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879篇 |
免费 | 6100篇 |
国内免费 | 426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04篇 |
儿科学 | 896篇 |
妇产科学 | 340篇 |
基础医学 | 4411篇 |
口腔科学 | 1247篇 |
临床医学 | 7054篇 |
内科学 | 5952篇 |
皮肤病学 | 620篇 |
神经病学 | 1636篇 |
特种医学 | 275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5469篇 |
综合类 | 16721篇 |
现状与发展 | 11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6191篇 |
眼科学 | 769篇 |
药学 | 7357篇 |
75篇 | |
中国医学 | 5930篇 |
肿瘤学 | 37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4篇 |
2023年 | 808篇 |
2022年 | 1970篇 |
2021年 | 2469篇 |
2020年 | 2175篇 |
2019年 | 1397篇 |
2018年 | 1377篇 |
2017年 | 1818篇 |
2016年 | 1384篇 |
2015年 | 2386篇 |
2014年 | 3141篇 |
2013年 | 3783篇 |
2012年 | 5403篇 |
2011年 | 5622篇 |
2010年 | 4877篇 |
2009年 | 4335篇 |
2008年 | 4562篇 |
2007年 | 4411篇 |
2006年 | 3870篇 |
2005年 | 2940篇 |
2004年 | 2757篇 |
2003年 | 2795篇 |
2002年 | 2385篇 |
2001年 | 2051篇 |
2000年 | 1276篇 |
1999年 | 579篇 |
1998年 | 223篇 |
1997年 | 218篇 |
1996年 | 174篇 |
1995年 | 144篇 |
1994年 | 134篇 |
1993年 | 60篇 |
1992年 | 69篇 |
1991年 | 74篇 |
1990年 | 56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33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5篇 |
1965年 | 5篇 |
1963年 | 3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91.
992.
眶隔筋膜瓣与额肌瓣重叠吻合悬吊矫正重度上睑下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更好地保持眼睑的原有结构,符合其生理和生物力学特点,探索一种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新方法。方法:术中于眼轮匝肌下分离并显露眶隔筋膜至近眶上缘处,在眶隔表面设计一蒂位于睑板上缘的梯形瓣,按设计线全层切开眶隔,形成眶隔筋膜瓣。在患侧眉上形成一额肌瓣,将两瓣相互重叠缝合固定,上提睑缘至角膜上缘处,起到悬吊上睑、矫正下垂畸形的作用。结果:作者利用该方法对22例26侧重度上睑下垂的眼睑进行了治疗,随访病人17例,19侧眼睑,其中16侧眼睑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额肌收缩时患睑睁大两侧眼裂大小对称,可达到正常睑缘的位置。睑缘弧度及重睑外形满意。3侧眼睑矫正不完全,经二次手术修复得以矫正。讨论:作者认为利用眶隔筋膜形成的组织瓣与额肌瓣重叠吻合悬吊缝合,保持了眼睑的原有结构,具有手术损伤轻,上睑悬吊牢固,不易复发,睑缘和重睑线弧度及外观满意,畸形矫正效果良好,优于传统的单纯额肌悬吊术和上睑提肌腱膜瓣悬吊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人表皮生长因子(EGF)可降解缓释微球,考察其生物活性的保存情况,以及它们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乳化冷凝法交联制备复合bFGF、EGF的明胶缓释微球,将它们加入成纤维细胞的培养液中,用细胞计数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反应比色法(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复合bFGF、EGF的缓释微球平均粒径(11.32±3.64)μm;培养1天后各组细胞计数、吸光度(A)值差异均无显著性;5天后,两种生长因子缓释微球组细胞计数、吸光度(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7天后,两种生长因子缓释微球组值仍高于其它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复合bFGF、EGF的缓释微球制备工艺简便,成球性好;能较长时间地持续释放活性bFGF、EGF,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未经治疗和随访1、3、5 d手足口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104例未经治疗手足口患儿(包括阴性患儿62例,EV71阳性患儿37例,CVA16阳性患儿5例)和随访1、3、5 d的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highCD16-亚群、CD14highCD16+亚群和CD14lowCD16+亚群。结果与健康儿童组相比,手足口患儿CD14highCD16+单核细胞亚群所占总单核细胞比例明显升高(t =4.092,P <0.001);CD14highCD16-亚群比例明显降低。阴性、EV71型、CVA16型患儿之间CD14highCD16-亚群、CD14highCD16+亚群和CD14lowCD16+亚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未经治疗的手足口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的变化可能与EV71及CVA16病毒的持续感染有关,与病毒种类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对不同分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征象进行对比分析,评价CT表现对GIST病理分级的作用。方法收集有完整CT及病理组织学资料的原发性GIST共58例,其中恶性41例,良性和交界性者17例,对照病理组织学与病理分级,分析其CT征象对GIST分级的作用。结果发生于小肠、直肠的GIST比来源于胃和食道的恶性可能性更大。50例GIST表现为向腔外及壁间生长,其中38例为恶性;肿瘤平均最大径为7.5 cm,最大径≥7.5 cm者共26例,其中恶性23例;呈分叶状生长的GIST 35例,其中恶性30例。所有良性或交界性的GIST边界清晰,19例恶性GIST边界不清或部分不清。所有的恶性GIST均呈不均匀强化,均见坏死,10例良性或交界性者不均匀强化,亦可见坏死。15例恶性GIST出现周围侵犯。5例肝转移,1例腹膜种植转移。肿瘤明显强化、肿瘤表面血管、瘤内粗大血管、肿瘤腔侧面黏膜强化环及肿瘤腔侧面出现溃疡这几个因素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检查对GIST的术前诊断和病理分级的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尿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血肌酐值升高,均行尿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作对比分析。结果: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尿液细胞数超过10000以上的占97.6%,CD54阳性细胞的占81.8%,CD103阳性细胞占57.6%,HLA-DR阳性细胞占90.9%;在其他患者中,缺少特异性抗原的表达。结论:尿液中HLA-DR、CD54、CD103阳性细胞可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特异标志。尿流式细胞术能区分急性排斥反应与其他因素引起的移植肾功能损伤。尿流式细胞术可作为评价移植肾功能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997.
