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分析盐酸精氨酸持续微量泵输入治疗脑外伤患者严重代谢性碱中毒的量效关系及对近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严重颅脑外伤合并严重碱中毒患者30例,持续微量泵输注盐酸精氨酸0.55 g/(h.kg),通过血气分析观察治疗前后碱剩余(BE)变化情况,计算精氨酸治疗碱中毒的量效关系。结果盐酸精氨酸治疗严重代谢性碱中毒后,BE下降(11.94±3.45,8.74±3.67,P〈0.001),pH(7.47±0.06,7.45±0.05,P〈0.05),PaCO2也同时有下降(49.73±10.48,46.53±9.26,P〈0.05),Na^+、Cl^-和K^+变化不明显;BE下降梯度为△3.19±2.24。结论盐酸精氨酸持续微量泵输入可以有效纠正脑外伤患者严重碱中毒。 相似文献
12.
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以及VEGF、CD34的表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运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在抢救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中的治疗经验,探讨运用DCS的时机和适应证。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DCS治疗的46例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6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SS)29~50分,经过DCS 3阶段治疗,死亡7例,死亡率15.22%,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是主要死因,9例有并发症,随访3~18个月,骨折愈合良好,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对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运用以创伤分类为指导的DCS,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γ(PPARγ)配体对肾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通过ELISA方法 观察0~100 μmol/L浓度的吡格列酮和曲格列酮(TZDs)对肾癌细胞786-0、A498及正常肾细胞HK-2、HMCC凋亡的影响,Heochst 33342荧光染色、DNA片段化分析检测70.00 μmol/L吡格列酮或80.00 μmol/L曲格列酮处理后肾癌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观察TZDs处理后肾癌细胞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的表达变化及Caspase-3活性的改变.结果 超过50.00 μmol/L的TZDs可诱导肾癌细胞出现凋亡,LC_(50)值分别为65.11 μmol/L(曲格列酮/786-O)、67.73 μmol/L(吡格列酮J/786.0)、63.91 μmol/L(曲格列酮/A498)和78.12 μmol/L(吡格列酮/A498),但对正常肾细胞没有影响.荧光染色显示80.00 μmol/L的吡格列酮及70.00 μmol/L的曲格列酮处理后肾癌细胞明显凋亡,伴随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和bax蛋白的增加,Caspase-3的活性明显增强,在48 h可达到基础值的3.5-4.5倍.结论 激活PPARγ可以诱导肾癌细胞的凋亡,PPARγ有可能成为肾细胞癌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胸苷磷酸化酶 (TP)、 型环氧合酶 (Cox-2 )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 ,探讨它们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并研究它们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及微血管密度 (MVD)表达的关系 ,从而探讨 TP及 Cox- 2在膀胱肿瘤血管发生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TP、Cox- 2、VEGF及MVD在 9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1 2例膀胱良性病变和 5例膀胱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分析它们在各组的表达差异、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 ,以及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果 TP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上皮及基质中都有表达。 TP的表达随着膀胱癌分级分期的上升而呈上升趋势(P<0 .0 5 ) ;在高分级膀胱癌中 (G2 - G3级 )比低分级膀胱癌(G1 级 )、浸润性膀胱癌 (≥ p T2 )比浅表性膀胱癌 (
相似文献
16.
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提高对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认识。 方法 报告 1例发生于肾脏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治资料。患者男性, 30岁,无临床症状,体检发现肾脏占位性病变。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B超示左肾中上部外侧有 4. 5cm×3. 7cm边缘清楚、内部回声不均之实性肿物。CT示该肿物与正常肾组织值相近。MRI增强扫描示肿物不均匀强化,较正常组织信号稍低,初步诊断肾癌。 结果 行肾切除术,病理示瘤组织由梭形纤维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染色示Vimentin、SMA、HHF35均为阳性。诊断为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随访 5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 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为少见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临床无特异性诊断方法,确诊依靠病理,手术治疗时先送病理,以避免误切肾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血清S-100B蛋白及NSE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27例伤后1d内入院的sTBI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乌司他丁治疗剂量的不同随机分成3组:小剂量组(n=8)每日予乌司他丁10万单位静推,大剂量组(n=7)每日予乌司他丁40万单位静推,2组用法及疗程均为每6h1次,连续5d;对照组(n=12)未予乌司他丁治疗。各组患者于伤后第1~5d抽取伤侧或重伤侧颈静脉球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S-100B蛋白及NSE含量。结果在伤后第3,5d,大剂量乌司他丁组血清S-100B蛋白及NSE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40万单位乌司他丁可以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及NSE水平,在伤后早期对神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改良式被动等待法放置螺旋型鼻肠管与胃镜引导下置管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将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重症外科112例需行肠内营养治疗的重症患者随机分组,其中56例(A组)以改良式被动等待法放置鼻胃幽门后螺旋型鼻肠管,56例(B组)在胃镜下置入螺旋型鼻肠管。统计比较两种方法的置管成功率、置管过程中麻醉药物的使用率、置管后鼻咽部出血率、置管后导管移位率、置管费用。结果 A、B组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85.7%和96.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置管过程中麻醉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12.5%和6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鼻咽部出血率、两组置管后导管移位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置管费用分别为(391.68±34.02)元和(923.96±51.37)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被动等待法置入鼻胃幽门后螺旋型鼻肠管有较理想的成功率,置管过程中麻醉药物的使用率低,置管费用明显低于胃镜引导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女性尿道毛细血管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采用尿道镜下电灼扩张的粘膜下毛细血管,手术后未再出现症状;2例合并妊娠者行保守治疗,随着妊娠的结束症状消失。所有病例经半年以上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经尿道行扩张毛细血管电灼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重症外科病房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微生物培养的阳性率、菌群变迁及药敏情况。方法对送检的358例次中心静脉导管末端的微生物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培养阳性标本共39例,培养阳性率为10.89%。最常见的病原体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白色念珠菌、溶血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大多数细菌均有较高程度的耐药性,检出的部分鲍曼不动杆菌仅对米诺环素敏感,检出的革兰阳性球菌均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敏感,检出的真菌均对氟康唑敏感。结论导管末端培养病原体的分布较以前的资料发生了改变,真菌的检出率有上升趋势;检出各菌株的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