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34篇
  免费   1525篇
  国内免费   1009篇
耳鼻咽喉   82篇
儿科学   390篇
妇产科学   185篇
基础医学   953篇
口腔科学   198篇
临床医学   2161篇
内科学   1387篇
皮肤病学   311篇
神经病学   339篇
特种医学   549篇
外科学   1218篇
综合类   4251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1957篇
眼科学   154篇
药学   1892篇
  21篇
中国医学   1684篇
肿瘤学   632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180篇
  2022年   458篇
  2021年   597篇
  2020年   542篇
  2019年   294篇
  2018年   319篇
  2017年   393篇
  2016年   293篇
  2015年   584篇
  2014年   816篇
  2013年   1088篇
  2012年   1506篇
  2011年   1628篇
  2010年   1400篇
  2009年   1263篇
  2008年   1236篇
  2007年   1227篇
  2006年   1045篇
  2005年   795篇
  2004年   551篇
  2003年   444篇
  2002年   310篇
  2001年   283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4篇
  1966年   10篇
  1965年   39篇
  1964年   31篇
  1963年   26篇
  1962年   26篇
  1960年   9篇
  1959年   47篇
  1958年   51篇
  1957年   65篇
  1956年   28篇
  1955年   18篇
  1954年   21篇
  1948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利用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 ,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细胞形态变化及细胞的死亡形式 ,为缺血缺氧性脑病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  7日龄SD大鼠 6 6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 (缺氧缺血不同时间 ) ,实验组动物采用阻断左侧颈总动脉后置于含 8%O2 的低氧环境中 ,建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用HE、硫堇及TUNEL染色技术在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大鼠缺氧缺血后 3h时脑细胞即有水肿 ,6h时发现有局灶性坏死 ,12、2 4和 48h可发现大量坏死神经细胞 ;在缺氧缺血后 3h细胞凋亡出现 ,之后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增加。凋亡出现在细胞坏死之前。结论 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 ,细胞死亡有凋亡和坏死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 ,HIBD)后不同时间大脑皮层、纹状体、脑干内多巴胺 (Dopamine,DA)含量的动态变化 ,探讨DA在HIBD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7日龄SD大鼠 99只 ,采用阻断左侧颈总动脉后置于含 8%O2 的低氧环境中 ,建立HIBD动物模型。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法 (HPLC -ECD)测定脑损伤后 0h、0 .5h、1h、3h、6h、9h、12h、2 4h、48h不同时间皮层、纹状体和脑干内多巴胺D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动物缺氧缺血 (Hypoxic -ischemic,HI)后多巴胺在 0 .5h即有明显上升 ,6h时纹状体内DA含量达到高峰 ;9h大脑皮层和脑干达峰值 ,之后缓慢下降。结论 新生鼠缺氧缺血后脑细胞内多巴胺含量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各脑区变化情况有差别。  相似文献   
53.
纪萍  常宏 《河北医学》2000,6(3):221-223
目的:探讨ER、PR的最佳染色条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乳腺癌进行ER和PR检查。结果:实验组:“1”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2”。结论:成功地显示ER和PR关键在于微波修复抗原及组织的固定时间和一抗的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54.
急性胰腺炎患者IL-6、TNFα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患者IL-6、TNFα分泌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和28例健康对照,用生物学方法检测血浆中IL-6、TNFα的水平。结果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中IL-6、TNFα分别为(76.4±10.1)k u/L、60.7%±12.3%,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0.8±6.1)ku/L、12.4%±4.7%,随疾病的恢复逐渐趋于正常(28.5±9.1)ku/L、18.8%±6.4%。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中的IL-6、TNFα水平均高于正常组,说明二者参与这一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55.
了解乙型肝炎患者补体介导 HBsAg特异性免疫复合物溶解能力(CMSC)及补体介导免疫沉淀 的抑制作用(IIPC)两种新功能低下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EG沉淀法测定患者血清循环免疫复 合物(CIC),以HBsAg和抗-HBs制备特异性免疫复合物(IC),加入补体(血清)抑制其沉淀,或使IC裂解并定量测 定上清中的HBsAg,确定CMSC及IIPC功能,同时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测定C3、C4。结果:患者组CIC检出阳性率为 45.0%~82.6%,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0.001);正常组CMSC后上清液HBsAg为0.58±0.13ng,各种乙肝 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01);IIPC后上清中HBsAg浓度为0.45±0.18ng,急性肝炎、慢活肝、重症 肝炎均显著降低(P<0.001),肝硬化组亦明显降低(P<0.05);C3、C4在患者组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乙型 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特异性IC,患者CMSC及IIPC明显降低在乙型肝炎的发病中有一定作用,补体成分的减少与 CMSC和IIPC的降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吡哌酸锌软膏促进烧伤愈合的作用。方法用230℃的圆铁板造成大鼠背部烧伤,以不同浓度的吡哌酸锌及磺胺嘧啶银霜、磺胺嘧啶锌软膏、吡哌酸软膏、软膏基质每日涂药一次,连续15d。d16测量未愈合烧伤创面面积。结果吡哌酸锌软膏及磺胺嘧啶锌软膏均能明显促进创面愈合,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磺胺嘧啶银霜、吡哌酸软膏等促进创面愈合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吡哌酸锌软膏能明显促进烧伤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57.
丹参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丹参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用K-B纸片扩散法。100%丹参浸出液滤纸片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乙型链球菌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丹参对以上细菌均有抑菌作用。结论:丹参在体外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HAE)后经皮瘤内注射无水乙醇(PEI)与单纯THAE治疗单个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53例肝细胞癌随机分成A(26例)、B(27例)两组。A组单纯THAE治疗;B组THAE治疗后,在CT引导下行PEI治疗。结果THAE组肿瘤治疗的部分缓解率为26.7%,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6.0%、30.0%、0.0%。THAE+PEI组肿瘤治疗的部分缓解率为55.5%(P<0.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1.0%、57.0%、22.0%(P<0.05)。结论THAE+PEI较单纯THAE对单个肝细胞癌的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连续给予补肾益骨膏对大鼠肝、肾的损害作用及其损害的可逆性.方法:将144只大鼠分成对照组,补肾益骨膏高、低剂量组,各组动物按1.5 mL&#8226;kg 1等体积分别灌胃,高、低剂量组分别按60.0,15.0 g&#8226;kg 1给予补肾益骨膏,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纯化水,每天连续灌服给药,周日休息,共180 d;用药90,180 d及停药30 d,分3批处死动物,采血进行与肝、肾功能相关的血清生化检测及其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补肾益骨膏长期给药对肾脏有可疑损害作用,对肝脏有轻度可逆性损害作用.结论:临床长期大剂量使用补肾益骨膏应注意肝、肾功能的检查.  相似文献   
60.
超滤法提取肌苷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过滤膜对肌苷发酵液进行超滤,再经浓缩、结晶、干燥,得到粗苷。实验确定最佳超滤条件为:压力0.15Mpa,温度64.9℃。肌苷提取收率为85.7%,其粗苷中肌苷含量为73.2%。比离子交换法提取肌苷,收率提高1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