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2篇
眼科学   58篇
药学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葡萄膜炎患者血清中抗EB病毒抗体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葡萄膜炎的发生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我们用免疫酶标法对42例活动期不同类型葡萄膜炎患者作抗EB病毒壳抗原(VCA)抗体的检测,并以33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葡萄膜炎患者血清中抗EB病毒VCA-IgG抗体的阳性率及抗体滴度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患者血清中VCA-IgM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对照(P<0.01)。表明葡萄膜炎患者和对照组以往均感染过EB病毒,而葡萄膜炎患者新近又重复感染EB病毒或潜伏感染状态被激活。提示葡萄膜炎的发生与EB病毒感染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可诱导的共刺激分子(ICOS)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Lewis大鼠28只,用视网膜S抗原(50 μg)和福完全佐剂免疫24只大鼠以诱导EAU模型(免疫组),另外4只作为正常对照。裂隙灯显微镜每日观察大鼠眼部变化。免疫组大鼠分别于免疫后第7、12、15、21天被处死,摘除其脾脏后制作冰冻连续切片并提取组织蛋白。使用多克隆抗ICOS抗体,用免疫组织化学细菌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在上述组织切片上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提取的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对照组大鼠在相应各时间点做同样处理。结果正常脾组织中可见少量ICOS阳性细胞;分别在免疫后第7、12 d,脾脏中ICOS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免疫后第15天时阳性细胞数量最多,21 d时阳性细胞数量减少,但仍显著高于正常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ICOS蛋白的动态变化与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的阳性细胞数量变化一致。结论脾脏ICOS表达升高出现于EAU发生之前,随炎症的出现和加重而升高,在EAU消退期其表达有所降低,提示ICOS参与EAU的形成、发展和消退,在EAU发病中有重要意义。(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114-117)  相似文献   
43.
葡萄膜炎致盲目特点及原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我国常见类型葡萄膜炎的致盲特点与主要致盲原因。 方法 回顾分析1 214例各种类型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各种葡萄膜炎中常见的致盲类型及致盲原因。 结果 1214例患者1892只患眼中,355只患眼致盲,占18.76%。致盲时平均年龄34.38岁,男女比例为1.52∶1。全葡萄膜炎致盲248只眼,占此类患眼的26.27%,其中,Behcet病和Vogt-小柳原田(VKH)综合征致盲者分别占51.61%和29.44%。全葡萄膜炎致盲者中,主要原因为并发性白内障,共89只眼,占35.89%;玻璃体混浊53只眼,占21.37%;继发性青光眼30只眼,占12.10%。前葡萄膜炎致盲79只眼,占此类患眼的10.73%,主要致盲原因为并发性白内障,共56只眼,占70.89%;继发性青光眼16只眼,占20.25%。后葡萄膜炎致盲15只眼,占此类患眼的15.63%,主要致盲原因为玻璃体混浊,共9只眼,占此类患眼的60.00%;黄斑病变3只眼,占此类患眼的20.00%。中间葡萄膜炎致盲13只眼,占此类患眼的11.21%,主要致盲原因为玻璃体混浊,共8只眼,占61.54%;并发性白内障5只眼,占38.46%。 结论 葡萄膜炎具有致盲率高及盲目主要发生于青壮年等特点;全葡萄膜炎,特别是Behcet病和VKH综合征是我国葡萄膜炎中最重要的致盲类型;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是葡萄膜炎致盲的主要原因。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5, 21: 350-352)  相似文献   
44.
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简称VKHS)也称特发性葡萄膜炎,是一种伴有神经和皮肤症状的双侧性非外伤性葡萄膜炎,其病因尚未明确。现就1984年以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Th1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T-boxexpressinTcells)在活动期Behcet’s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结节性红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bet在Behcet’s病发病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收集14例活动期Behcet’s病患者和12例正常人外周血,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bet的表达水平;对4例Behcet’s病活动期患者腿或臂部结节性红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的T-bet表达。结果14例活动期Behcet’s病患者均可检测到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2000的特征性免疫印迹带,所有的正常对照却没有发现。正常人皮肤表皮T-bet分子表达均为阴性,4例结节性红斑表皮T-bet分子均表达阳性,表皮阳性细胞数为108个±10个/mm2,阳性表达率为35%~42%。结论活动期Behcet’s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结节性红斑组织T-bet的表达均显著增高,T-bet分子可能在Behcet’s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6.
