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目的:回顾性分析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方法和表现,总结CT和MR影像特征,提高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能力。方法:收集11例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住院病例。采集临床资料、相关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指标,静脉窦血栓和脑内病变的影像学征象,以及相关随访结果。结果: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有头痛(81.8%,9/11),肢体麻木(9.1%,1/11),癫痫(27.3%,3/11)和昏迷(18.2%,2/11)。急性期CT显示静脉窦高密度征(100%,4/4);MR表现为静脉窦流空信号被血栓取代(90.9%,10/11),血栓呈多种信号特征。11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伴有脑内病灶6例,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脑回状不均匀高信号(100%,6/6),磁敏感如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显示特征性的血栓、淤血和静脉侧支分流(100%,4/4)。其中10例影像学或临床随访显示预后良好。结论:脑静脉血栓形成的CT和MR检查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常规颅脑CT和MR检查可作为有效的诊断和随访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2.
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MRI、MRA认和DSA表现并比较四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CA的影像学表现,其中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经影像学及临床随访证实。20例进行CT和MRI平扫、MRA认,13例行CT增强扫描,15例行MRI增强扫描,12例行DSA检查。结果: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以单发多见(17/20,占85%)。20例CA检出25个病灶。CT和MRI平扫均发现所有病灶。CA的CT平扫均表现为高密度或稍高密度;13例CT增强扫描发现15个病灶,其中10个病灶无强化,5个病灶轻度强化。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12个,高信号8个,混杂信号5个;T2WI全部病灶均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23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2个病灶周围有水肿带,无占位效应;15例MRI增强扫描发现17个病灶,其中7个病灶出现瘤体血管床轻中度强化,2个病灶边缘强化,8个病灶无强化。20例CA行3D TOF MRA认均未见异常血管影。12例行全脑DSA检查未见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4例表现为毛细血管期或静脉窦期富血管性病变。结论:CA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平扫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MRI优于CT;CA的CT和MRI增强扫描无特征性表现;MRA和DSA对诊断CA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结果:16例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单发5例、多发11例,共发现46个病灶,幕上44个,幕下2个;位于脑深部13例、脑皮层及皮髓质交界处3例、小脑2例;通过胼胝体向对侧侵犯3例,累及软脑膜、室管膜4例.所有病灶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 41个病灶呈高信号,5个呈等信号,DWI 42个病灶呈高信号,4个病灶呈低信号.增强后病灶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显著强化.瘤周轻度水肿13例、中重度水肿3例.结论: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增强扫描形态、占位效应以及肿瘤的发生部位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胰腺癌MRI检查技术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09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胰腺癌,MRI检查技术包括FLASH 2d FS-T1WI、FLASH 3d FS-T1WI、倾斜横断面FS-T1WI、TSE-T2WI、HASTE-T2WI、MRCP和Gd-DTPA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胰腺癌T1WI为低信号,T2WI为等或高信号;MRCP可显示胆总管和胰管扩张,即"双管征";动态增强扫描对了解胰腺癌血供、评价胰周血管浸润以及判断有无肝转移有较高价值.结论:多种MRI检查技术联合应用可准确诊断胰腺癌并分期;将肿瘤径线小于3.0 cm,无显著周围浸润和远处转移作为小胰腺癌的判断标准有利于提高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25.
1 临床资料例 1 男 ,6 8岁。 1991- 0 3因右颈部黑痣迅速增大而行病灶切除加局部淋巴结摘除术 ,病理报告为右颈部恶性黑色素瘤伴右颈部淋巴结转移 ,1992 - 0 5因颈后疼痛而行 CT检查 ,见第二颈椎右侧横突、椎弓、棘突及第三颈椎棘突呈溶骨性破坏 ,无骨膜反应 ,其右后方可见软组织肿块 ,部分肿块突向椎管。例 2 男 ,35岁。 1995 - 0 3在本院行左腹壁黑瘤扩大根治术 ,病理报告为左腹壁恶性黑色素瘤伴左腋窝淋巴结转移 ,1年后因左胸锁关节处轻微肿痛而入院检查。摄胸片及胸锁关节点片未见异常 ;CT检查见胸骨柄呈虫噬状溶骨性破坏及碎裂 ,…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运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t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联合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5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患者临床、病理、mp-MRI特征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对乳腺癌病灶大小、同侧腋窝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Cyclin D1表达及其联合因子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各参数的敏感度、特异度,评价其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55例乳腺癌患者中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在乳腺癌病灶大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病灶周围血管数量、管径以及同侧腋窝淋巴结最大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1高表达组67.86%(19/28)、低表达组14.81%(4/27)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大小及同侧腋窝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增加、Cyclin D1高表达会增加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OR=1.09、1.41、12.57,P<0.05).以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为标准绘制mp-MRI病灶大小、同侧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Cyclin D1表达以及预测模型(模型1:同侧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Cyclin D1表达;模型2:病灶最大径+Cyclin D1表达;模型3:病灶最大径+同侧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Cyclin D1表达)的ROC曲线,AUC为0.808、0.887、0.772、0.791、0.773、0.751.以Youden指数最大及临床对照作为标准,病灶最大径最佳临界值为28.5 mm,腋窝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最佳临界值为5.5 mm,同侧腋窝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敏感度91.3%最佳,模型2、3特异度93.7%最佳.结论 病灶大小及同侧腋窝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增加、Cyclin D1高表达会增加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可以作为独立预测因子,病灶大小与Cyclin D1高表达联合或三者联合模型可显著提高病变诊断特异度,可用于术前无创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7.
