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09篇
  免费   2140篇
  国内免费   1168篇
耳鼻咽喉   156篇
儿科学   383篇
妇产科学   192篇
基础医学   2146篇
口腔科学   385篇
临床医学   2240篇
内科学   3297篇
皮肤病学   331篇
神经病学   1114篇
特种医学   869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2477篇
综合类   3459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一般理论   4篇
预防医学   1637篇
眼科学   336篇
药学   2206篇
  10篇
中国医学   1077篇
肿瘤学   1488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205篇
  2022年   462篇
  2021年   660篇
  2020年   572篇
  2019年   628篇
  2018年   692篇
  2017年   612篇
  2016年   742篇
  2015年   929篇
  2014年   1106篇
  2013年   1264篇
  2012年   1579篇
  2011年   1686篇
  2010年   1308篇
  2009年   1180篇
  2008年   1205篇
  2007年   1218篇
  2006年   1119篇
  2005年   969篇
  2004年   1019篇
  2003年   1101篇
  2002年   981篇
  2001年   718篇
  2000年   463篇
  1999年   304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169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13篇
  1977年   10篇
  1975年   8篇
  1974年   8篇
  1971年   8篇
  196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明确乙型肝炎X基因(HBx)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的调控及其在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中的机制.方法 将HBx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比较转染前后HBx对原癌蛋白质c-met(c-met)表达的影响,进一步将c-met基因启动子区分成5个(包括全部序列)不同长度的片段,然后与PGL3-Basi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连接构建成重组质粒,将上述质粒与HBx表达质粒共转染于HepG2细胞中,通过荧光素酶测定、启动子区突变分析及侵袭试验比较转染前后HBx对c-met表达调控的影响.荧光素酶活性值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侵袭细胞数统计采用t检验.结果 HBx能够增强c-met的表达;通过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缺失分析,确定了c-met基因启动子区(-183 bp~-100 bp)是HBx作用的调控区域,进一步对该区域可能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SP1-1、SP1-2、AP-2)进行突变分析,发现这3个结合位点均参与了HBx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的调控.测定全部缺失构建体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显示,-184上游部分序列缺失后对HBx的反应有轻微的降低,当-183 bp/-122 bp、-121 bp/-100 bp两个片段缺失后,启动子对HBx的反应均有明显降低,F=40.37,P<0.01;c-met启动子突变分析显示,HBx诱导的荧光素酶活性在SP-1-1、SP-1-2,AP-2突变体组中明显下降,F=235.3,P<0.01.Matrigel侵袭试验检测结果显示,转染pCEP4-X-FLAG表达质粒的HepG2细胞侵袭性增加,穿膜细胞数为(74.33±6.24)个,而未转染组穿膜细胞数为(28.24±3.05)个,t=9.68,P<0.01.结论 HBx引起肝细胞癌的侵袭转移可能是通过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183 bp~-100 bp)转录因子SP-1、AP-2结合位点的调控来实现的,但是该过程中所涉及的信号通路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肝母细胞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婴儿出生以及孕产妇分娩相关的特征.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肝母细胞瘤患儿及其母亲的病历资料,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婴儿特征指标、母亲怀孕与分娩有关指标进行多因素统计检验. 结果发生肝母细胞瘤风险中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比值比为26.0(95%可信区间为14.0~65.7).母亲≤20岁和≥30岁的比值比分别为1.5(95%可信区间为0.6~4.6)和2.6(95%可信区间为1.0~6.7).超重和肥胖母亲的比值比为3.2(95%可信区间为1.0~6.7).孕妇吸烟的比值比为2.9(95%可信区间为1.1~4.2),对>2岁及H{生体质量正常儿童影响较大. 结论肝母细胞瘤的发生与患儿出生体质量及孕妇超重、吸烟等因素有关,应重视围产期卫生保健.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再分期的准确性。方法61例初诊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新辅助治疗后行超声内镜分期,并与手术后病理分期进行比较。结果放化疗后EUS对直肠癌T分期的总准确率为59.0%(36/61),36.1%(22/61)的病例分期过高,4.9%(3/61)的病例分期过低。EUS对直肠癌N分期准确率为68.9%(42/61),14.7%(9/61)的病例分期过高,16.4%(10/61)的病例分期过低。结论EUS对新辅助治疗后的直肠癌进行再分期的准确率降低。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时域法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活动平板时域法分别对35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其中男性28例,平均年龄(38.6±11,0)岁]、10例特发性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RVT)患者[其中男性7例,平均年龄(41.9±15.4)岁]和60例健康对照者[男性42例,平均年龄(41.0±14.9)岁]进行MTWA检测,记录胸前V1~V6导联的MTWA值,确定胸前各导联的最大值,以Max Valt表示。分析比较不同组别各导联MTWA值及Max Valt值的差异。结果ARVC组各导联MTWA值和Max Val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RVT组各导联的MTWA值和Max Valt值比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VC组和IRVT组比较,V4导联MTWA值及MaxVah值明显较高(P〈0.05);接受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表明,以Max Valt〉11.5μV鉴别诊断ARVC的敏感性为74.3%,特异性为80.0%;ARVC组中,近一年内有持续性室速发生的患者较无室速发作患者V2~V6导联的MTWA值以及Max Val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渐量修正平均时域法检测显示,ARVC患者MTWA值和Max Valt值均明显升高.MTWA佰可以反映ARVC患者近期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  相似文献   
995.
