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3353篇 |
免费 | 28334篇 |
国内免费 | 1370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619篇 |
儿科学 | 4530篇 |
妇产科学 | 1502篇 |
基础医学 | 15137篇 |
口腔科学 | 4931篇 |
临床医学 | 32199篇 |
内科学 | 22132篇 |
皮肤病学 | 3128篇 |
神经病学 | 4992篇 |
特种医学 | 9309篇 |
外科学 | 23682篇 |
综合类 | 74829篇 |
现状与发展 | 70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32599篇 |
眼科学 | 2827篇 |
药学 | 33047篇 |
373篇 | |
中国医学 | 26728篇 |
肿瘤学 | 1075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8篇 |
2024年 | 3733篇 |
2023年 | 4091篇 |
2022年 | 8631篇 |
2021年 | 10535篇 |
2020年 | 9491篇 |
2019年 | 5172篇 |
2018年 | 5101篇 |
2017年 | 7215篇 |
2016年 | 5464篇 |
2015年 | 9700篇 |
2014年 | 13091篇 |
2013年 | 16661篇 |
2012年 | 23789篇 |
2011年 | 25140篇 |
2010年 | 22960篇 |
2009年 | 21032篇 |
2008年 | 21316篇 |
2007年 | 20355篇 |
2006年 | 18211篇 |
2005年 | 14708篇 |
2004年 | 10162篇 |
2003年 | 8212篇 |
2002年 | 6254篇 |
2001年 | 5799篇 |
2000年 | 4484篇 |
1999年 | 1554篇 |
1998年 | 343篇 |
1997年 | 285篇 |
1996年 | 293篇 |
1995年 | 254篇 |
1994年 | 250篇 |
1993年 | 155篇 |
1992年 | 133篇 |
1991年 | 80篇 |
1990年 | 96篇 |
1989年 | 56篇 |
1988年 | 53篇 |
1987年 | 64篇 |
1986年 | 61篇 |
1985年 | 55篇 |
1984年 | 38篇 |
1983年 | 33篇 |
1982年 | 42篇 |
1963年 | 17篇 |
1962年 | 18篇 |
1958年 | 13篇 |
1956年 | 16篇 |
1955年 | 16篇 |
1949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小剂量地塞米松预防根管治疗期间慢性尖周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剂量地塞米松对根管治疗期间慢性尖周炎急性发作的预防作用。方法 90倒下前磨牙慢性尖周炎患者以年龄性别分层,随机化配对分成A、B、C三组:A组每日口服地塞米松1.5mg,每日2次;B组每日口服地塞米松1.5mg,每日1次;C组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根管预备后6、24、48小时记录VAS评分。结果 A、B组与C组VAS评分经方差分析,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A、B组VAS评分均值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每日口服地塞米松1.5mg可有效预防根管治疗期间慢性尖周炎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32.
颞下颌关节的功能状态关系到口腔颌面外科、正畸科和修复科等的治疗成败,超声作为颞下颌关节功能评价的一种新兴手段,以其无损伤性、经济、有效等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下面就超声在颞下颌关节盘位置检查、髁突运动轨迹和颞下颌关节音检测等方面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3.
目的:检测并分析苯丙芘诱导的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寻找在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方法:使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一株永生化细胞系,以及经过苯丙芘诱导而逐步产生的具有成瘤性的肿瘤细胞系【首代成瘤细胞(HB-56P)及典型鳞状细胞癌细胞(HB-94P)】,通过Affymetrix U133 plus 2.0基因芯片。检测在永生化细胞(HIOEC)向成瘤细胞转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使用GenSpring7.0进行标准化及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Venn图分析差异基因在癌变不同阶段的变化,并进一步通过GO术语进行注释。对部分基因使用实时定量PCR在细胞系中进行了验证。结果:在HIOEC向HB-94P转化过程中,共有883条差异基因,大部分集中于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大分子代谢、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具有过渡金属离子结合能力、腺核苷酸结合能力及激酶活性。其蛋白产物主要是膜结合蛋白,位于核内或细胞骨架。IGFBP3、S100A8、MAP2K、KRT6B、GDF15和MET的表达基本符合芯片结果。结论:本研究检测了苯丙芘相关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为苯丙芘相关的口腔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4.
瓷基台在前牙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估氧化铝或氧化锆瓷基台支持的种植全瓷修复体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病例包括由相同的临床操作者连续完成的10例患者共17颗种植全瓷修复体.考察瓷基台有无松动及瓷基台支持的全瓷冠有无破损、折裂,同时观察全瓷修复的美学效果.观察时间为完成修复后4个月到22个月.结果:10例患者17颗瓷基台全瓷冠修复体在4~22个月内疗效良好.瓷基台及全瓷冠无松动.全瓷冠未见折裂、破损现象.患者均对全瓷修复的美学效果满意.结论:氧化铝或氧化锆瓷基台支持的种植全瓷修复方法可行,美学效果满意,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5.
