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86篇 |
免费 | 383篇 |
国内免费 | 26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3篇 |
儿科学 | 94篇 |
妇产科学 | 114篇 |
基础医学 | 331篇 |
口腔科学 | 62篇 |
临床医学 | 531篇 |
内科学 | 513篇 |
皮肤病学 | 60篇 |
神经病学 | 157篇 |
特种医学 | 235篇 |
外科学 | 515篇 |
综合类 | 978篇 |
预防医学 | 409篇 |
眼科学 | 48篇 |
药学 | 504篇 |
11篇 | |
中国医学 | 482篇 |
肿瘤学 | 2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98篇 |
2021年 | 146篇 |
2020年 | 125篇 |
2019年 | 70篇 |
2018年 | 97篇 |
2017年 | 90篇 |
2016年 | 88篇 |
2015年 | 182篇 |
2014年 | 216篇 |
2013年 | 259篇 |
2012年 | 400篇 |
2011年 | 416篇 |
2010年 | 343篇 |
2009年 | 338篇 |
2008年 | 308篇 |
2007年 | 307篇 |
2006年 | 278篇 |
2005年 | 178篇 |
2004年 | 130篇 |
2003年 | 119篇 |
2002年 | 103篇 |
2001年 | 72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7篇 |
1959年 | 49篇 |
1958年 | 103篇 |
1957年 | 107篇 |
1956年 | 79篇 |
1955年 | 82篇 |
1954年 | 67篇 |
1949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51.
本研究分别对中国美利奴羊 (新疆型 )体格大品系和毛质好品系制定出综合选择指数I1=1.97x1+3.32x2 (x1为体重 ,x2 为毛量 )和I2 =2 .2x1+0 .6 7x2 (x1为弯曲评分 ,x2 为毛量 ) ,使用效果表明 ,两个选择指数实用性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52.
脉冲式皮下注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治疗男性促性腺激素缺乏症(附14例报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脉冲式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 (LHRH)皮下注射对男性促性腺激素缺乏症的治疗效果。 方法 给予知情同意的男性促性腺激素缺乏症 14例患者LHRH脉冲式腹壁皮下注射 ,每 90min 1个脉冲 (每个脉冲 10 μg) ,治疗 3~≥ 12个月。 结果 除 2例无效外 ,余 12例 (86% )有效 ,表现为青春期发育加速 ,体力增强 ,睾丸明显增大 ,阴茎增长 ,阴毛和腋毛生长。 5例有遗精现象 ,2例精液常规中有精子生成 ,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性激素水平改善。 结论 脉冲式LHRH皮下注射是符合生理的替代治疗 ,是对男性特发性促性腺激素缺乏症可取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26例。结果 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5例。术后即刻造影示:Raymond分级Ⅰ级15例,Ⅱ级8例,Ⅲ级3例。术中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1例术中再次破裂,最后死亡。25例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5例复发,其中3例再次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患者预后:预后良好(0~2分)23例,预后差(3~6分)2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仍存在挑战,常需使用支架辅助技术,尽管存在一定复发率,但近期仍可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香芹酚对大鼠颅脑损伤(TB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香芹酚(10 mg/kg)组、中剂量香芹酚(20 mg/kg)组、高剂量香芹酚(40 mg/kg)组,每组10只。Feeney氏自由落体法制备TBI模型,造模后1、3、7 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评分(mNSS)评估神经功能,干湿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ELISA法检测氧化应激因子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以及化学定量法检测一氧化氮(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 香芹酚能显著改善大鼠TBI后神经功能,显著减轻TBI后脑水肿,显著降低损伤脑组织MDA、NO和NOS含量,显著增加损伤脑组织SOD、CAT和GSH含量。结论 香芹酚可通过减轻大鼠TBI后脑水肿、抑制氧化应激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腹膜微结构损伤和腹膜纤维溶解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问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和医生决策分为腹腔镜组(27例)和开腹组(23例)。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术后腹膜微结构损伤程度:采用ELISA法比较手术前后腹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水平的改变。