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76篇 |
免费 | 397篇 |
国内免费 | 20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3篇 |
儿科学 | 95篇 |
妇产科学 | 110篇 |
基础医学 | 323篇 |
口腔科学 | 49篇 |
临床医学 | 416篇 |
内科学 | 493篇 |
皮肤病学 | 53篇 |
神经病学 | 117篇 |
特种医学 | 215篇 |
外科学 | 367篇 |
综合类 | 778篇 |
预防医学 | 345篇 |
眼科学 | 60篇 |
药学 | 527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442篇 |
肿瘤学 | 2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93篇 |
2021年 | 140篇 |
2020年 | 118篇 |
2019年 | 66篇 |
2018年 | 94篇 |
2017年 | 85篇 |
2016年 | 79篇 |
2015年 | 154篇 |
2014年 | 183篇 |
2013年 | 218篇 |
2012年 | 314篇 |
2011年 | 322篇 |
2010年 | 243篇 |
2009年 | 243篇 |
2008年 | 229篇 |
2007年 | 250篇 |
2006年 | 212篇 |
2005年 | 141篇 |
2004年 | 101篇 |
2003年 | 101篇 |
2002年 | 96篇 |
2001年 | 76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3篇 |
1959年 | 49篇 |
1958年 | 103篇 |
1957年 | 107篇 |
1956年 | 79篇 |
1955年 | 82篇 |
1954年 | 67篇 |
1949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应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对7698例妊娠15-20^+6周的妇女进行甲胎蛋白(AFP)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B亚基(free-β-HCG)检测,筛出染色体异常高风险孕妇483例,其中344例接受羊水或脐血管穿刺产前诊断,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18例,异常检出率5.2%。筛出神经管缺陷高风险孕妇25例,经B超证实胎儿畸形6例,死胎2例,异常检出率32.0%。筛查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的妊娠不良结局分别为25.6%和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孕中期母血清筛查是预测胎儿染色体异常和神经管缺陷的有效指标,筛查高风险与母婴不良妊娠结局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2.
目的评价细胞学及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宫颈环型电切术(LEEP)后病理诊断为标准,对照分析巴氏涂片、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阴道镜、细胞学联合阴道镜检查对400例患者宫颈病变的筛查结果。结果巴氏涂片灵敏度64.9%,特异度85.4%,假阴性率35.1%,假阳性率14.6%;TCT灵敏度77.8%,特异度80.7%,假阴性率22.2%,假阳性率19.3%;阴道镜灵敏度92.5%,特异度74.3%,假阴性率7.5%,假阳性率25.7%;阴道镜诊断不足19例(8.2%),诊断过度54例(23.2%);细胞学联合阴道镜灵敏度92.9%,特异度64.1%,假阴性率7.1%,假阳性率35.9%。巴氏涂片与TCT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镜和细胞学联合阴道镜检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胞学检查(P<0.05)。结论细胞学联合阴道镜检查是较为理想的宫颈病变筛查方法,阴道镜诊断宫颈病变仍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尚无法代替LEEP。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甘草酸配伍蛇床子素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影响,初步探讨组分配伍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力平之)组、蛇床子素组(Ost)、甘草酸组(GL)、蛇床子素与甘草酸配伍高、中、低剂量组。治疗组从实验第5周起,分别给予药物灌胃:阳性药组ig力平之20mg/(kg·d),蛇床子素组10mg/(kg·d)ig,甘草酸组22.5mg/(kg·d)ig,配伍低剂量组为ig蛇床子素5mg/(kg·d)和甘草酸11.25mg/(kg·d),配伍中剂量组为ig蛇床子素10mg/(kg·d)和甘草酸22.5mg/(kg·d),配伍高剂量组为ig蛇床子素20mg/(kg·d)和甘草酸45mg/(kg·d),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6周。末次给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光镜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同时分别测定大鼠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以及肝组织匀浆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肝组织PPAR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肝组织病理变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甘草酸配伍蛇床子素中剂量和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血清ALT、AST和AKP水平(P0.05);大鼠肝组织药理活性测试结果显示配伍中剂量和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肝组织MDA含量,提高SOD的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伍中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大鼠肝脏TG和TC含量(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各治疗组PPARα蛋白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有不同程度上调,而配伍中剂量和高剂量组肝组织中PPARα蛋白水平表达量显著上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甘草酸与蛇床子素合理的组分配伍能协同治疗酒精性脂肪肝,可能通过配伍改善肝脏功能、调节脂肪代谢、抗脂质氧化作用和增加PPARα蛋白的表达,促使损伤的肝组织得以修复。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近端输卵管闭塞的病理形态和超微结构。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1985年1月-2004年12月间182例近端输卵管闭塞性不孕症患者进行分析,主要是闭塞的近端输卵管的病理形态改变,部分输卵管标本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导致输卵管近端闭塞的首位病因是输卵管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占67.02%,其次是输卯管管腔纤维闭塞和结节性输卯管炎,各占11.54%,再次为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占6.60%,输卵管结核、输卵管异物结节以及未见明显病变者各占1.10%。