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5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3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对胃食管返流的影响,为临床及时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便携式食管24h连续PH动态监测仪分别检测20例脑性瘫痪组儿童及20名无胃食管返流症状儿童的24 h食管PH值.[结果]脑性瘫痪组儿童的各项参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PH值<4的时间百分比(%)脑性瘫痪组、对照组分别为(15.89±11.04)与(1. 88±1. 01)、酸性返流发生的总次数为(次/24 h)309.02±165.60与14.73±7.20、返流持续超过5 min的次数为(次/24 h)5.64± 3.52与1. 02±0.90、返流持续的最长时间(min)为23.38±1 3.40与4.50±1.90、DeMeester评分为61. 42±58.15与2.20±3.50,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脑性瘫痪可以引起胃食管返流,应及时给予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92.
SD大鼠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及纯化方法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方法,以获得纯度高的细胞进一步对其进行体外实验研究。方法:在Mc-Carthy方法基础上改用出生后1d的SD大鼠的大脑皮层,结合机械分离和胰酶消化后制备单细胞悬液接种,差速贴壁1h,培养14d以后上摇床以去除混杂细胞,细胞融合后传代,每次传代前都经历胰酶冲洗和差速贴壁,传3代后利用GFAP-FITC免疫荧光法对所获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经过原代传代及纯化,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成功,并有较高的纯度。GFAP-FITC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结论:经过合理取材、改良纯化方法后,可以更为简便得到纯度很高的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y, VEEG)监测对儿童非癫癎性发作疾病(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y, NES)的诊断价值。 【方法】 本院儿科视频脑电图室于2009年9月-2011年2月期间,对来280例拟诊或需排除癫病患儿进行了视频脑电图监测,结合视频脑电图监测结果、临床症状、体征、头颅CT 、血液生化检查(包括血糖、血氨、心肌酶谱) 等病史特点得到NES确定诊断,分析VEEG检查对儿童NES的诊断价值。 【结果】 75例(26.79%)判定为非癫癎性发作,非癫癎性发作类型包括:心因性NES为13例(17.3% ):癔病样发作6例(8.0%),情绪障碍5例(6.7%),屏气发作2例(2.6%)。躯体性NES为62例(82.7%):非癫癎性强直发作16例(21.3%);睡眠障碍11例(14.7%);良性肌阵挛10例(13.3%);头痛7例(9.3%);抽动症6例(8.0%);轻度胃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4例(5.3%);头晕4例(5.3%);良性非癫癎性婴儿痉挛3例(4.0%);脑瘫及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导致异常动作1例(1.3%)。 【结论】 视频脑电图对诊断与鉴别诊断非癫癎性发作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4.
目前抗癫(痫)药物种类较多,合理选择抗癫(痫)药物对于控制癫(痫)发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合理选药的主要依据包括癫(痫)的发作类型与综合征、各种抗癫(痫)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与不良反应特征、癫(痫)患儿机体功能情况及药物价格等因素.  相似文献   
95.
抗癫痫药物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他是临床药理、现代实验室分析技术和医学临床的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通过测定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并利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公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及科学化,以提高疗效和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癫痫是一种...  相似文献   
96.
胡伟  巩守平  李文妍  王岗  黄绍平 《医学争鸣》2007,28(16):1485-1487
目的:应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海马区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IBD组和NGF治疗组. 应用改良RICE法制作大鼠HIBD模型,TUNEL法检测各组动物海马区细胞凋亡数,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cl-2, Bax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新生大鼠HIBD后海马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Bcl-2表达轻度升高,Bax表达明显升高. 与HIBD组比较,NGF治疗后,凋亡细胞减少(P<0.01),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1),Bax表达下降(P<0.01). 结论:HIBD后,新生大鼠海马区细胞存在细胞凋亡,NGF治疗增强Bcl-2表达,减少损伤基因Bax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末梢血串联质谱分析对于遗传代谢病高危儿童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集临床疑似遗传代谢病的病例617例,对末梢血进行氨基酸、酰基肉碱串联-质谱筛查,对筛查阳性的病例进行了尿代谢筛查或基因检测,得到了确诊。并总结分析了相关临床数据。结果 617例病例共诊断出遗传代谢病10种,共24例,总阳性率3.9%,其中氨基酸代谢病4例(16.7%),以瓜氨酸血症多见(3例,12.5%),有机酸代谢病14例(58.3%),以甲基丙二酸血症多见(8例,33.3%);脂肪酸氧化障碍6例(25%),以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线粒体脑肌病多见(各2例,8.3%)。结论儿科医生应重视对遗传代谢病高危儿童进行末梢血氨基酸、酰基肉碱串联质谱分析以达到早诊断,早干预的目的。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合并癫疒间的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癫疒间治疗效果。方法总结1999年10月至2004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合并癫疒间的脑性瘫痪患儿的癫疒间发生率、临床类型、头颅计算机体层成像(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抗癫疒间治疗效果。结果139例脑性瘫痪患儿中有32例合并癫疒间,占23.0%(32/139);常见的癫疒间类型为强直阵挛发作12例(37.5%)和部分性发作6例(18.8%);25例(78.1%)癫疒间首发于1岁前;合并癫疒间脑性瘫痪儿童的头颅影像异常及脑电图异常分别占30例(93.8%)和27例(84.4%);常见的头颅影像异常为脑发育不良11例(36.7%)、脑积水6例(20.0%),余为脑萎缩、缺氧缺血性脑病样改变等13例(43.3%);脑电图异常中局灶性和弥漫性所占比例分别为48.2%(13/27)和51.8%(14/27);癫疒间多发生于痉挛性脑性瘫痪中(68.8%);81.3%(26/32)的癫疒间需要2种及2种以上的抗癫疒间药物治疗。结论脑性瘫痪患儿中癫疒间的发生率较高,其头颅影像学和脑电图分别以脑发育不良和弥漫性背景活动异常伴疒样波发放为主;脑性瘫痪儿童的癫疒大多为难治性,需要联合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99.
氯化锂-匹鲁卡品癫痫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在保证氯化锂-匹鲁卡品癫痫动物模型的致癫大鼠比率高的同时增加存活鼠数量的一种方法。方法:将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组,各组给予不同的剂量及不同的止痉措施,比较各组间的致癫比率、癫痫持续状况、发作终止时间、死亡发生时间及致癫鼠的病死率。结果:在同等止痉措施下100m g/kg组和50m g/kg组对致癫大鼠的病死率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匹鲁卡品剂量一致情况下,水合氯醛组在发作终止时间、发作鼠死亡时间及病死率和地西泮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复多次低剂量腹腔注射匹鲁卡品组的致癫率和其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同等干预措施下,100m g/kg和50m g/kg的匹鲁卡品对大鼠的病死率似乎没有影响;水合氯醛可以及时、有效的终止癫痫发作,提高了致癫鼠的生存率;推荐使用单次大剂量匹鲁卡品注射以增加致癫鼠的比率。  相似文献   
100.
胡伟  黄绍平  郭新莉  刘向萍 《医学争鸣》2003,24(14):1333-1333
1临床资料1989/2000年我们共收治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患16(男10,女6)例,年龄5~14(平均9.1)岁,肝肿大10例(63%),脾肿大7例(44%),皮肤、巩膜黄染4例(25%),肝硬化腹水2例(13%),肝昏迷1例、步态不稳、手足徐动3例;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流口水2例;记忆力下降、智力倒退1例;癫痫大发作和肌阵挛发作各1例,急性溶血性贫血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