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59篇 |
免费 | 421篇 |
国内免费 | 19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3篇 |
儿科学 | 95篇 |
妇产科学 | 110篇 |
基础医学 | 323篇 |
口腔科学 | 49篇 |
临床医学 | 416篇 |
内科学 | 493篇 |
皮肤病学 | 53篇 |
神经病学 | 117篇 |
特种医学 | 215篇 |
外科学 | 367篇 |
综合类 | 778篇 |
预防医学 | 345篇 |
眼科学 | 60篇 |
药学 | 527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442篇 |
肿瘤学 | 2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93篇 |
2021年 | 140篇 |
2020年 | 118篇 |
2019年 | 66篇 |
2018年 | 94篇 |
2017年 | 85篇 |
2016年 | 79篇 |
2015年 | 154篇 |
2014年 | 183篇 |
2013年 | 218篇 |
2012年 | 314篇 |
2011年 | 322篇 |
2010年 | 243篇 |
2009年 | 243篇 |
2008年 | 229篇 |
2007年 | 250篇 |
2006年 | 212篇 |
2005年 | 141篇 |
2004年 | 101篇 |
2003年 | 101篇 |
2002年 | 96篇 |
2001年 | 76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3篇 |
1959年 | 49篇 |
1958年 | 103篇 |
1957年 | 107篇 |
1956年 | 79篇 |
1955年 | 82篇 |
1954年 | 67篇 |
1949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通塞脉片治疗急性脑缺血的拆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通塞脉片基础上,获得治疗急性脑缺血的通塞脉微丸精简方。方法?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在固定君臣药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进行拆方,选择对小鼠脑缺血存活时间的影响以及体外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影响为评价指标,优选治疗急性脑缺血的通塞脉微丸精简方。结果?原通塞脉片处方减去党参、牛膝后的通塞脉微丸精简方具有较好的延长小鼠脑缺血存活时间,降低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结论?由黄芪、当归、金银花、玄参、石斛、甘草等组成的通塞脉精简方具有较好的治疗急性脑缺血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分析胰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胰腺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到2009年6月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42例胰腺切除手术后发生的常见并发症及其临床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各因素与胰漏、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GE)、胰周感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本组病人围手术期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为45.8%(65/142例),术前是否减黄与胰漏相关,前白蛋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与术后DGE发生正相关(P=0.001、0.035、<0.001、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七氟烷吸入复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用于经鼻纤维支气管镜插管(FOB)的效果。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行颈椎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4%七氟烷吸入组(S组)和4%七氟烷吸入复合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组(SL组),记录吸入诱导前基础值(T0)、FOB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3 min(T3)、插管后5 min(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脑电双频指数(BIS)。结果与T0比较,两组T1时的MAP、HR均明显下降(P0.05)。S组MAP、HR在T2、T3较T1明显升高(P0.05)。SL组MAP、HR在T2、T3较T1有所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与S组相比,升高幅度较低(P0.05)。两组的BIS值在T1~T4与T0比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T1~T4时间点组内及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复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能有效抑制经鼻纤维支气管镜插管反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4.
目的:研究雄激素依赖性和非依赖性前列腺癌中血管生长素(ANG)的差异性表达的临床意义,以了解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方法:研究时间为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采用体外培养的方式分别培养雄激素依赖性(LNCa P细胞)和非依赖性(PC-3细胞)前列腺癌细胞株,并与正常健康人群进行对比;分别在细胞和组织水平上对ANG水平和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归纳。结果:前列腺癌患者ANG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群(P0.05);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各分期中ANG水平明显低于非依赖性患者,P0.05,统计学具有显著差异意义。结论:ANG在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向非依赖性前列腺癌转化中具有主导作用,ANG可能成为肿瘤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二代测序(NGS)技术检测早期自然流产(SA)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的价值。方法选择自然流产患者87 例,其中复发性流产32 例,偶发性流产55 例。年龄≥35 岁组35 例,<35 岁组52 例。取其流产绒毛组织,行NGS 全基因组测序及G 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2 种方法的检测成功率和异常检出率,比较不同流产类型及不同年龄患者的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率。结果NGS 技术检测流产绒毛组织的成功率(100.00%)高于G 显带核型 (74.71%),异常检出率(58.62%)也高于G 显带核型(50.77%)。NGS 检测的51 例异常中染色体结构异常3 例(5.88%),染色体数目异常48 例(94.12%),其中三体39 例,双重三体2 例,三重三体1 例,单体6 例。G 显带核型分析检出的33 例异常中染色体数目异常32 例,其中三体24 例,双重三体2 例,三重三体1 例,单体5 例;染色体结构异常1 例。NGS 与G 显带核型分析测序结果相符64 例,不符1 例。NGS 技术检测偶发性流产与复发性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率分别是60.00%和5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 岁组的染色体异常率(71.43%)高于<35 岁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NGS 技术检测染色体异常的分辨率好,准确度高,有助于明确SA 的病因,指导患者再次妊娠及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87.
88.
89.
蛋白质结构中L-氨基酸可通过外消旋化转化为D-氨基酸,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外消旋化可影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并证实与一些疾病的发生相关。随着分析仪器技术的不断发展,蛋白质中氨基酸外消旋化分析方法及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本文综述了蛋白质中氨基酸外消旋化与疾病的关系、影响外消旋化的因素以及氨基酸外消旋化的检测方法,并对蛋白质中氨基酸外消旋化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0.
TU治疗男性性腺功能低下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 :本文对长效雄激素注射剂十一酸睾酮 (TU) ,治疗原发性性腺功能低下 (Klinefelter综合征 )的药代动力学以及临床药效学进行观察 ,了解使用该药的最佳间隔时间和最佳剂量。同时为男子性腺功能低下的雄激素替代治疗和男性激素避孕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8例Klinefelter综合征病人接受初次 5 0 0mg或 10 0 0mgTU肌肉注射 ,间隔 3月后交叉剂量 ,5 0 0mg或 10 0 0mgTU注射。观察治疗前后性腺、第二性征变化。同时在不同时相取血 ,以放射免疫法 (RIA)测定有关激素的水平。了解一次注射该药后在体内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 ,并用专用软件分析睾酮 (T)药代动力学。 结果 :注射两种剂量TU后 ,所有病人的性功能和第二性征都有改善。垂体激素FSH和LH均显著抑制 ,对LH作用较FSH更大。血清睾酮 (T)水平在注射后一周迅速升高达到峰值 ,在 5 0 0mg和 10 0 0mg两种剂量分别为 (4 7 8± 10 1)nmol/L和 (5 4 2± 4 8)nmol/L ,维持有效治疗T水平达 5 0~ 6 0d。两种剂量TU的半寿期分别为 (18 3± 2 3)d和 (2 3 7± 2 7)d ,平均滞留时间为 (2 1 7± 1 1)d和 (2 3 0± 0 8)d。第 2次注射5 0 0mgTU较第 1次注射产生更佳的药代动力学。 结论 :对性腺功能低下男子的雄激素替代治疗 ,单一剂量TU可维持 6~ 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