透射电镜发现4例患者阻塞段输卵管切面为大量胶原纤维和少量的纤维细胞,排列较为紊乱,未见上皮和管腔;有1例仍可见输卵管上皮,但纤毛互相粘连填塞管腔,致使管腔变窄甚至闭锁,部分细胞纤毛出现退化或脱落,纤毛的横切面9+2微管系统结构欠清晰,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及内质网扩张,胞质内可见空泡。而邻近阻塞部位输卵管(通畅段):电镜下上皮细胞主要由单层柱状分泌细胞和纤毛细胞构成,纤毛细胞顶端的纤毛排列比较规整,未见明显退化和脱落的现象。结论闭塞的近端输卵管呈多种病理类型改变,其主要病因是输卯管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其次为输卵管管腔纤维闭塞和结节性输卵管炎。感染及人工流产的增加可能是导致输卵管性不孕发病率增加的因素。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蕈样肉芽肿(M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皮损中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分化群抗原4、8(CD4、CD8)抗原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5例MF患者的外周血和皮损HLA-DR、LFA-1、ICAM-1、CD4、CD8抗原的表达并与正常人相比较。结果:MF患者外周血HLA-DR 、LFA-1 及ICAM-1 淋巴细胞比正常对照增高(P均<0.01);MF患者外周血CD4 淋巴细胞较正常对照下降(P<0.001);MF患者皮损中HLA-DR 细胞、CD4 细胞、CD8 细胞及LFA-1 、ICAM-1 细胞的表达均比正常对照增高。结论:M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皮损HLA-DR和LFA-1、ICAM-1、CD4、CD8抗原表达普遍存在异常,与MF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6.
目的:报告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和初步疗效。方法:自2002年8月至2005年8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微创技术完成21例全髋置换术。结果:手术切口7.5cm~12cm,平均8cm;手术时间50分钟~90分钟,平均65分钟;术中出血量200ml~500ml,平均270ml;术后均放负压引流,24小时平均引流量100ml~350ml,(平均150ml)。平均随访时间2.5年(1年~4年),未发生全身及局部并发症。结论:后外侧入路单切口微创行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是值得推荐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技术。 相似文献
47.
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利用的现状,及网络环境对外文期刊管理的影响,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开发利用外文期刊,提高外文期刊利用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48.
目的:测定念珠菌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水平,探讨不同类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初发组和复发组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妇女阴道分泌物中IL-10I、FN-γ的表达水平,以健康体检妇女为对照组。结果:初发和复发念珠菌性阴道炎的阴道分泌物中IL-10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复发组较初发组的表达水平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初发和复发念珠菌性阴道炎的阴道分泌物中IFN-γ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和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49.
目的: 通过对载脂蛋白D(ApoD)在分化成熟的两型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中表达的检测,探讨ApoD等脂代谢相关基因对神经髓鞘生成的调控机制.方法: 用激光共聚焦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检测ApoD在分化成熟的两型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显示在O-2A谱系来源的成熟2型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中ApoD标记为阳性,而在T1A谱系来源的成熟1型星形胶质细胞中则未检测到ApoD的表达,从而在蛋白质水平验证本室研究两型星形胶质细胞基因表达谱差异基因芯片结果中ApoD mRNA在T2A中高表达,而在T1A中低表达的现象.结论: ApoD等脂代谢相关基因可能在O-2A谱系发生和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O-2A谱系与脑内脂质代谢以及神经髓鞘发生内在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正常人及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大动脉弹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velocity,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颈动脉-股动脉PWV作为反映大动脉弹性的参数;B型超声对颈动脉进行扫查,动脉粥样斑块的定义为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3mm。分组情况:①以有无斑块分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组与无斑块组。②以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分为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结果:①55例有颈动脉粥样斑块者与140例无斑块者相比,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者年龄、SBP、DBP、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高龄(OR=2.122,P=0.01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3.546,P=0.015)、C-FPWV(OR=1.074,P=0.033)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②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比较,前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较后者明显增高,而大动脉弹性则明显降低。结论:①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动脉弹性减低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具有相关性。②高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和大动脉弹性降低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过程中起独立作用。③高血压是导致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大动脉弹性下降的共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