型为接触性皮炎(495例,96.7%)。化妆品不良反应的皮损形态主要为红斑501例(97.9%)、丘疹313例(61.1%)、水肿249例(48.6%)、鳞屑166例(32.4%);症状主要为瘙痒480例(93.8%),其次为灼热感359例(70.1%)和紧绷感297例(58.0%)。103例化妆品成分斑贴试验显示,阳性71例,最易引起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变应原分别为硫柳汞(31例,30.1%)、十二烷基硫酸钠(29例,28.2%)、秘鲁香脂(17例,16.5%)、布罗波尔(12例,11.7%)及三乙醇胺(10例,9.7%)。将化妆品变应原系列分为14个类别,阳性率前4位的类别分别为乳化剂54例(45.8%)、防腐剂47例(39.8%)、芳香剂17例(14.4%)和表面活性剂10例(8.5%)。2例男性和69例女性斑贴试验阳性,男女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比69/100,χ2 = 0.01,P > 0.05);18 ~ 29岁组、30 ~ 49岁组及50 ~ 70岁组阳性率分别是34%、34%、32.4%,各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93,P > 0.05)。结论 化妆品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为接触性皮炎,致病成分具有多样性,最易引起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的变应原分别为硫柳汞、十二烷基硫酸钠、秘鲁香脂、布罗波尔及三乙醇胺。  相似文献   
56.
目的介绍并推广中国儿童与老年健康证据转化平台(Chinese Clearinghouse for Evidence Translation in Child & Aging Health,CCET)。方法分别成立儿童、老年健康顾问委员会,利用科学的评价量表评价筛选国内外相关的儿童、老年健康促进项目并由研究团队翻译转化。与兰州博阳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根据网站需呈现的内容与目标功能,共同规划设计网站框架与界面,初步建立站点。将转化的健康证据及其他信息资源(疾病基本情况、项目评价量表、研究报告标准等)上传使之在网站相应栏目中呈现,建立CCET网站,并通过微信和微博媒介定期传播儿童及老年健康最新进展、循证研究最新方法。结果CCET主要由儿童健康、老年健康、评价量表、报告标准、推广应用和老年抑郁症循证防治数据库6个版块组成。CCET儿童与老年健康促进项目由国内外专家采用科学的评价量表筛选和评价,转化的证据科学性强,目前已有相关研究机构和社区有意向参与CCET研究和应用转化项目。结论CCET致力于循证方法培训,建立国内健康干预项目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评价系统,对国外证据转换后的后续干预项目培训,提升服务机构能力,以及综合干预课程研发。CCET信息全面、界面简单、用户友好,为促进我国儿童与老年健康提供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57.
目的检测粪肠球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探讨其生物膜形成能力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96孔板法形成生物膜,结合结晶紫染色,检测临床样本中分离的53株粪肠球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分析其生物膜形成能力与患牙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53株粪肠球菌中,40株(75.47%)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在患牙的多种临床表现中,瘘道与再治疗根管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具有相关性,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治疗根管中,无瘘道的患牙分离出来的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于有瘘道的患牙,临床治疗中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制备高纯度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并评价其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抗增殖活性。方法 采用柱色谱提取法和中压液相色谱法从奇蒿花中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的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采用MTT法评价该化合物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 柱色谱提取的提取率和中压液相色谱法的回收率分别为99.0%,61.2%,总回收率为54.0%。随着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浓度升高,HeLa细胞存活率下降,细胞形态损伤增加,受试药物的IC50值为26.5µg·mL-1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节能的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制备方法。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对HeLa细胞具有一定的体外抗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lα(HIF-1α)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Rb、10例正常视网膜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并用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Rb中微血管密度(MVD)。结果HIF-1α在正常视网膜组织中未见表达,主要表达于Rb细胞浆及胞核。HIF-lα在Rb组中阳性表达率为56.7%(34/6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Rb组中MVD平均为33.59±1.15,正常对照组为7.42±0.95(t=17.499,P<0.01)。HIF-lα与MVD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39,P<0.01)。结论HIF-lα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有关。提示HIF-lα的表达水平可用于预测Rb的生物学行为,可作为Rb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0.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神经的损伤及术后不同时期的再生情况。方法 取4只大耳白兔,右眼接受近视性LASIK术,左眼为正常对照,另取14只兔双眼接受LASIK术,术后1、3、7d,1、2、3、6个月行氯化金染色,光镜下观察LASIK术后神经的损伤及再生情况。结果 术后深基质层、角膜瓣连接处的上皮下和浅基质层神经未受损,瓣切削处上皮下和浅基质层神经消失。术后不同部位的角膜神经再生程度不同,术后6个月周边部角膜神经形态已接近正常,角膜中央仍无神经分布。结论 近视性LASIK术对不同部位角膜神经的损伤程度不同,术后6个月周边部神经恢复接近正常,中央部神经修复较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