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403篇 |
免费 | 7377篇 |
国内免费 | 383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04篇 |
儿科学 | 1360篇 |
妇产科学 | 374篇 |
基础医学 | 4195篇 |
口腔科学 | 1333篇 |
临床医学 | 9203篇 |
内科学 | 5830篇 |
皮肤病学 | 798篇 |
神经病学 | 1143篇 |
特种医学 | 278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6312篇 |
综合类 | 20922篇 |
现状与发展 | 16篇 |
预防医学 | 9479篇 |
眼科学 | 622篇 |
药学 | 9097篇 |
84篇 | |
中国医学 | 7477篇 |
肿瘤学 | 30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21篇 |
2023年 | 940篇 |
2022年 | 2393篇 |
2021年 | 3052篇 |
2020年 | 2496篇 |
2019年 | 1414篇 |
2018年 | 1517篇 |
2017年 | 2023篇 |
2016年 | 1537篇 |
2015年 | 2993篇 |
2014年 | 3822篇 |
2013年 | 4721篇 |
2012年 | 6841篇 |
2011年 | 7071篇 |
2010年 | 6694篇 |
2009年 | 5905篇 |
2008年 | 6050篇 |
2007年 | 5590篇 |
2006年 | 4948篇 |
2005年 | 3974篇 |
2004年 | 2768篇 |
2003年 | 2153篇 |
2002年 | 1641篇 |
2001年 | 1548篇 |
2000年 | 1129篇 |
1999年 | 370篇 |
1998年 | 84篇 |
1997年 | 86篇 |
1996年 | 78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66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8篇 |
1980年 | 5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评价胃肠造瘘术在全梗阻型食管癌放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8例全梗阻食管癌放疗病人 ,5 3例于疗前及疗中行胃肠造瘘术 ,其中照射剂量DT>5 0Gy为 2 7例 ,余 2 6例放疗剂量DT<5 0Gy ;45例于疗中仅予输液支持以维持放疗。结果 行胃肠造瘘术组kanofsky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体重亦维持或增加明显 ,两者比较P <0 0 0 5 ;胃肠造瘘术组与对照组其 1年及 3年生存率分别为 :33 9%、2 8 8%和 15 0 %、4 4% ,两组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χ2 =7 2 5 ,P =0 0 0 71) ;胃肠造瘘术组中放疗DT>5 0Gy与DT<5 0Gy病人其 1年及 3年生存率分别为 :48 1%、19 2 %及 2 2 2 %、7 7% ,两组间生存率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 χ2 =4 2 0 ,P =0 0 40 4)。结论 全梗阻型食管癌疗前或疗中行胃肠造瘘术 ,可在改善病人体质状况、维持或增加体重基础上 ,明显提高患者 1年及3年的生存率 ,且放疗剂量DT 应 >5 0Gy。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高温外理前、后的人舌癌细胞(Tca鄄8113)对层粘连蛋白(Ln)和纤维粘连蛋白(Fn)的粘附能力的影响,探寻高温治癌的机理。[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分别测定在37℃条件下培养24小时和在43℃条件下加热40分钟后继续培养24小时的Tca鄄8113细胞对Ln和Fn的粘附能力。[结果]加温后的人舌癌细胞粘附在包被了Fn和Ln孔板上的数量、密度明显减小;通过酶标仪测定光密度OD值,发现加温组的OD值均低于未加温组的OD值,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温能够降低人舌癌细胞对Fn、Ln的粘附能力,从而降低肿瘤细胞对基底膜的浸润、转移力,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基因工程药物NIF、NHH、TNHH对大鼠动脉阻塞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用线栓法将24只大鼠制成动脉阻塞性脑缺血损伤模型后分为治疗组 (3组 )和模型对照组 ,每组6只。治疗组静脉给予NIF、NHH、TNHH ,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4、8、24、48、72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 ;术后72h取血测定血清APTT ,判断凝血功能 ;取脑组织行TTC染色 ,计算梗塞灶体积 ;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治疗组各时间点行为学评分均优于模型组 (P<0 05) ,血清APTT比模型组均有明显延长 (P<0 05) ,脑组织梗塞灶体积比模型组小 (P<0 05) ,HE染色脑组织病理变化均较模型组轻。结论 :NIF、NHH、TNHH对大鼠动脉阻塞性脑缺血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其中以TNHH最优。 相似文献
74.
