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3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170篇
耳鼻咽喉   24篇
儿科学   42篇
妇产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142篇
口腔科学   32篇
临床医学   322篇
内科学   291篇
皮肤病学   56篇
神经病学   49篇
特种医学   100篇
外科学   268篇
综合类   623篇
预防医学   231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235篇
  7篇
中国医学   214篇
肿瘤学   11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44篇
  2010年   242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探讨残胃贲门癌手术切除,消化道重建的方法。方法总结1989年8月至1999年12月12例残胃贲门癌切除、空肠“9”字袢代胃及幽门重建术的治疗经验。结果无手术死亡,无倾倒综合征,无返流性食管炎。钡剂在“9”字环内有循环,下方重建凼门处有钡荆停留。全组均随访,随访时间最长4年3个月,最短4个月。其中1年内死亡2例,1~2年死亡4例,2~3年死亡2例,另4例生活良好。结论术后并发症少,有抗返流作用,利于营养支持,病人生活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32.
探讨中药玉屏风散加味对强的松不良反应的拮抗作用及对肾病综合征Ⅰ型的病程的影响 ,将病人随机分为玉屏风散加味治疗组(37例 ) 和对照组(2 1例 ) ,观察用药后 2、4、6周自汗、心悸症状及心率变化情况及治疗后 1年内各种感染次数 ,治疗 1年后强的松服药量及 2 4小时尿蛋白定量情况。结果 :治疗第 4、6周自汗、心悸症状发生率及心率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 ,感染次数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1年未服强的松量及其 2 4小时尿蛋白量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玉屏风散加味能明显减轻强的松引起的自汗、心悸等不良反应 ,减少感染次数 ,缩短NSI型的病程。  相似文献   
33.
丹参素胶囊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研究丹参素胶囊对大鼠血小板聚集性和血液流变学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以ADP为诱导剂,观察其对体外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采用电刺激法,测定闭塞性血栓形成的时间;用冰水刺激制备“血瘀”模型,检测主要流变学指标。结果:丹参素胶囊能明显抑制由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体外聚集活性,延长电刺激大鼠颈总动脉后血栓形成时间,降低“血瘀”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卡松屈服应力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机体血液流变性。结论:丹参素胶囊能明显降低血液“浓、粘、聚、凝”状态,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  相似文献   
34.
散发内淋巴囊瘤VHL基因位点微卫星标志杂合性丢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散发内淋巴囊瘤发病与VHL基因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组织微切割技术和多聚酶链式反应等方法对3例散发内淋巴囊瘤肿瘤细胞VHL基因位点染色体微卫星标志的杂合性丢失进行分析。结果 3例散发内淋巴囊瘤中有2例发生VHL基因位点微卫星标志的杂合性丢失,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该两例肿瘤细胞中分别存在着VHL基因第二外显子的异常。结论 VHL基因的异常导致其功能改变不但是VHL的致病原因,而且是散发性内淋巴囊瘤发病的重要的基因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35.
对甲磺酰基苯乙烯环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炎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敖桂珍  张奕华  季晖  邓钢 《药学学报》2004,39(10):803-807
目的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非甾体抗炎药。方法合成对甲磺酰基苯乙烯环酮类衍生物,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并考察连续经口给药对大鼠胃肠道(GI)的影响。结果合成了9个新化合物(ZA1-9),结构经IR,1H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小鼠试验表明ZA3,5-9的抗炎活性与双氯芬酸钠(DC)和罗非昔布(RC)相当(P>0.05),大鼠试验显示ZA3,7,8的抗炎活性与DC和RC相当(P>0.05), ZA6的抗炎作用显著强于DC和RC(P<0.05),ZA3,5-9对GI损伤显著小于DC (P<0.05,P<0.01),与RC相当(P>0.05)。结论对甲磺酰基苯乙烯环酮类衍生物的抗炎作用较强,GI不良反应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6.
