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517篇 |
免费 | 3574篇 |
国内免费 | 212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83篇 |
儿科学 | 719篇 |
妇产科学 | 210篇 |
基础医学 | 2344篇 |
口腔科学 | 715篇 |
临床医学 | 4206篇 |
内科学 | 2969篇 |
皮肤病学 | 481篇 |
神经病学 | 587篇 |
特种医学 | 1436篇 |
外科学 | 3231篇 |
综合类 | 10226篇 |
现状与发展 | 12篇 |
预防医学 | 4472篇 |
眼科学 | 454篇 |
药学 | 4261篇 |
56篇 | |
中国医学 | 4132篇 |
肿瘤学 | 14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8篇 |
2023年 | 427篇 |
2022年 | 994篇 |
2021年 | 1291篇 |
2020年 | 1234篇 |
2019年 | 612篇 |
2018年 | 695篇 |
2017年 | 965篇 |
2016年 | 774篇 |
2015年 | 1330篇 |
2014年 | 1750篇 |
2013年 | 2149篇 |
2012年 | 3321篇 |
2011年 | 3464篇 |
2010年 | 3295篇 |
2009年 | 2915篇 |
2008年 | 3168篇 |
2007年 | 2919篇 |
2006年 | 2626篇 |
2005年 | 2068篇 |
2004年 | 1510篇 |
2003年 | 1275篇 |
2002年 | 986篇 |
2001年 | 944篇 |
2000年 | 728篇 |
1999年 | 245篇 |
1998年 | 54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51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42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4篇 |
1970年 | 1篇 |
1968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 相似文献
992.
上颌中切牙倒置阻生临床上较少见,矫治方法和理念也不同于其他阻生牙的导萌。缺失上颌中切牙严重影响美观及功能,所以临床上应及早发现并治疗,以利于患者自信心的建立。本文主要介绍了上颌中切牙倒置阻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及保持。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s)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细胞以不同浓度IL-1β(1、5、10、25 ng/mL)作用24 h;对照组细胞则不加IL-1β作用。分别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中MCP-1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MCP-1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hPDLFs中可见微弱的MCP-1表达;实验组hPDLFs经IL-1β刺激后,MCP-1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都增强,这种调节作用在10 ng/mL IL-1β的作用浓度时最明显(P<0.05)。结论:在IL-1β介导环境下,hPDLFs中MCP-1的表达增高,而MCP-1表达增高可能是引起外周血单核细胞向局部炎症牙周组织募集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4.
目的:通过与非糖尿病患者的比较,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91例诊断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有无罹患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研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病因学、临床指标(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数量和分布)、实验室检查(细菌学、入院血糖水平、入院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治疗结果(切口数量、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x2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2组患者中,牙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最容易受累的间隙是下颌下间隙.糖尿病组分离出的最常见的细菌是肺炎克雷伯菌,而非糖尿病组是链球菌.与非糖尿病相比,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受累的间隙更多,切开引流的切口数量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全身各种并发症更多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结论:通过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本研究揭示了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中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5.
患者男,53岁,当地CT体检发现双肾占位.平素体健.CT增强扫描:左肾和右肾分别见大小约7.0 cm×6.8 cm×6.0 cm和2.5 cm×2.0 cm×1.8 cm的肿块影,边界欠清,双肾肿块在肾实质明显增强的对比下呈不均匀轻度增强,诊断为双肾占位.先后2次在全麻下进行右肾癌剜除术和左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双肾透明细胞癌.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不同增殖结肠癌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以及对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属于结肠癌DukesC期的HCT-8细胞和LOVO细胞,不同浓度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干预。利用MTT观察ATRA对结肠癌细胞系的生长,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ATRA干预后在低氧状态下结肠癌细胞中HIF-1α的表达。结果: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对不同增殖能力的结肠癌细胞HIF-1α的表达量有抑制作用。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可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对结肠癌细胞HIF-1α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通过模拟慢性颈椎间盘退变及关节突关节双重退变,建立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动物模型。[方法]将48只SD大鼠分层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并分别于术前1 d、术后29 d拍颈椎X线片侧位片,观察椎间盘退变的情况;术前1 h、术后29 d后分别测定右侧臂丛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记录神经电生理变化。[结果]该模型可以出现明显椎间盘变化及神经功能传导损伤的变化。[结论]模拟慢性颈椎间盘退变及关节突关节双重退变的动物模型可以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慢性期)加以反映。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隐神经阻滞(SNB)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50例接受单侧TKA的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25例)。对A组于TKA麻醉前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股神经阻滞(FNB),B组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SNB。对比2组术前及术后24 h、48 h、72 h、1周和2周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和股四头肌肌力,术后运动恢复及感觉恢复时间,并统计不良反应。结果2组术后各时间点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48 h、72 h、1周、2周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均小于B组(P均<0.05),股四头肌肌力术后24 h、48 h及72 h均低于B组(P均<0.05)。A组运动恢复时间为术后(25.28±4.55)h,感觉恢复时间为术后(33.20±2.92)h,均长于B组[(14.64±2.16)h、(28.84±3.27)h,P均<0.001]。术后2周内,A组2例出现呕吐,B组1例头晕、1例呕吐;未见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SNB干预对TKA后OA患者安全有效,且促进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效果优于FNB。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伤科接骨片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胫骨骨折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2组均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伤科接骨片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骨折愈合率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为80.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12周,2组VAS评分均较术后24 h减少(P<0.05),且观察组同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观察组骨折愈合率为58.54%,对照组为34.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科接骨片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显著,并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究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伴胆管炎患者血清淀粉酶(AMS)水平及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ABP伴胆管炎患者110例,对于ABP伴胆管炎患者24 h内进行急诊ERCP术,无法耐受或拒绝ERCP术的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组与ERCP组,保守治疗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ERCP组行ERCP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MS、血清脂肪酶(LPS)水平变化、肝功能相关指标变化、炎症因子水平变化、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第5天AMS、LPS水平均下降,且ERCP组患者治疗第5天AMS、LPS水平均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5天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下降,且ERCP组患者治疗第5天上述肝功能指标水平均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5天白细胞介素 6(IL 6)、白细胞介素 8(IL 8)、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均下降,且ERCP组患者治疗第5天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治疗后ERCP组患者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初次自行排便时间及开始进食时间均短于保守治疗组(P<005);治疗后ERCP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 ERCP术可降低患者AMS、LPS水平,减轻对肝功能损伤,降低炎症反应,加快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速度,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