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9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6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32篇
药学   63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目的:本研究在建立免疫抑制小鼠内毒素血症模型的基础上,观察机体免疫紊乱状态。方法:选取Blbc/c小鼠,连续3d腹腔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30mg/kg,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3d后静脉注射10mg/kg剂量内毒素,于2,6h时点取血浆,分别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NO)、TNF-α、INF-γ、IL-2、IL-4、IL-10、IL-18等细胞因子水平,以反映TH1、TH2以及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与状态。在此基础上,50只小鼠分为免疫抑制内毒素血症模型组(模型组)以及甲基强的松龙对照组(激素组)与空白对照组。此外,还观察其肺部病理学改变。结果:在激素组,与正常组小鼠比较,各时点的血浆NO变化不大,TNF-α有降低的趋势,而IL-18则明显降低;INF-γ、IL-2的水平降低明显,IL-4、IL-10的水平则处于正常水平,其中IL-10还稍有升高趋势。在内毒素组的各时点,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小鼠肺组织有出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等急性肺损伤等病理改变,而且INF-γ、IL-2水平明显降低,IL-4水平有升高趋势,IL-10水平升高明显;此外,在注射LPS后2h时点,NO与TNF-α水平明显升高,在注射LPS后6h时点,而NO、TNF-α以及IL-18水平均显著升高。结论:免疫抑制内毒素血症模型小鼠的TH1细胞功能低下,而TH2细胞与巨噬细胞处于活化状态,机体炎症反应则类似MARS的特点。  相似文献   
52.
<正>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一,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中间状态,患者往往发病较急,病情较重,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AMI或猝死。使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而又经济的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经济学意义。笔者对我院2009年1月至10月不稳定  相似文献   
53.
目的考察注射用血栓通溶于不同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微粒检测仪测定注射用血栓通在4种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4种配伍输液中,粒径不低于25,10,5,2μm的微粒均有增加,各配伍液间微粒增加数目有差异。与0.9%氯化纳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符合中国药典规定;与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粒径不低于25,10μm的微粒超出中国药典规定。结论临床上使用注射用血栓通时,以0.9%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剂为宜。  相似文献   
54.
诸林俏  周璇  黄晨 《中国药业》2010,19(9):48-49
目的调查分析医院病区静脉输液的使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抽查2008年8月至12月医院病区静脉输液处方共4876张,根据《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药品说明书及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文献,对不合理处方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发现不合理处方209张,占静脉输液处方的4.29%;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药物配伍、溶剂选择、给药频次、剂量浓度、给药途径等方面。结论病区静脉输液应加强处方的审核,以利于静脉输液配伍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 用外源性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D,PDGF-D)体外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观察其对破骨细胞(osteoclasts,OCs)分化过程的影响.方法 采集外周血并分离单个核细胞,实验分为3组:阳性对照组为NF-κB配体激活因子(receptor 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联合诱导,阴性对照组(细胞培养基)和实验组(PDGF-D).应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观察各组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向破骨样细胞(osteoclast like cells,OLCs)的分化情况,Real-time PCR检测破骨细胞标志基因TRAP、Cathepsin K、MMP-9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Cathepsin K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MMP-9的表达.结果 ①TRAP染色可见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的OLCs显著多于阴性对照组.②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TRAP、Cathepsin K、MMP-9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但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MMP-9(ELISA检测)、Cathepsin K蛋白(Western blot检测)表达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但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外源性PDGF-D可在无RANKL/M-CSF的条件下于体外独立诱导破骨前体细胞向OLCs分化.  相似文献   
56.
1病例资料 患者,男35岁,因“左侧耳垂下区肿物10多年”入院。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侧耳垂下腮腺区肿物,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改善老年人脑功能衰退疗效机理.方法选用25月龄Wistar雄性大鼠30只,体重560g±60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治疗组、阳性对照组.采用Y型迷宫法,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老龄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采用荧光法测定鼠脑去甲肾上腺素(NE)、5-羟争胺(5-HT)含量.结果银杏叶提取物可明显改善老龄大鼠的学习和记忆功能,提高鼠脑NE、5-HT含量.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是改善老年脑功能的有效制剂.  相似文献   
58.
姜黄素调控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姜黄素能明显降低破骨细胞的骨重吸收,诱导破骨细胞凋亡,抑制破骨细胞形成。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姜黄素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后采用成骨培养基进行成骨诱导,在诱导前3d于诱导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对照),10,15μmol/L姜黄素。结果与结论:接种培养7d,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分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小集落,集落细胞呈放射状生长。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集落增大,细胞形态为长梭形。加入成骨培养基7d后细胞形态逐渐由长梭形变为多角形,随成骨诱导时间延长形态变化更加明显。加入不同浓度姜黄素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无变化。姜黄素呈剂量依赖性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及Runx-2、血红素单加氧酶1的表达。提示姜黄素能有效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早期成骨分化,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干细胞血红素单加氧酶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9.
黄晨 《医学综述》2011,17(22):3398-3401
子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微小RNA(miRNA)是一类小分子非编码调控的单链RNA。近年来,关于miRNA与子宫颈癌关系的研究成为热点。大量的研究表明,miRNA在细胞增殖、凋亡和肿瘤形成等方面广泛而精确地调控蛋白质的合成。miRNA的异常表达被认为与宫颈癌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现就miRNA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和预后等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究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85例,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45例)加用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与7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生化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足背动脉内径与血流变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足部血流明显改善,足背动脉内径相比对照组明显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糖尿病足患者给予介入治疗的效果显著,利于患者临床症状与足部血流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