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1篇 |
免费 | 54篇 |
国内免费 | 5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5篇 |
儿科学 | 37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29篇 |
口腔科学 | 106篇 |
临床医学 | 57篇 |
内科学 | 33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13篇 |
综合类 | 230篇 |
预防医学 | 80篇 |
眼科学 | 21篇 |
药学 | 158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81篇 |
肿瘤学 | 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61篇 |
2005年 | 51篇 |
2004年 | 45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小鼠牙胚后期发育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小鼠牙胚发育后期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制备出生后BALB/C小鼠牙胚发育各阶段石蜡标本,采用SP免疫组化法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在牙冠发育及牙周组织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结果:在釉质形成早期,中间层细胞、成釉细胞均呈PCNA阳性表达,且两者在同期表达强弱程度上具有一致性;随着牙冠发育的完成,PCNA的表达减弱;出生后第5天,内外釉上皮融合增殖形成上皮根鞘,牙根开始发育,此时上皮根鞘细胞呈PCNA强阳性表达,牙囊组织亦呈现阳性表达,随着牙周组织的发育和重塑的完成,PCNA在各组织的表达逐渐减弱。结论:细胞增殖是牙齿正常发育所必需的重要调控机制,特别是在釉质形成及牙根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提示PCNA可能是组织发生的初始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33.
小鼠牙胚裸鼠体内移植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鼠牙胚裸鼠体内移植后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将出生后5天的小鼠的下颌第一磨牙牙胚异位移植到成年裸鼠背部肌层中,在移植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取出植入的牙胚,常规制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另取出生后12天和19天的小鼠各1只,常规制片,HE染色,作移植后不同时间的对照。结果:肉眼观察发现,移植后牙胚生长于肌浅层,组织相容性好,表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组织学观察表明:移植后的牙胚可继续发育,但比正常发育的牙胚速度减慢。牙本质层较薄,移植后形成大量牙本质小管、排列不规则的牙本质。虽然上皮根鞘位置变化不明显,但牙根可继续根向延伸。髓室底形成,髓腔缩小,根部钙化程度明显增强。移植后第7天,牙胚内外均有炎细胞浸润;但移植后第14天的牙胚,均未见明显的炎症现象。结论:小鼠牙胚裸鼠肌浅层移植后有一定的发育趋势,可以短期用于牙根发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C)体外矿化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hPDLC,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hPDLC体外矿化前后EGFR的表达进行比较研究;应用原位杂交及RT-PCR技术,对矿化前后的hPDLC mRNA进行检测。结果 诱导前EGFR呈高表达,随着地塞米松诱导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在矿化结节形成后的第4周,几乎呈阴性表达,与成骨细胞中EGFR的表达一致。原位杂交中杂交信号与免疫细胞化学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RT-PCR的mRNA半定量检测发现,随着hPDLC的体外矿化,碱性磷酸酶升高,EGFR表达降低。结论 EGFR在hPDLC的矿化过程中起着负调控作用,与牙周膜自身结构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35.
BioArchive自动液氮储存系统保存的胎盘脐血的冷冻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在特定降温和复温过程中于BioArchive自动液氮储存系统保存的胎盘脐血 (PCB)的冷冻生物学特征 ,采用Procount方法流式细胞术测定CD34+ 细胞含量 ,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检测CD34+ 细胞的增殖能力 ,台盼蓝拒染法和白细胞分类测定有核细胞活存率和白细胞分类变化。结果显示 ,冻存复温后PCB有核细胞平均活存率为 (73.3± 12 .5 ) % ;PCBCD34+ 细胞的含量在冻存前为 (0 .3± 0 .2 1) % ,冻存复温后为 (0 .4 5± 0 .36 ) %。冻存复温后PCBCFU GM / G/ GEMM形成能力为冻存前的 (97.9± 39.9) %。比较大、小冷冻袋冻存复温后PCB细胞活存率和CFU GM/ G/ GEMM的形成能力无显著差异。另外 ,冻存复温后PCB的白细胞分类明显改变 ,粒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结论 :在本研究中所采用的降温与复温程序不适于保存粒细胞 ,但是能够很好地保存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尤其是CD34+ 的幼稚造血细胞。 相似文献
36.