静脉注射硝酸甘油诱导大鼠脑膜核因子-κB表达增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偏头痛大鼠模型不同时相脑膜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特征.方法采用静脉注射硝酸甘油(GTN)法建立大鼠偏头痛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对照组、GTN iv 后0.5,1.0, 1.5, 2.0, 4.0 h组脑膜NF-κB阳性染色细胞的分布,采用Western印迹法观察相应时间点脑膜核NF-κB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GTN iv后0.5 h即出现大鼠脑膜NF-κB核阳性反应和核NF-κB蛋白表达量增高,1.5 h核NF-κB蛋白表达量达高峰,然后逐渐回落,至4 h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GTN iv后早期脑膜呈时限性核NF-κB蛋白表达增强,提示NF-κB蛋白表达增强可能与偏头痛有关. 相似文献
75.
76.
芦荟对大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损伤体外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芦荟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剂量效应关系。方法: 通过大鼠微粒体的提取,制备了VC/Fe2+和过氧基异丙苯(CHP)脂质过氧化损伤模型,检测不同剂量芦荟轧汁干预对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的影响,观察芦荟清除活性氧的抗氧化作用。结果: 在CHP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激发模型中,各芦荟干预组的MDA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在VC/Fe2+模型中,低剂量芦荟轧汁干预组与高剂量干预组MDA含量较阳性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并且高剂量组降低更加明显(P﹤0.01)。但中剂量芦荟轧汁组MDA含量反而较阳性对照组有一定的升高。结论: 芦荟轧汁在抗氧化方面存在着双向效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着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可能是芦荟的医疗保健功效的机制之一;但特定的剂量又可激发活性氧的生成。 相似文献
77.
目的皮肤试验抑制指数(Skin Test Inhibition Index,STII)是评价抗组胺药疗效的一个药效学指标,本试验以阿伐斯汀为例应用STII方法评价抗组胺药阿伐斯汀的起效时间。方法选择27例花粉症病人,分为阿伐斯汀组(24例)和安慰剂组(3例),并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30、90min后观察受试者的过敏原皮试反应,计算STII值,并将STII达到10的时间定为起效时间。结果安慰剂组前后过敏原皮试风团无显著差异,而阿伐斯汀组30、90min后,STII值分别为22.2、237.7。故可初步认为阿伐斯汀的起效时间小于30min。结论 STII可做为评价抗组胺药起效时间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8.
目的 调查军人家属及女兵的下尿路症状发病情况。方法在某部及其下属的3个团的家属及部分女兵进行体检的同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布里斯托女性下尿路症状调查问卷,问卷由被调查者独立填写,个别不能独立完成问卷的被调查者,由调查员对其进行解释,再由其完成。结果 91人完整回答了问卷,其中尿频、尿急、膀胱疼痛、夜尿、压力性尿失禁、排尿时需要用力、捧尿延迟、排尿中断、排尿力量发生变化和感觉总是不能完全排空膀胱的患病率分别是:9.9%、58.2%、37.4%、24.2%、34.1%、22%、28.6%、31.9%、16.5%和53.8%。夜尿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结论 军人家属及部分女兵中下尿路症状很常见,48岁以上家属基本都存在这种或那种下尿路症状。 相似文献
79.
目的 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 UL14 0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及其与致病性的关系。方法 对 4 0株HCMV临床低传代分离株进行UL14 0基因全序列的PCR扩增 ,对 12株进行了测序及结果分析。结果 4 0株HCMV UL14 0基因PCR扩增均阳性。测序的 12株HCMV UL14 0开放阅读框架 (ORF)均在Toledo株UL14 0 ORF的第 174位核苷酸处 ,插入一个胞嘧啶核苷酸C ,造成移码突变。与Toledo株相比 ,临床分离株新增了ScAMP磷酸化SPS和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CKP两种重要功能位点 ,且其所位于的氨基酸位点可能是UL14 0蛋白的蛋白质作用位点。结论 临床分离株UL14 0基因的ORF较Toledo株多出 2 31个核苷酸 ,故两者的核苷酸及其编码产物氨基酸序列明显不同。临床分离株存在SPS及CKP两种新的重要功能位点 ,可能在HCMV UL14 0编码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0.
压力性尿失禁初始发病时间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初始发病时间进行探讨,以便采取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00年12月-2003年2月期间就诊的全部408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病例的初始发病时间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初始发病在分娩后12个月内者为166例,占40.69%,初始发病在更年期或绝经后2年者为115例,占28.19%。结论:分娩后12个月内及更年期或绝经后2年为患者初始发病比较集中的两个时期,应加强这两个时期的妇女保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