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60篇 |
免费 | 934篇 |
国内免费 | 73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4篇 |
儿科学 | 198篇 |
妇产科学 | 34篇 |
基础医学 | 667篇 |
口腔科学 | 211篇 |
临床医学 | 1287篇 |
内科学 | 1057篇 |
皮肤病学 | 131篇 |
神经病学 | 292篇 |
特种医学 | 450篇 |
外科学 | 954篇 |
综合类 | 2926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1202篇 |
眼科学 | 169篇 |
药学 | 1360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1099篇 |
肿瘤学 | 3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120篇 |
2022年 | 268篇 |
2021年 | 384篇 |
2020年 | 333篇 |
2019年 | 167篇 |
2018年 | 183篇 |
2017年 | 309篇 |
2016年 | 212篇 |
2015年 | 362篇 |
2014年 | 530篇 |
2013年 | 643篇 |
2012年 | 1049篇 |
2011年 | 1163篇 |
2010年 | 1023篇 |
2009年 | 906篇 |
2008年 | 951篇 |
2007年 | 813篇 |
2006年 | 772篇 |
2005年 | 630篇 |
2004年 | 394篇 |
2003年 | 313篇 |
2002年 | 235篇 |
2001年 | 184篇 |
2000年 | 141篇 |
1999年 | 44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7篇 |
1986年 | 6篇 |
1966年 | 9篇 |
1965年 | 20篇 |
1964年 | 10篇 |
1963年 | 11篇 |
1962年 | 19篇 |
1959年 | 13篇 |
1958年 | 24篇 |
1957年 | 32篇 |
1956年 | 13篇 |
1955年 | 8篇 |
1954年 | 6篇 |
1948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71.
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失败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桡骨远端骨折为全身中最常见的骨折,约占整个骨折患者的1/6,多见于老年患者。收治了桡骨远端骨折骨不连及畸形愈合的患者28例,分析原因如下。1临床资料1998-2004年,共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失败病例28例,其中桡骨远端粉碎骨折7例,骨不连21例。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组中,男4例,女3例;年龄21~65岁,平均41.3岁。其中石膏固定导致骨折再移位4例,外固定支架固定导致骨折再移位2例,克氏针内固定导致再移位1例。骨不连组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4~70岁,平均55.7岁。其中采用普通钢板固定7例,三棱针固定7例,克氏针加钢丝固定2例,单纯克氏针固定2例,外固定架… 相似文献
72.
73.
食管贲门癌术后经鼻肠管肠内营养应用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经鼻肠管肠内营养的应用价值及最佳实施方法。方法总结并分析114例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经鼻肠管肠内营养病例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留置鼻肠管,术后因脱管、患者拒绝、滴饲后出现腹胀未能够完成滴饲者24例,能够顺利完成滴饲者90例。术后吻合口瘘5例(颈瘘3例,胸瘘1例,纵隔瘘1例),严重肺部感染1例,心律失常心衰2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食管癌术后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有利于降低食管癌患者术后风险,较经空肠造口途径为优,经熟练掌握其要领后,患者均可顺利使用。 相似文献
74.
Ilizarov技术矫正儿童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矫正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方法和效果。[方法]作者在2000年3月~2005年3月间,使用Ilizarov技术矫正9例11足重度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将连接于胫骨、跟骨、跖骨的外固定环互相连接、组合成复杂的三维外固定架,通过逐渐调整外固定架矫正畸形,从而使患足达到或接近正常足的外形和功能。[结果]按Garceau标准评定疗效,优6足,良4足,差1足。[结论]Ilizarov外固定架三维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效果确实,尤其适用于大年龄儿童之僵硬、复发或难治性马蹄内翻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5.
