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4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51.
动态心电图工作指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动态心电图能够在患者自然生活状态下连续24小时或更长时阃记录二导或多导心电信号,借助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各类心律失常事件及ST段异常改变,获取重要的诊断评价依据,自60年代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动态心电图的主要价值,是用以发现并记录在通常短暂心电图检查时不易发现的及日常活动时发生的心电图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2.
心室颤动的除颤和药物治疗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每年都夺去大量患者的生命,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SCD患者中80%以上为心室颤动(室颤).本文将阐述对室颤的除颤和药物治疗的一些新认识.  相似文献   
53.
心房扑动(房扑,AFL)是心电图问世以来人们认识最早的心律失常,但传统药物治疗不能很好地预防房扑的再发。近10年来,由于这种心律失常机制的进一步明确以及射频消融术(RF)的显著效果使房扑的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54.
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的重构现象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交感神经重构机制及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抗酪氨酸羟化酶的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检测心肌梗死后 3d、 7d、 30d及普奈洛尔干预后的左心室梗死周围、室间隔和右心室中交感神经支配的密度和范围。结果 心肌梗死后 3d ,交感神经支配密度在梗死周围和室间隔中降低 ,在右心室中增加 (P <0 0 5 ) ;心肌梗死后 7d ,梗死周围、室间隔和右心室中交感神经支配密度和范围均增加 ;心肌梗死后30d时上述变化更加明显 (P <0 0 1)。普奈洛尔促使心肌梗死后各部位心室中交感神经支配的范围趋于正常化 ,并降低室间隔和右心室中的交感神经支配密度 (P <0 0 1)。结论 左心室心肌梗死后的梗死周围、室间隔和右心室中出现交感神经重构现象 ,β受体阻滞剂能改善心肌梗死后的交感神经重构。  相似文献   
5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asymptomatic atrial fibrillation( AF)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AF. Methods A total of 82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24 h Holter monitoring identified persistent AF were observed to analyze the incidence of asymptomatic AF. 24 h Holter monitoring was performed again after three months' treatment with antiarrythmic drugs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incidence of asymptomatic AF.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applied for analyz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ymptoms and clinical features. Results Thirty-four patients(42% )were asymptomatic ,24 patients were symptomatic. After antiarrythmic drugs therapy for three months, 31 patients among 48 symptomatic patients, were completely asymptomatic, 4 were converted to sinus rhythm, 27 were asymptomatic atrial fibrillation. In 34 asymptomatic patients, 5 were converted to sinus rhythm, 24 remain asymptomatic atrial fibrillatio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AF between age and valvular heart disease( P < 0. 05 ). Symptoms were positively with valvular heart disease (b = 1. 959, P = 0. 001 ),and negatively with age( b = -0. 837,P = 0. 032).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asymptomatic persistent AF was high. Antiarrythmic drugs could not only relieve the episodes of AF, but also the symptoms of AF. Elderly and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 patients were often asymptomatic.  相似文献   
56.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射频消融术(RFCA)是否会导致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的急性损伤,对比不同的消融方法对冠脉的影响。方法取成年犬21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三组,第一组消融电极为4mm,能量级别设定为60℃/120s,分别消融左房室环、右房室环、冠状静脉窦内和心外膜的近冠脉处;第二组能量级别设定为80℃/120s,分别消融除心外膜外的其它三处;第三组消融电极为8mm,能量级别设定为60℃/120s,仅消融左右房室环。术毕观察消融点附近冠脉损伤情况,并取消融点及附近冠脉作病理检查,光镜下观察心肌和冠脉的变化。结果大体下观察,没有发现冠脉管腔的狭窄及管腔内血栓形成。对63处消融点附近的冠脉进行光镜检查时,3例冠脉或其分支出现明显变化,动脉壁破裂、壁结构消失、平滑肌溃疡、变性坏死,溃疡内有大量白细胞浸润;9例冠脉内皮细胞出现肿胀、脱落甚至消失;其余冠脉未有任何变化。结论常规RFCA是安全可靠的,但特殊部位、高能量射频消融时,应注意冠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57.
动态心电图对室性早搏临床意义的判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性早搏(室早)可能诱发严重后果,如室颤、室速,也可能是无严重后果的一种良性征象。30多年前,Lown、Wolf等提出“室早学说”(PVC Hypothesis)曾被奉为一种经典而影响深远。认为抑制室早能有效防止有高危因素(如: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生室速或室颤,以后这一观点扩展到对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早也提倡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80年代后期,CAST试验结果对上述经典学说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58.
为探索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术后再狭窄的机制和为防治提供实验依据,对30只兔狭窄的髂动脉行腔内成形术,分别于术后1、3、7和28天观察血栓素B_2(TXB_2)/6-酮前列腺素F_(1α)(6-K-PGF_(1α))、腔直径和病理学变化。TXB_2/6-K-PGF_(1α)第1天明显升高,第3天时显著下降,第7天己接近正常;动脉管腔第7天已有缩小,1个月全部形成了再狭窄;病理发现扩张当时内膜撕裂,内中膜分离和中外膜瘤样扩张,第1天撕裂处有大量的血小板聚集和附壁血栓,第3天内膜面已有新生的内皮细胞,第7天时内膜修复基本完成、平滑肌细胞明显增生,28天撕裂处新的斑块堵塞管腔,内含大量平滑肌和胶原纤维。提示:①动脉壁损伤-动脉管腔再狭窄的始动作用;②血小板聚集-动脉管腔再狭窄的主要环节;③血栓素A_2/前列腺环素(TXA_2)/(PGI_2)失衡。动脉管腔再狭窄的重要因素之一;④平滑肌细胞增生-动脉管腔再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病人V1和V3R导联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分布的关系。方法: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病人34例,入院时均采集标准12导联及V3R导联心电图,入院10天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心电图变化与冠状动脉分布的关系。根据V1导联ST段抬高幅度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ST段抬高≥1.5mm,15例)和B组(ST段抬高<1.5mm,19例)。将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的圆锥动脉分为两种类型:小圆锥支型和大圆锥支型。结果:V3R导联ST段抬高在A组和B组分别为14例(93%)和6例(32%,P<0.001),小圆锥支型者在A组和B组分别为12例(80%)和3例(15%,P<0.001),大圆锥支型者13例,均来自B组。结论: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入院时V1导联ST段抬高与V3R导联ST段抬高密切相关,均为小圆锥支型者。前壁急性心肌梗死V1导联无ST段抬高,表明除左前降支的间隔支供血外,心室间隔还得到大圆锥支型的血液供应而受到保护。  相似文献   
60.
对2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全部消融成功,其中多径路者6例,合并隐匿旁路者5例,随访9.5月仅1例有跳跃现象,但未能诱发心动过速;3例在消融过程中出现一过性P—R间期延长,但无1例遗留房室传导障碍。在描记希氏束波后下弯消融导管,希氏束波消失,A波、小V波大处消融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