结果术后标本光镜和电镜观察显示,开腹组肠管浆膜完整性受损、系膜脂肪细胞与间皮细胞覆盖脱失、炎性细胞聚集程度较腹腔镜组严重,两组损伤评分比较的总平均秩次分别为38.22和1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网膜组织t-PA、肠管浆膜组织t-PA及PAI-1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腹腔镜组网膜组织中PAI-1水平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相对于开腹手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膜损伤程度较轻,对腹膜纤溶功能的影响较小.有利于防止肠粘连的形成。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分析肿瘤标志物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11年1月经影像学诊断为肝细胞癌并门静脉癌栓患者475例,同时随机选取同期经影像学诊断为肝细胞癌的手术患者977例.将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25作为实验因素.结果:2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ROC分析结果显示AFP、CA125的AUC面积分别达到0.814、0.783,AFP诊断界数值为32.91 ng/mL,CA125为113.65 U/mL.两者并联敏感性为0.909,特异性为0.410;串联时敏感性为0.520,特异性为0.970.当肝细胞癌患者满足AFP≥20 000 ng/mL时,其诊断敏感性为0.24,特异性为0.96,准确性为0.73,筛检阳性率0.76.结论:在检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中尚无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令人满意的肿瘤标志物,AFP和CA125水平的检测对临床实践中判断是否合并门静脉癌栓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8.
严丽|李情怀|王树峰|底旺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11):1373-1376
目的:探讨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间收治的421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347例,甲状腺癌74例。比较良恶性甲状腺结节患者血清TSH浓度差异,并分析TSH浓度与甲状腺结节的恶性风险以及甲状腺癌不同病理类型与血清TSH浓度的关系。
结果:甲状腺癌患者血清TSH浓度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2.57±3.32)mIU/L vs. (1.67±2.90)mIU/L](P<0.05);甲状腺结节的恶性风险随血清TSH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当TSH>5 mIU/L时,恶性率为50.0%;甲状腺癌不同病理类型间血清TSH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随血清TSH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术前血清TSH测定可以作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判断的一个辅助性指标。 相似文献
59.
目的 观察术中泵注右美托咪定(Dex)联合氟比洛芬酯对全麻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63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D1组和D2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Dex 0.6 μg/kg(泵注时间为10 min),D2组术中以0.4 μg·kg-1·h-1持续泵注;C组以同样的方式泵注等量生理盐水.三组均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1.0mg/kg.记录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舒适评分(BCS评分),并记录术后首次给予氟比洛芬酯的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定向力恢复后10 min~2 h,D1、D2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且D2组明显低于D1组(P<0.05);术后4h,D2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定向力恢复后10 min~4 h,D1、D2组BCS评分明显高于C组,且定向力恢复后10 min~2 h D2组明显高于D1组(P<0.05).术后首次给予氟比洛芬酯时间,D1、D2组均明显晚于C组,且D2组明显晚于D1组(P<0.05).结论 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全麻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满意,优于单独应用氟比洛芬酯.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建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大鼠肾上腺损伤的病理评分标准,观察肾上腺病理损伤和血清皮质酮的变化.方法 将106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O组)和胰腺炎组(AHNP组),设立0、1、3、6、12、24h时间点,其中AHNP12h组11只,24h组15只,其他各时间点均为8只.用5%牛磺胆酸钠溶液(0.1 ml/100 g)逆行胰胆管注射法造模,测定血清淀粉酶、皮质酮水平,观察胰腺和肾上腺病理表现,并进行评分.结果 AHNP组大鼠血清淀粉酶和胰腺病理评分进行性升高,血清皮质酮在1h达高峰,为1252.7μg/L,维持至3h,为1214.1 μg/L,然后迅速下降,至12、24h低于SO组同期皮质酮水平(P>0.05).肾上腺病理评分逐渐升高,在1~3h之间病理改变最快,由2.08分升至5.26分,3h后病理损伤减慢,12h(7.14分)与24h(7.53分)病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皮质酮水平处于高峰时,肾上腺皮质病理改变加重最快,此时对肾上腺进行保护治疗,可能是防治胰腺炎相关肾上腺功能不全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