雷公藤多甙对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浆IL-13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甙 (TW )对狼疮性肾炎 (LN)患者血浆白介素 - 13(IL - 13)含量的影响及治疗价值。方法 分别将激素诱导缓解治疗后的LN患者 ,按其活动指标分为活动期和非活动期 2组 ,活动期患者加用TW治疗 ,观察治疗 3个月后血浆IL - 13水平的变化和肾炎的缓解情况。结果 血浆IL - 13水平明显下降 ,尿蛋白减少 ,狼疮活动性免疫指标、血尿和肾功能改善。结论 TW可抑制血浆IL - 13的产生 ,对控制LN的活动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37.
目的 研究HBVX基因、TGF alhpa、c myc、beta catenin等癌变相关基因及 2 49密码子突变的p5 3蛋白在高发区肝细胞癌癌变发生及其恶性表型维持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以肝癌高发区启东的肝癌细胞株 770 1和 770 3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以PCR及DNA测序分析方法确定HBVX基因在细胞DNA水平的整合。以RT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HBVX基因的转录与表达。用PCR RFLP方法确定 p5 3基因 2 49密码子的错义突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TGF alhpa ,c myc ,beta catenin的表达。结果  2株细胞在DNA水平都存在HBVX基因片断的整合 ,但未见完整的转录和蛋白水平表达。序列分析显示 2株细胞的HBVX基因的序列各有特异性 ,并存在 13 0、13 1密码子的热点突变。PCR RFLP分析说明 2个细胞株中p5 3基因 2 49密码子均属野生型。免疫组化显示 2株细胞中TGF alpha ,c myc和beta catenin蛋白均有显著的积累。 结论 本实验的结果显示HBVX基因对这 2株细胞恶性表型的维持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 ,而是 1种HBV感染的遗传标志。未见HBVX基因蛋白表达 ,可能由于X基因 3′端缺失变异所致。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TGF alpha ,c myc和beta catenin蛋白的显著积累 ,说明多种癌基因的相互协同 ,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及恶性表型的维持相关联  相似文献   
38.
39.
敖翔  孙明  周宏研 《中国医师杂志》2004,6(8):1064-1066
目的 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pontaneouslyhypertensiverat ,SHR)血、尿Ⅲ型前胶原 (ProcollagenⅢ ,PCⅢ )与早期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 检测SHR及氯沙坦干预后血、尿PCⅢ水平。 14周龄雄性SHR16只随机分为高血压组和氯沙坦治疗组 (氯沙坦灌胃 3 0mg·kg-1·d-1)各 8只 ,14周龄雄性Wistar -kyoto大鼠 (WKY) 8只为正常对照组 ,16周后 ,放免法检测血、尿PCⅢ、尿微量白蛋白 (microalbumin ,ALB)及血、尿 β2 -微球蛋白 ( β2 -microglobin ,β2 -MG)。结果 SHR组尿PCⅢ、尿ALB及血、尿 β2 -MG水平明显高于WKY组 (P <0 0 5 ) ,三组血PCⅢ水平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氯沙坦可显著降低SHR组尿PCⅢ、尿 β2 -MG及尿ALB水平 ( P<0 0 5 )。血、尿PCⅢ无相关性 (r =0 2 2 6,P <0 0 5 )。尿PCⅢ与尿 β2 -MG(r =0 813 ,P <0 0 1)、尿ALB(r =0 5 60 ,P <0 0 1)、收缩压 (r =0 694,P <0 0 1)呈正相关。结论 SHR组尿PCⅢ、尿 β2 -MG、尿ALB水平升高 ,可一定程度反映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氯沙坦可降低SHR血压、尿PCⅢ、尿 β2 -MG、尿ALB水平 ,对高血压肾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脏损害(HIM)早期诊断和及早微量多巴胺治疗对HIM预后的影响,探讨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对63例窒息新生儿48 h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及心电图QT间期弥散度(QTcd)明显异常的HIM患儿及早微量多巴胺治疗,1-2周后再复查并与32例无窒息新生儿对照比较。结果:HIM组与对照组比较患儿发病48 h内CK-MB及QTcd均明显升高(P<0.001),经及早微量多巴胺治疗等措施1-2周后HIM患儿CK-MB及QTcd均显著下降,而产后缺氧组较胎儿期缺氧组下降更明显(P<0.005),且胎儿期缺氧组并发症多,预后差(P<0.005)。结论:CK-MB及QTcd相结合可作为HIM早期诊断指标,及早微量多巴胺治疗等措施,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