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14篇
  免费   5960篇
  国内免费   4212篇
耳鼻咽喉   541篇
儿科学   757篇
妇产科学   881篇
基础医学   6331篇
口腔科学   911篇
临床医学   7848篇
内科学   8111篇
皮肤病学   565篇
神经病学   3038篇
特种医学   2031篇
外国民族医学   30篇
外科学   6157篇
综合类   10711篇
现状与发展   11篇
一般理论   4篇
预防医学   4066篇
眼科学   1654篇
药学   6518篇
  59篇
中国医学   3843篇
肿瘤学   5019篇
  2024年   223篇
  2023年   999篇
  2022年   2420篇
  2021年   3414篇
  2020年   2576篇
  2019年   2216篇
  2018年   2146篇
  2017年   2218篇
  2016年   1933篇
  2015年   3034篇
  2014年   3566篇
  2013年   3413篇
  2012年   4794篇
  2011年   5033篇
  2010年   3294篇
  2009年   2572篇
  2008年   3148篇
  2007年   2990篇
  2006年   2895篇
  2005年   2943篇
  2004年   1770篇
  2003年   1621篇
  2002年   1442篇
  2001年   1194篇
  2000年   1066篇
  1999年   1083篇
  1998年   667篇
  1997年   665篇
  1996年   507篇
  1995年   470篇
  1994年   406篇
  1993年   266篇
  1992年   340篇
  1991年   317篇
  1990年   281篇
  1989年   218篇
  1988年   226篇
  1987年   166篇
  1986年   152篇
  1985年   103篇
  1984年   54篇
  1983年   44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24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10篇
  1971年   8篇
  1970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81.
板蓝根抗内毒素活性物质筛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从板蓝根氯仿提取部位(F02)4个不同极性组分(F021、F022、F023和F024)中筛选出抗内毒素活性最强的部位.方法用板蓝根不同组分对内毒素致小鼠死亡保护作用及对内毒素致鼠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作比较研究.结果 F02、F021、F022、F023和F024组对2.42 mg·kg-1内毒素致小鼠死亡有保护作用,死亡率分别为30%、50%、20%、50%和60%.对内毒素刺激鼠巨噬细胞分泌TNFα和IL-6有抑制作用,LPS浓度为50 ng·mL-1时,抑制率TNFα分别为76.54%、30.86%、78.60%、36.63%、2.06%,IL-6分别为75.85%、18.45%、77.68%、21.41%、3.64%;LPS浓度为100 ng·mL-1时抑制率TNTα分别为49.65%、16.86%、66.97%、13.39%、7.16%,IL-6分别为59.78%、1.28%、61.86%、2.08%、1.44%.结论板蓝根氯仿提取部位第F022组分抗内毒素活性最强,该部位为板蓝根抗内毒素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882.
罗永明  李诒光  谢一辉 《中药材》2004,27(6):410-411
从茶色素中分离得到2个苯骈卓酚酮类化合物,经化学方法与光谱分析鉴定为7,8,9-三羟基苯骈卓酚酮和7,8,9-三羟基-4-羟基苯骈卓酚酮.该类化合物是首次从茶色素中分离得到的主要色素类成分.  相似文献   
883.
用大鼠海马注射β淀粉样蛋白诱导的老年性痴呆模型,并以正常老龄鼠为空白对照,西药脑复康为阳性对照,对加减地黄饮子预防组和治疗组从行为学、单胺氧化酶(MDA)改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实验观察,以探讨加减地黄饮子对Aβ-40所致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MDA活性影响.实验证明造模大鼠较好地模拟了老年性痴呆行为学表现和MDA改变;加减地黄饮子可改善老年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功能,并能降低单胺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884.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1对抗三丁基过氧化氢 (t BHP)诱导的WI 38细胞衰老作用及其可能细胞周期调控机制。方法 :将WI 38细胞随机分为 4组 ,用不同剂量Rg1预处理。从 30代开始 ,隔代用t BHP作用 ,每次 1h ,共 4次 ,诱导细胞衰老。从光镜、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 ;流式细胞术分析G1期细胞比例 ;以及SA β 半乳糖苷酶的细胞化学染色 ,确定Rg1的抗衰老作用。并采用免疫印迹技术对CDK4、cyclinD1和p16等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Rg1预处理组与单纯t BHP处理组相比 ,细胞形态体积小、胞体不如后者扁平 ,次级溶酶体减少 ,G1期细胞比例下降 ,SA β 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下降 ,说明Rg1在t BHP诱导细胞衰老模型中有抗衰老作用。进一步发现用Rg1预处理后 ,p16、cyclinD1表达水平降低、CDK4表达水平增加。结论 :提示Rg1可能通过改变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表达而发挥其抗t BHP诱导的WI 38细胞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885.