氟离子缓释正畸粘接剂缓释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全面了解树脂型氟离子缓释正畸粘接剂(fluoride releasing adhesive,FRA)缓释氟离子的性能,建立一套评价FRA氟离子缓释性能的测试方法及指标。方法测定并计算FRA在一定时间中累计氟离子释放量,绘制出时间—氟离子累计释放量趋势线,并计算每单位质量FRA有效氟离子释放量。结果时间—氟离子累计释放量趋势线显示,FRA在90d内能持续、稳定地释放氟离子,每单位质量FRA在90d内有效氟离子释放量为449μg/g。结论本实验FRA试样具有稳定缓释氟离子的能力。 相似文献
36.
一、种植体骨感知理论的提出及涵义Brfinemark在1965年提出了骨结合(osseointegration)的概念,从而开启了骨结合理论研究和现代种植学的大门,牙种植技术如今已经被广泛开展。上世纪九十年代。骨结合理论开始被用于截肢后的假肢修复,发现种植体假肢患者具有很好的肢体运动控制能力、本体感觉和反馈,这引起了研究者关注。拇指切除采用种植支持义指修复的患者,其触觉辨别能力达到了正常拇指触觉能力的80%,这提示一定有某种特殊的感觉传导机制存在。 相似文献
37.
年轻恒牙牙根发育过程中牙髓中Ⅲ型胶原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牙根发育不同阶段的人年轻恒牙牙髓中Ⅲ型胶原的表达变化:方法:根据牙根的发育情况,分为牙根刚开始发育、牙根发育中和根尖闭合共3组:采用SP免疫组化法。对各组牙髓标本的石蜡切片进行Ⅲ型胶原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图像分析显示、3个组的冠髓中心染色强度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以牙根刚开始发育时染色最强,根尖闭合时染色最弱:在牙根刚开始发育组、牙髓中心区染色强于牙髓外层。结论:随着年轻恒牙牙根的逐渐发育,Ⅲ型胶原在牙髓中的表达逐渐减弱,因而可能参与牙根的发育。 相似文献
38.
目的:对成年人咀嚼肌表面电极采集的肌电信号加以分析,研究下颌在6种不同运动状态下咀嚼肌肌电信号的可重复性,并取得正常参考值。方法:30名22-44岁受试者进行咀嚼肌表面电极肌电图检查,记录下颌姿势位、牙尖交错位和扣齿运动时双侧咬肌、颞肌前束和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活动,每个受试者在3个不同时段各测试一次。结果:3次测试的咀嚼肌峰值电位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姿势位时,右侧咬肌峰值电位95%正常参考值为0-0.1,左侧为0-0.13,右侧颞肌前束为0-0.67,左侧颞肌前束为0-0.1,右侧二腹肌前腹为0-0.13,左侧二腹肌前腹为0-0.1;牙尖交错位时,右侧咬肌峰值电位95%正常参考值为0.33-2.53,左侧为0.47-2.5,右侧颞肌前束为0.23-2.23,左侧颞肌前束为0.2-3.67,右侧二腹肌前腹为0.13-1.07,左侧二腹肌前腹为0.1-0.87;扣齿运动时右侧咬肌峰值电位95%正常参考值为0.5-2.5,左侧为0.73-2.3,右侧颞肌前束为0.4-3.47,左侧颞肌前束为0.3-3.63,右侧二腹肌前腹为0.2-1.07,左侧二腹肌前腹为0.13-0.97。结论:表面电极采集的双侧咬肌、颞肌前束和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活动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39.
NF-κB信号转导通路和肿瘤发生、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量研究表明,NF-κB信号转导通路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许多炎症因子、致癌剂、促癌剂和肿瘤微环境都可以激活NF-κB.NF-κB蛋白本身和其调控的蛋白与肿瘤的发生、增殖、抗凋亡、侵袭、血管生成和转移有关.在多种肿瘤中NF-κB都处于持续性激活状态.本文就NF-κB信号通路和肿瘤发生和转移之间关系的研究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0.
三种陶瓷酸蚀剂对Cerinate瓷和树脂粘结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三种陶瓷酸蚀剂及不同酸蚀时间对Cerinate瓷与树脂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 :将Cerinate瓷试件分为 4组 ,一组不使用酸蚀剂 ,其余三组分别使用自制A型 (含 2 .5 %氢氟酸 )、B型 (含 6%氢氟酸 )及C型(含 10 %氢氟酸 )陶瓷酸蚀剂 ,分别酸蚀 3 0s~ 180s ,每 3 0s为一间隔 ,与树脂粘结后测试剪切强度。结果 :C配方陶瓷酸蚀剂在 3 0s时粘结强度最大 ,达 2 7.64MPa ,相应瓷表面形态最适于粘结。结论 :C配方 (含 10 %氢氟酸 )陶瓷酸蚀剂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