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临床证实的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患者的胸部、腹部及头颅CT表现.结果: 胸部CT表现为双肺野网状阴影及弥漫性粟粒状微结节影;腹部CT表现为肝脾肿大、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及腹膜后肿块;头颅CT表现为片状低密度灶(隐球菌性脑炎),结节灶(隐球菌性肉芽肿)及脑膜增厚、弥漫性脑膜增强及进行性脑积水(隐球菌性脑膜炎).结论: 隐球菌病CT表现复杂,形式多样,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的CT特征.方法 对17例常规CT表现为不典型急性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了短时间CT复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均表现为类似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新月形混杂高密度影.病灶特点:①病灶吸收很快,在动态CT监测下,病灶多在短时间(1~7 d)内吸收.②病灶密度混杂,可见不规则形或带状低密度区.③病灶临近脑池脑沟密度升高.④病灶多位于额颞部.⑤部分病灶可沿蛛网膜下腔"游动"(血肿重分布).结论 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具有一定的CT特征,由于硬膜下腔及蛛网膜下腔沟通,加速了出血的吸收,应归属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准确诊断及严密观察可避免患者的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咽后淋巴结(RLN)转移对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搜集行鼻咽及颈部MRI检查的未经治疗并具有完整复查资料的新发NPC患者151例,总结NPC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将病例分为咽后淋巴结转移组(100例)与无咽后淋巴结转移组(51例)、单侧咽后淋巴结转移组(46例)与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组(54例),采用Kaplan-Meier计算两组病例1年、3年、5年的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及总生存率(OS)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NPC颈部淋巴结转移以Ⅱ区(96.69%)最常见,其后依次为Ⅲ区(75.50%)、咽后组(66.23%)、Ⅰ区(54.30%)、Ⅳ区(41.60%)、Ⅴ区(8.61%)、Ⅵ区(1.99%)。NPC咽后淋巴结转移组与无咽后淋巴结转移组的LRFS、DMFS及OS生存曲线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C单侧与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的DMFS(P=0.039)及OS(P=0.044)生存曲线明显分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数据的LRFS生存曲线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单侧与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DMFS及OS生存曲线明显分开,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预后明显较单侧转移差,鼻咽癌单侧与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应该归为不同分期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