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预处理组)、C组(后处理组、D组(联合处理组),每组20例;B组予乌司他丁2万U/kg,于麻醉后,升主动脉阻断前10 min自中心静脉输入;C组予乌司他丁2万U/kg,于升主动脉阻断后加入CPB预充液中;D组先以乌司他丁1万U/kg于升主动脉阻断前10 min自中心静脉输入,后以乌司他丁1万U/kg于升主动脉阻断后加入预充液中。分别于CPB前(T1)、升主动脉开放5 min(T2)、CPB结束后30 min(T3)、CPB结束后4 h(T4)时采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浓度。采用标记特异性抗体CD146的免疫磁珠技术分离循环内皮细胞(CEC)并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B,C,D组TNF-α浓度于T2T3,IL-6浓度于T2T4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各组SOD血浆浓度在T2T4明显升高,各组MDA血浆浓度在T2T3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TM浓度在T2T3,B组T4较A组明显降低;B组vWF浓度在T2及T4,C组在T2T3,D组在T2T4较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C,D组CECs数目于T3点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预处理和后处理均对体外循环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和氧自由基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2.
自 1993~ 2 0 0 0年在慢性重型肝炎中医院共发现 7例侵袭性肺曲菌病 ,现总结其CT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简要讨论。7例均为男性 ,年龄 2 8~ 54岁 (平均 4 0 .4岁 ) ,并且均有广谱抗生素应用史 ,2例有激素应用史 (氟美松 ) ;所有患者均为病毒性肝炎、慢性重型合并晚期肝硬化。经大扶康、伊曲康唑或两性霉素B治疗 ,5例死亡 ,1例好转 ,1例基本痊愈。所有患者均行平扫CT检查。侵袭性肺曲菌病的CT表现 :多发结节 /肿块 (边缘呈毛玻璃样改变的 ,又称为晕征 ) ;基底在胸膜的楔型实变影 ;肺内片状或斑片状实变阴影 ;胸膜反应。空洞形成或空气新…  相似文献   
103.
经食管超声多普勒在部分肝切除术液体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食管超声多普勒血液动力学监测对部分肝切除术中液体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将40例拟行部分肝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经食管超声多普勒组(D组)和中心静脉压(CVP)组(C组)。D组采用经食管超声多普勒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指导术中输液,C组采用CVP监测指导术中输液,观察两组患者输液量、血液动力学变化和液体治疗的效果。结果D组较C组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结论经食管超声多普勒可以动态瞬时监测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全面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循环状况,是一种指导大手术中液体治疗的有效的无创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04.
外科治疗在复发鼻咽癌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经鼻内镜外科挽救手术的开展,对于经过选择的复发鼻咽癌患者,其标准治疗逐渐从再程放疗向手术治疗转换。检索收集近年发表的重要文献,介绍了复发鼻咽癌的各种手术方式,分析各种手术方式的优劣势,并对疗效及不良反应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5.
余相地  柯齐斌  汤和清  陈春  陈明全  侯俊  方为 《重庆医学》2011,40(36):3708-3710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皮质激素受体(GR)和NMDAR-NR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72只(体质量220~250g),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Sham组)、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损伤组(CCI组)、CCI+溶剂组(SC组)、CCI+姜黄素100mg/kg组(Cur100组)。SC组和Cur100组大鼠在坐骨神经结扎后,分别腹腔注射溶剂或100mg.kg-1.d-1姜黄素,至术后14d。于术前2d和术后1、3、5、7、10、14d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术后3、7、14d取大鼠术侧L4、L5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GR和NMDAR-NR1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术后TWL、MWT明显降低(P<0.01),术侧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内GR和NMDAR-NR1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CCI组相比,Cur100组大鼠TWL和MWT明显提高(P<0.05),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GR和NMDAR-NR1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姜黄素可通过抑制脊髓背角和背神经根节GR和NMDAR-NR1的表达而减轻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06.
鼻咽癌伴脑神经损伤与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咽癌脑神经损伤的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2-01—2003—12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病理确诊的初治无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共1892例,分析脑神经损伤的情况和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全组脑神经损伤率为9.4%,5年总生存率为61.0%,5年无瘤生存率为55.3%,5年局部区域无进展生存率为75.2%,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为73.4%。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脑神经损伤症状期长短、治疗后3个月内脑神经损伤恢复程度、92分期、颈部淋巴结大小、海绵窦侵犯与否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后3个月内脑神经损伤恢复程度是影响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其相对危险度为2.087。颈部淋巴结最大径超过20mm和海绵窦侵犯是影响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954和2.136。结论:鼻咽癌治疗前脑神经损伤症状期长短、治疗后脑神经损伤功能恢复程度与预后显著相关,海绵窦侵犯是远处转移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07.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毛细血管的病变。笔者于2008年10月~2009年12月用大蒜治疗口腔溃疡2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该院收治的7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介入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09.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对比分析高转移能力与低转移能力鼻咽癌细胞株,寻找差异表达蛋白质。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析高转移能力鼻咽癌细胞系S-18和低转移能力细胞系S-22,寻找S-18与S-22蛋白质表达差异。采用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数据库检索,鉴定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鉴定出12种差异表达蛋白质,包括转酮酶、NSFL1(p97)辅因子(p47)、磷酸肝油酸激酶1、醛缩酶A、核纤层蛋白A/C、膜联蛋白A2、SKP1G2等位基因抑制因子、不均一核核糖核蛋白C(C1/C2)、动力蛋白轻链Tctex型1、硫氧还蛋白、桩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关联蛋白。结论:这12种差异表达在鼻咽癌转移能力中可能起到关键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鼻咽癌转移机制、分子标志及治疗靶点提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0.
microRNA是一类长约20-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NA,能够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在细胞衰老、疾病发生发展等多种生命进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抗衰老和多种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microRNA在组织工程等领域均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microRNA的生物合成过程、作用机制,及其与衰老相关疾病的关系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