难复性肱骨近端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难复性肱骨近端骨折脱位的合理手术治疗,以提高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7例难复性肱骨近端骨折脱位病例资料。按NEER分型,两部分骨折脱位16例行切开复位T形钢板或三叶草钢板内固定,三部分骨折脱位11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中采用可吸收缝线修补撕裂的肩袖及关节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27例均获随访,时间12~59个月,平均29个月。疗效评价标准参照Constant-Murley评定方法,优良率达85.2%。结论对于难复性肱骨近端骨折脱位,保护局部血运甚为重要,术中采用间接复位技术、合理选择简单有效的内固定、充分保护软组织及修复肩袖等原则的应用对于术后功能恢复及预防相关并发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98.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2001年7月至2004年1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行后路彻底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椎间融合器融合12例,后外侧植骨融合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方法与效果。结果术后侧凸平均矫正率为42.8%,腰腿痛均消失,下肢麻木等症状减轻,随访6~36个月,植骨融合良好,无融合器移位,矫正度数与椎间隙高度无丢失。结论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病年龄大,多合并腰椎管狭窄、失稳等,腰腿痛原因复杂,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彻底减压,通过矫形使脊柱重新获得稳定,椎弓根钉棒固定及椎间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9.
胆固醇结石病人肝脏SRBI及其转录调节因子LRH-1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胆固醇结石病人BI型清除剂受体(scavengerreceptorBtypeI,SRBI)及其转录调节因子肝脏受体类似物1(liverreceptorhomologue1,LRH-1)的表达,以探讨胆固醇结石发病的机制。方法:对20例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和10例无胆石症对照者测定血清脂质、胆汁成分和计算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以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肝脏SRBI和LRH-1mRNA的表达量。结果:胆石组胆石平均胆固醇含量(86.68±5.26)%,均为胆固醇结石。胆石组病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显著低于对照组[(0.86±0.62)mmol/L比(1.42±0.56)mmol/L,P<0.01]。胆石组胆汁胆固醇在总脂中的摩尔百分比和胆固醇饱和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7.80±2.06)mol%比(5.26±2.80)mol%,P<0.05]。胆石组SRBI基因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2.48±0.44比1.00±0.23,P<0.05),胆石组LRH-1表达也高于对照组(2.05±0.29比1.00±0.28,P<0.05)。结论:胆固醇结石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异常为胆汁胆固醇过饱和。肝脏LRH-1、SRBI表达增高,参与了胆固醇过饱和胆汁形成,并促进了胆固醇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27和CD28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分化表型。方法采集分离健康人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利用多种荧光标记抗体标记细胞表面分子,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8 和CD4 T淋巴细胞表面CD27和CD28分子的表达。结果3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CD8 CD27 CD28 T细胞占CD8 T细胞(41.13±24.89)%,低于28例健康对照组的(71.93±14.47)%(P<0.05)。而CD8 CD27-CD28-T细胞占CD8 T细胞(42.16±10.9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9.16±5.24)%(P<0.0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CD4 CD27 CD28 T细胞(80.89±7.93)%和健康对照组(83.17±8.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以CD27 CD28 早期分化表型为主。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中不同的亚群分化特征又有所不同,CD4 T淋巴细胞的分化表型仍然以CD27 CD28 早期分化表型为主,而CD8 T淋巴细胞中早期分化表型明显减少,晚期分化表型(CD27-CD28-)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