α-三噻吩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杀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α三噻吩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杀灭效果、影响因素及其对白纹伊蚊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 在实验室特定近紫外光 (UVA)下,计数不同药物浓度、不同黑暗处理时间的α三噻吩作用后蚊幼虫的死亡数、化蛹数及蛹的羽化数;在户外自然光下,观测不同药物浓度、不同施药时间的α三噻吩作用后蚊幼虫的死亡数。 结果 实验室特定UVA下,α 三噻吩对白纹伊蚊幼虫的半数致死量为2.37μg/L;药物与幼虫在黑暗中作用3h后再施以UVA照射能发挥其最大毒杀作用;α三噻吩能够显著抑制白纹伊蚊幼虫的发育和蛹的羽化。户外自然光下,高浓度α 三噻吩在强烈阳光辐射下可以快速杀灭白纹伊蚊幼虫,上午5时施药后24h的毒杀作用显著优于上午10时和下午1时。 结论α三噻吩是一种高效、实用、并能够抑制蚊幼虫生长发育的杀虫剂。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高三尖杉酯碱(HHT)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Ph^ 树突状细胞(DC)成熟与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密度离心法分离制备单个核细胞(MNC),在体外诱导扩增DC,在培养体系中添加不同浓度的HHT,通过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3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功能等方法,对所得细胞进行鉴定。结果:CML DC存在表型及功能障碍。在培养体系中添加HHT,能获得较多成熟CML DC,提高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以及黏附分子LFA-2的表达水平,并可改善其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适合浓度的HHT可影响Ph^ DC的分化和成熟,并可改变DC细胞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增强其功能,  相似文献   
997.
动脉顺应性评价降压疗效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动脉顺应性评价降压疗效的临床意义。方法 受试者均为男性,分为正常对照组72例;高血压控制和未控制组各35例,使用美国产HDI-DO-2020动脉测试仪同步记录血压和动脉顺应性(大动脉弹性C1,小动脉弹性C2)。结果 高血压未控制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脉压(P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控制组(P均<0.01);而对照组和高血压控制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未控制组的C1和C2顺应性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和高血压控制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同样后两组之间无学差异(P>0.05)。结论 动脉面应性可作为评价降低疗效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98.
BACKGROUND: Although inducible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 has been used as an indication for prophylactic implantation of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 (ICD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the significance of inducible VF remains controversial. METHODS: Among 364 CAD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lectrophysiologic (EP) study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23 patients, 12 without any history of VF or cardiac arrest (group A) and 11 with previously documented VF or cardiac arrest (group B), exhibited inducible ventricular flutter (VFL) or VF and subsequently underwent ICD implantation. Additionally, 11 CAD patients without previous VF or cardiac arrest, who had no inducible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 but received an ICD, were included for comparison (group C). RESULTS: During 2 years of follow-up, 1 (8%), 5 (45%), and 1 (9%) patients had appropriate ICD shocks in groups A, B, and C, respectively. The survival free from appropriate ICD shock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group B compared to groups A and C (p<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ge, sex, ejection fraction (EF), or induction protocol between groups A and B or between groups A and C. CONCLUSIONS: In CAD patients with inducible VFL/VF, patients without any history of VF or cardiac arrest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incidence of appropriate ICD shocks when compared to those with such clinical events. Conversely, in CAD patients without any history of VF or cardiac arrest, incidence of appropriate ICD shocks was similar regardless of inducible VFL/VF. Inducible VFL/VF is therefore not useful as an indication for prophylactic ICD implantation in this patient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999.
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皮质手区及皮质脚区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的变化;分析疾病组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BI)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患侧上肢皮质手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24.7±2.8)ms、(11.1±2.7)ms;健侧为(22.8±2.5)ms、(7.9±2.0)ms;对照组为(22.4±3.2)ms、(7.6±1.3)ms。下肢皮质腿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31.7±3.7)ms、(17.6±4.8)ms;健侧为(29.6±3.1)ms、(15.3±3.1)ms;对照组为(29.4±3.4)ms、(15.2±3.6)ms。疾病组患侧的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对照组及健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P<0.05)。脑梗死患者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MESSS呈正相关,与BI呈负相关。结论MEP可客观地反映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缺失的情况,并具有一定的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回顾性分析西罗莫司治疗激素依赖、耐药的皮肤和口腔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疗效。方法:观察34例激素耐药或依赖的患者。10例患者同时存在口腔和皮肤GVHD,11例患者仅表现为皮肤GVHD,13例患者仅表现为口腔GVHD;12例次在急性GVHD(aGVHD)时应用西罗莫司,28例次在慢性GVHD(cGVHD)时应用西罗莫司,其中6例患者分别在aGVHD及cGVHD时2次应用西罗莫司。结果:12例aGVHD应用西罗莫司患者总反应率为100%,在cGVHD应用西罗莫司的28例次患者中24例次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总反应率为86%。23例次口腔GVHD患者中,12例次达到完全缓解(CR),9例次达到部分缓解(PR),总反应率达91%。在21例皮肤型GVHD患者中,10例次aGVHD中有8例次(80%)达到CR,2例次(20%)达到PR;在17例次cGVHD中有10例次达到CR,4例次达到PR,总反应率为82%。应用西罗莫司治疗的12例aGVHD患者中,有9例(75%)患者在用药后2周内出现巨细胞病毒(CMV)-DNA阳性,8例(67%)发生出血性膀胱炎。结论:西罗莫司治疗皮肤和口腔的激素耐药或依赖的GVHD疗效较好。早期应用需注意CMV血症及出血性膀胱炎的监测及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