改良式经直肠前列腺8点穿刺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改良式经直肠前列腺8点穿刺术(常规底部+中部+外侧中部+尖部+超声可疑点)在临床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最优化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方案。方法对2007年12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就医的高度怀疑前列腺癌的96例患者行改良式经直肠前列腺8点穿刺活检术,术后行病理检查。统计前列腺癌的阳性率及各穿刺点癌细胞的阳性率。结果 96例患者中,有37例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占38.54%,21例诊断为前列腺上皮内瘤变(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PIN),9例为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伴慢性炎症,29例为BPH。超声可疑点对前列腺癌判断的敏感度为40.68%。穿刺阳性点多集中在中部、中外侧部或尖部。结论对于初次活检的患者选择改良式前列腺8点穿刺方案是较为合理的。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USPLC)的适应证及推广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12月确诊为无严重胆囊炎症的胆囊息肉或胆囊结石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TUSPLC(TUSPLC组),另一组四孔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其中TUSPLC组26例,LC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TUSPLC组23例顺利完成手术,3例中转行LC。LC组均顺利完成手术。TUSPLC组与LC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2.45±10.84)min和(39.29±8.61)min(t=5.0601,P=0.0000);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9.32±5.69)ml和(22.17±6.27)ml(t=1.7703,P=0.0823);术后需镇痛分别为1例和6例;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27±1.37)d和(3.57±1.16)d(t=0.7396,P=0.4628);两组术后均无出血、胆漏、胆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TUSPLC与常规LC相比安全、可行,具有疤痕不明显且隐蔽、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在胆囊切除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对术者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技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科2009年3月至2010年8月期间,12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致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应用超声刀和血管闭合切割系统(Ligasure),行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 12例均在处理脾蒂前夹闭脾动脉,其中10例完成腹腔镜手术(其中7例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处理脾蒂),2例中转开腹.1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80~300 min,平均210min;术中失血200~1000ml,平均480ml;术后住院时间8~15 d,平均9d;术后发生少量(<300 ml)胸腔积液2例,少量(<300 ml)腹水2例,轻度(<10 ml/d)胰瘘1例,均未作特殊处理,带管出院后1个月好转拔管,无死亡病例.12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7个月(4~20个月),均未发生再出血.结论 用超声刀预夹闭脾动脉,联合应用超声刀和Ligasure进行二级脾蒂离断法处理脾蒂是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成功的关键技术要领,该技术安全、有效、微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单人裸眼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学习曲线.方法 将作者不同阶段制作该模型的600例手术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各阶段的供体时间、冷灌注时间、无肝期、手术成功率、1周存活率、长期存活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第Ⅰ阶段各手术操作时间均较后三阶段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成功率从第Ⅰ阶段的26.7%逐渐上升至第Ⅳ阶段的接近100.0%,1周存活率以及长期存活率均稳步提高.手术并发症主要为早期的血管并发症以及晚期的胆道并发症.第Ⅱ、Ⅲ、Ⅳ阶段的手术死亡率较第Ⅰ阶段大幅下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步下降,建立模型的技术逐渐稳定.结论 初学者经过系统的持之以恒的训练学习,可逐渐掌握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的技术要领. 相似文献
79.
目的 评价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Nogo-A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n=24):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和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C组不做任何处理,NP组采用结扎并剪断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组仅切皮暴露坐骨神经但不结扎和剪断神经.于结扎后1、7、14、21 d时采用yon Frey丝测定大鼠机械痛阈.于各时点随机取6只大鼠处死后取损伤侧L5背根神经节和L4,5脊髓,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测定Nogo-A蛋白的表达(n=3),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Nogo-A蛋白的表达(n=3).结果 与C组和S组比较,NP组大鼠结扎后7、14、21 d时机械痛阈降低,结扎后7、14 d时背根神经节Nogo-A蛋白表达下调,结扎后14、21 d时脊髓背角Nogo-A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 背根神经节及脊髓背角Nogo-A蛋白可能在外周神经损伤诱发大鼠神经病理性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the expression of Nogo-A protein in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 (DRG) and spinal dorsal horn in a rat model of neuropathic pain (NP) .Methods Seventy-two male SD rats weighing 250-300 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 n = 24 each) : control group (group C) , sham operation group (group S) and NP group. NP was induced by ligation and severance of tibial and common fibular nerves according to the technique described by Isabelle et al. The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 to von Frey filament stimulation was measured at 1, 7, 14 and 21 days after ligation. Six rats in each group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t each time point and sacrificed (3 for determination of Nogo-A protein expression by immunofluorescence, 3 for determination of Nogo-A protein expression by Western blot) . The L5 DRG and L4,5 segment of spinal cord on the injured side were removed for determination of Nogo-A protein expression by immunofluorescence and Western blot.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groups C and S, MWT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t 7, 14 and 21 days after ligation, the expression of Nogo-A protein in the DRG was down-regulated at 7 and 14 days after lig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Nogo-A protein in the spinal dorsal horn was up-regulated at 14 and 21 days after ligation ( P <0.05) .Conclusion The Nogo-A protein in the DRG and spinal dorsal horn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induced NP in rats.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椎间孔的病理变化规律,探讨腰椎间孔狭窄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00例无下腰痛病史及腰椎畸形的人群(正常组)和59例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突出组)拍摄标准腰椎X线侧位片。在侧位片上分别测量L3~4及L4~5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上部宽度;采用"同身法"处理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L4~5突出组病变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上部宽度均较正常组明显变小(P<0.001);椎间孔高度与椎间隙高度变化正相关;椎间孔上部宽度与椎间孔高度变化正相关。结论 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变节段骨性椎间孔高度和上部宽度明显变小,腰椎间孔有效空间明显减少;椎间孔的高度随腰椎间盘退变的加重而减小;腰椎间盘退变对腰椎间孔上部宽度无直接影响;腰椎间孔高度和上部宽度的变化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