目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GC),虽然疗效佳,但仍有一部分患儿对其治疗不敏感并产生耐受,故研究GC耐药机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1993年Pratt报道GC耐药最主要的原因是GC受体(GR)的改变,而热休克蛋白90(HSP90)是GR的重要伴侣蛋白.HSP90有利于GR的活化,并且使GC与GR快速而牢固地结合、定向转运及功能的发挥.该文对GC治疗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儿GR与HSP90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SMARCB1(INI1)缺失的鼻腔鼻窦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6至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手术切除SMARCB1(INI1)缺失的鼻腔鼻窦癌标本/活检病例6例,观察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以及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5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37~75岁(平均约56岁)。1例患者属于T2期,5例患者属于T4期,CT及MRI示鼻腔鼻窦占位伴骨质破坏。镜下观察:肿瘤境界不清,基底样细胞型4例,肿瘤细胞形态较单一,高核质比,细胞质稀少,呈巢状或片状分布于间质中;横纹肌样细胞型2例,肿瘤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偏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6/6 INI1完全缺失,6/6弥漫强阳性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6/6均不表达S-100蛋白,6/6 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原位杂交阴性,4/6部分表达p63,1/5部分表达突触素,1/5部分表达p16,Ki-67阳性指数范围30%~70%。5例患者随访1~26个月,其中1例因广泛转移死亡,1例复发,2例淋巴结转移,1例无复发和转移。1例失访。结论SMARCB1(INI1)缺失的鼻腔鼻窦癌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快,预后差,组织形态主要为基底样细胞型和横纹肌样细胞型,细胞核INI1完全缺失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biphenotypic sinonasal sarcoma, BSN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BSNS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其中5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检测Pax-3基因分离情况。结果 8例BSNS中男性3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26~74岁,中位年龄58岁。临床多表现为鼻塞、鼻出血、眼痛及面部肿胀等。眼观:肿瘤灰白色桑葚样。镜检:形态较一致的梭形细胞在黏膜上皮下呈浸润性生长,并牵拉表面上皮致上皮内陷,近上皮处细胞较密集;肿瘤细胞排列呈束状、鱼骨状,可侵犯骨组织;细胞核呈波浪状,胞质嗜伊红,坏死及核分裂象不明显。间质内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伴有胶原变性。免疫表型:肿瘤细胞S-100(8/8)、Calponin(8/8)、MSA(7/8)、SMA(7/8)、FXⅢa(8/8)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2%~5%)。5例Pax-3分离探针检测均呈阳性,支持BSNS的诊断。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1个月,2例术后复发,6例未见复发。结论 BSNS是一种具有神经及肌源性分化特征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肉瘤,并伴有Pax-3基因重排,结合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学改变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儿童头面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按2002年国际病理学会的诊断标准收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病理诊断确诊的头面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病例,并将葡萄状型归入胚胎性的亚型。收集病理及免疫组化切片及临床资料,并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软组织专家重新阅读病理片,对发生于儿童头面部的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2004~2007年共有18例患儿纳入分析,其中男12例,女6例;发病年龄5个月至18岁,<10岁者12例。临床表现为口、鼻或耳道肿物及鼻塞、声嘶、面瘫等肿瘤占位引起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依据美国横纹肌肉瘤研究组的分期标准,临床Ⅰ~Ⅱ期7例,Ⅲ~Ⅳ期11例。CT或MRI显示相应部位膨胀性生长的软组织占位,多伴有骨吸收破坏。术前有5例临床诊断为良性病变。组织病理学上,以出现不同分化阶段的横纹肌母细胞为特征,其中葡萄状亚型4例。行肿瘤完整或大部切除5例,部分切除2例,11例仅行手术探查或鼻内镜活检。随访到10例患儿,其中4例患儿病死,均为临床Ⅲ期,存活的6例均采用了手术结合化疗或放疗的综合治疗;余8例失访。结论儿童头面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为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生长迅速... 相似文献
40.
背景:陶瓷材料因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与口腔组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高度美观性广泛应用于口腔修复领域,良好的磨损性能对修复体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目的:综述口腔修复陶瓷材料磨损性能机制及临床研究,以期为临床选择适宜的陶瓷材料提供思路。方法:应用计算机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在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涉及口腔修复陶瓷材料磨损性能的相关研究。英文检索词为“dental ceramic material,wear property”,最终共纳入36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全瓷材料自身耐磨性均高于树脂陶瓷复合材料,全瓷材料中氧化锆陶瓷磨损性能最佳,美学性能较弱。②玻璃陶瓷中氧化锆加强型硅酸锂玻璃陶瓷磨损性能较好,但应用时间较短,长期疗效还有待更多的研究证实。③树脂陶瓷复合材料中树脂纳米陶瓷材料磨损性能优于聚合物渗透陶瓷。④在后牙区全冠修复可选择氧化锆陶瓷,前牙区全冠修复可以根据患者的美学需求选择高透性氧化锆陶瓷或玻璃陶瓷。⑤贴面、嵌体和高嵌体修复可选择长石瓷、玻璃陶瓷和树脂陶瓷复合材料,但树脂陶瓷复合材料耐磨性差,需避免用于高应力承载区。⑥对牙本质暴露、氟斑牙和牙齿酸蚀症患者可考虑树脂纳米陶瓷材料,但这类患者适宜的陶瓷材料相关研究较少。⑦表面粗糙度对陶瓷材料的磨损性能有显著影响,临床口腔修复应用中采用良好的抛光表面可提高陶瓷材料磨损性能,而且对修复体进行定期复查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