Medial cortex strain distribution during noncement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traoperative proximal femur fractures are a significant concern during noncement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e current study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hypothesis that broaching the femur and inserting the stem without using mallet applied impact loads will reduce the risk of intraoperative fracture. Rosette strain gauges were applied to the medial and anteromedial cortex of six human anatomic specimen femurs to compare the strain distribution for broaching and stem insertion. Eight additional femur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strain distribution for stem insertion using impact loading and constant rate stem insertion. For the impact loading stem insertions, the soft tissues surrounding the femur were modeled. Constant rate stem insertions were performed using a mechanical testing machine. The largest strains measured at the medial and anteromedial sites primarily were aligned with the femur hoop axis. The largest strain magnitude, orientation, and sign (tensile or compressive) varied widely among femurs. The stem insertion strains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e broaching strains (two-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with replication). The impact stem insertion strain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stant rate stem insertion strai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emur geometry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have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strain distribution than does the implantation technique.  相似文献   
886.
全自动血培养仪分离菌株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调查全自动血培养仪分离菌株的特征. 方法从1999~2002年2月我院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的16 322瓶临床血液和无菌体液标本中1 788瓶生长菌,药敏试验按NCCLS纸片扩散法进行,数据分析用BacT/Alert仪中的分析软件及WHONET-5软件. 结果血培养阳性率10.2%,无菌体液培养阳性率30.2%;共检出34个属、87个种,需氧菌 620株(83.8%),厌氧菌30株(4.0%),真菌90株(12.2%);需氧菌中最常见的细菌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最常见的细菌是脆弱拟杆菌、消化链球菌;真菌最常见的是白色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血标本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产生率高于非血标本,且ESBLs阳性的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ESBLs阴性菌株;血标本中肠球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血标本;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对苯唑西林耐药(MRSA)率62.5%,对苯唑西林耐药的CNS产生率为82.7%. 结论血及无菌体液中可分离培养出多种细菌和真菌,包括一些不常见细菌和真菌,注意监测血标本中菌株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87.
我院注射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注射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现状,探讨该类药物的价格、用量和费用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资料和依据. 方法应用限定日剂量(DDDs)排序及金额排序法对注射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利用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近3年来,该类药物无论是购药金额还是用药频度看总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三代头孢占绝对主体优势,联合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消耗金额连续两年雄居榜首;用药频度排序为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半合成广谱头孢烯类和四代头孢倍受临床青睐;头孢唑林用药频次和金额的同步性差. 结论为防止耐药率的增高,建议适当调整用药管理模式,坚持有规律的循环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88.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特征及其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以249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辨证分为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共5种证型,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BMI及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证型占比:湿浊内停证30.1%,肝郁脾虚证28.1%、湿热蕴结证25.7%、痰瘀互结证8.8%、脾肾两虚证7.2%;②男女比例约1.39∶1,湿热内蕴、湿浊内停证患者以男性为主(P<0.05);肝郁脾虚证者则以女性为主(P<0.01);③湿热内蕴证组ALT升高最为显著,与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湿浊内停证TC升高最为显著,与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脾肾两虚证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AFLD中医证型以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湿热内蕴证患者更易出现ALT损伤;湿浊内停证更容易出现TC升高。   相似文献   
889.
罗东  赵海云  徐超  彭飞  曹钰  姚蓉 《西部医学》2019,31(12):1901-1905
目的 分析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就诊患者的疾病谱构成及就诊特点,为进一步明确救治重点、优化急诊流程、优化及合理使用急诊资源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通过调取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HIS系统2017年1月1日0:00~2017年12月31 日23:59急诊就诊共计20856例患者的基本信息及诊断资料,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疾病种类、是否住院等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20856例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年龄组以青年组(45.97%)急诊就诊率最高;一年四季中夏季(26.63%)就诊量最多,春季(23.46%)最低;8月(9.58%)为急诊就诊月高峰,4月(7.49%)为低谷期;急诊就诊量星期时间点波动(14.02%~14.59%)不明显,周末效应不明显;急诊全天1小时高峰时段为20:00~21:00时,4小时高峰时段为18:00~22:00时;疾病谱中以外伤(2330%)、消化系统(21.25%)、其他类(1429%)为前三位病种。全年急诊就诊患者住院率明显高于同期门诊患者住院率。结论 该医院急诊患者就诊有一定的规律性,医院可考虑根据该规律提前增排加强班。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排名前位系统疾病的诊治流程进行优化及学习,并加强急诊外科建设。  相似文献   
890.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眼眶骨折手术整复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8/2016-08期间入我院就诊的眼眶骨折患者800例800眼,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54眼行鼻外径路手术,纳入对照组; 446眼行内窥镜辅助下眼眶骨折手术,纳入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6mo随访,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复视分级、眼球凹陷改善情况,并评估患者术后随访对颜面部外形美观满意度。

结果:术后3mo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为90.4%(P>0.05); 两组患者术前复视分级情况无差异(P>0.05),术后1mo观察组复视0级患者占70.9%,对照组占66.7%(P>0.05); 术后6mo观察组复视0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97.1% vs 76.0%,P<0.05)。术前组间眼球内陷深度比较无差异(P>0.05); 术后1mo眼球内陷深度≤1cm者:观察组占89.5%,对照组占85.9%(P>0.05); 术后6mo, 眼球内陷深度≤1cm,观察组97.3%明显高于对照组80.8%(P<0.05)。 术后6mo时观察组对颜面部外观满意度为97.8%,明显高于对照组94.6%(P<0.05)。

结论:内窥镜技术应用于眼眶骨折手术中可有效改善复视及眼球内陷情况,且长远疗效较好,术后恢复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