摘要目的观察Th1细胞特异性的转录因子T-bet(T-box express in T cells)在Behcet病患者结节性红宽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Behcet病结节性红斑发生中的作用和地住。方法 对4例Behcet病活动期患者腿或臂部结节性红斑进行T-bet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正常皮肤作对照,比较结节性红斑组织T-bet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人皮肤表皮T-bet分子表达均为阴性,4例结节性红斑表皮T-bet分于均表达阳性,表皮阳性细胞数为108 10个/mm^2,阳性表达率为35-42%。结论 Behcet’s病结节性红斑组织中存在相当数量T-bet表达的活化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在结节红斑的形成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比较不同能量氪离子黄绿光联合Nd:YAG激光行周边虹膜切开术的临床疗效和对眼压、血-房水屏障的影响.方法:使用激光蛋白细胞仪及压平式眼压计对31例(62只眼)接受高能量组700 mW,低能量组400 mW的氪离子联合Nd:YAG激光行周边虹膜切除术前、术后的房水蛋白浓度、前房细胞数和眼压进行比较.术后随访1个月.结果: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两组周切口通畅无闭合.无角膜损伤及晶体混浊.术前和术后1 h、3 d、7 d及1个月的平均Goldmann眼压值在高能量组分别为(15.68±2.41)、(27.13±3.48)、(20.97±5.27)、(16.35±1.14)、(15.06±2.02),在低能量组分别为(15.35±1.78)、(22.77±3.26)、(16.26±2.41)、(15.68±2.06)、(15.06±1.36).术前和术后3 d、7 d及1个月的平均房水闪光值在高能量组分别为(4.65±1.50)、(10.41±2.47)、(7.31±2.31)、(6.15±2.16),在低能量组分别为(4.45±1.19)、(6.47±1.11)、(4.81±0.55)、(4.98±1.48)pc/ms;前房细胞数平均值在高能量组分别为(0.47±0.42)、(36.22±9.16)、(18.54±3.60)、(6.29±0.98),在低能量组分别为(0.58±0.52)、(24.73±6.09)、(10.61±1.70)、(2.96±1.35).高能量组术后1 h及第3天眼压的升高幅度较低能量组高.术后各点的房水闪光值和前房细胞数升高幅度均较低能量组明显,术后1个月两组前房细胞数及高能量组房水闪光值仍未能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能量与高能量氪黄绿激光联合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两组周切口通畅,临床效果相同;低能量组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恢复至正常较快,前房蛋白较快恢复正常.提示在进行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时应尽可能用低能量.两组术后1个月前房仍有细胞,应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48.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血-房水屏障功能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Vogt-小柳原田(VKH)综合征患者不同病期血-房水屏障功能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VKH综合征患者77例(144只眼)根据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后葡萄膜炎期组10例(20只眼)、前葡萄膜受累期组27例(50只眼)、前葡萄膜炎反复发作期组23例(41只眼)和消退期组17例(33只眼)。对照组50例(100只眼)。应用激光前房蛋白细胞测定仪(LFCM)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测各期患者前房闪辉和前房细胞数。 结果 后葡萄膜炎期患者裂隙灯检查前房细胞和前房闪辉均为0级(20只眼),LFCM检测前房细胞数为(0.9±0.6)/0.5 mm3,与正常对照组(0.8±0.6)/0.5 mm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99),前房闪辉值为(9.7±3.4) pc/ms,高于对照组(5.3±2.3)pc/ms,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葡萄膜受累期患者裂隙灯前房细胞为25只眼(1+)、19只眼(2+)和6只眼(3+),前房闪辉为27只眼(1+)和23只眼(2+),LFCM前房细胞数分别为(13.7±6.5)/0.5 mm3、(40.8±17.6)/0.5 mm3、(75.7±25.5)/0.5 mm3、前房闪辉值分别为(31.4±12.8) pc/ms、(133.4±59.5) pc/ms。前葡萄膜炎反复发作期患者裂隙灯前房细胞为19只眼(1+)、15只眼(2+)、7只眼(3+),前房闪辉为24只眼(1+)、17只眼(2+),LFCM前房细胞数分别为(11.2±5.4)/0.5 mm3,(29.6±14.4 )/0.5 mm3、(69.3±22.2)/0.5 mm3,前房闪辉值分别为(34.9±14.3)pc/ms、(150.9±83.3)pc/ms,前葡萄膜受累期和前葡萄膜炎反复发作期患者前房闪辉值和前房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消退期患者裂隙灯前房细胞为0级(33只眼), 前房闪辉为0(15只眼)和18只眼(1+),LFCM前房细胞数为(1.0±0.7)/0.5 mm3,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前房闪辉值分别为(9.5±4.8)pc/ms、(30.0±12.3) pc/ms, 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VKH综合征各期均有不同程度血-房水屏障的破坏,但并非各期均有炎症细胞存在,此结果对VKH综合征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5, 21: 363-366)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正常人眼组织 (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 )中共刺激分子 B7- 1和 B7- 2、与凋亡相关的分子 Fas/ Fas L、人类白细胞抗原 ( 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 A) - DR及 CD6 8(抗巨噬细胞抗体 )分子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12只正常供体人眼 (死后 16~ 2 4h)均来自中山眼科中心眼库 ,将 6只供体眼组织 (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 )行常规冰冻切片 ,另 6只做视网膜平片 ,分别于各部分眼组织切片及视网膜平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探讨正常人眼组织中 B7- 1、B7- 2、HL A- DR、CD6 8、Fas/ Fas L分子的表达。 结果 人虹膜睫状体中有 B7- 2、Fas L、CD6 8、HL A- DR分子的表达 ;脉络膜中有 B7- 1、Fas L、CD6 8、HL A- DR分子的表达 ;视网膜中可见 HL A- DR、CD6 8、Fas L分子的表达 ,而无 B7- 1、B7- 2、Fas分子的表达。 结论 共刺激分子 B7- 1和 B7- 2、Fas/ Fas L及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 (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 )类分子在不同人眼组织中的表达不同 ,这些分子的表达可能对维持人眼组织免疫环境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正常人眼组织(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中共刺激分子B7-1和B7-2、与凋亡相关的分子Fas/FasL、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DR及CD68(抗巨噬细胞抗体)分子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12只正常供体人眼(死后16~24 h)均来自中山眼科中心眼库,将6只供体眼组织(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行常规冰冻切片,另6只做视网膜平片,分别于各部分眼组织切片及视网膜平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探讨正常人眼组织中B7-1、B7-2、HLA-DR、CD68、Fas/FasL分子的表达。 结果 人虹膜睫状体中有B7-2、FasL、CD68、HLA-DR分子的表达;脉络膜中有B7-1、FasL、CD68、HLA-DR分子的表达;视网膜中可见HLA-DR、CD68、FasL分子的表达,而无B7-1、B7-2、Fas分子的表达。 结论 共刺激分子B7-1和B7-2、Fas/FasL及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II)类分子在不同人眼组织中的表达不同,这些分子的表达可能对维持人眼组织免疫环境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109-1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