眼眶骨折的CT与临床(附62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分析62例眼眶骨折的CT与临床资料。根据眼眶骨折的受力情况和骨壁特点将其分为5型:1.单眶壁直接骨折;2.多眶壁直接骨折;3.单眶壁爆裂骨折;4.多眶壁爆裂骨折;5.混合型骨折。眼眶骨折的CT征象为:骨连续性中断、骨质粉碎、骨质凹陷及眶壁曲度失常。爆裂骨折好发眶内侧壁和底壁,直接骨折以眶外侧壁较多受累。眼眶骨折的CT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此外,作者还对CT扫描技术和临床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8.
膝关节骨挫伤的MRI表现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目的总结膝关节骨挫伤的MRI表现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0例膝关节外伤的MRI图像,观察骨挫伤的MRI表现和合并的其他损伤。结果40例膝关节外伤发现骨挫伤69处,其中一型38处,二型31处;合并骨折22例,共24处;33例合并韧带损伤。结论骨挫伤提示骨损伤的存在,MRI对骨挫伤及其合并症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64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定位机械性小肠梗阻移行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与CT轴位图像对比,评估64层螺旋CT MPR技术对机械性小肠梗阻(SBO)移行带的定位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2例机械性SBO患者的CT图像。首先由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阅片确立移行带,作为评估的标准。然后由另2名影像医师(医师A、B)分别独立阅读CT图像(首先阅读轴位图像,1个月后阅读MPR图像)确定梗阻移行带,并进行可靠性评分(1分:可靠性弱;2分:可靠性中等;3分:可靠性强),记录阅片评估时间。比较单独阅读轴位图像和MPR图像确定梗阻移行带的准确率、可靠性评分及阅片时间。结果 医师A单独阅读轴位图像和MPR图像确定梗阻移行带的准确率分别为82.69%和96.15%(χ2=7.00,P=0.0082),医师B分别为78.85%和86.54%(χ2=4.00,P=0.0445)。医师A阅读轴位图像和MPR图像的可靠性评分分别为2.46±0.67和2.65±0.69(t=3.48,P=0.001),医师B分别为2.40±0.72和2.71±0.57(t=4.76,P<0.001)。医师A阅读轴位图像和MPR图像的时间分别为(298±47)s和(304±42)s(t=0.70,P=0.49),医师B分别为(210±39)s和(224±52)s(t=1.46,P=0.15)。结论 较之CT轴位图像,MPR图像可提高机械性SBO移行带的定位准确率和可靠性,且阅片耗时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0.
几种影像方法对脊柱转移瘤诊断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 93例脊柱转移瘤的MRI、ECT、SCT、X线平片征象 ,以提高脊柱转移瘤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 93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脊柱转移瘤的MRI、ECT、SCT、X线平片表现。结果 :93例脊柱转移瘤共发现2 79个椎骨异常、184处椎管受累、12 0处椎旁软组织肿块、12 0处椎体病理性骨折。MRIT1 WI表现为低信号 73 .3 %( 198/2 70 ) ,T2 WI表现为高信号 62 .2 %( 168/2 70 ) ,FS T2 WI表现为高信号 85 .2 %( 2 3 0 /2 70 ) ;ECT检出的 2 61处病灶表现为多处放射性浓聚或单发放射性浓聚 ;CT检出 184处病灶表现为局限性或大片骨质破坏 ;X线平片检出的 92处表现为骨质破坏。结论 :MRI及ECT敏感性高于SCT和X线平片 ,MRI、SCT、X线平片特异性高于ECT ;MRI是诊断脊柱转移瘤一种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方法 ,优于ECT、SCT、X线平片 ;脊柱转移瘤首选ECT并结合X线检查 ,必要时SCT或 /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