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96篇 |
免费 | 129篇 |
国内免费 | 8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25篇 |
妇产科学 | 11篇 |
基础医学 | 112篇 |
口腔科学 | 26篇 |
临床医学 | 296篇 |
内科学 | 228篇 |
皮肤病学 | 17篇 |
神经病学 | 136篇 |
特种医学 | 11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3篇 |
外科学 | 223篇 |
综合类 | 811篇 |
预防医学 | 214篇 |
眼科学 | 42篇 |
药学 | 270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292篇 |
肿瘤学 | 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51篇 |
2021年 | 70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44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36篇 |
2014年 | 114篇 |
2013年 | 87篇 |
2012年 | 100篇 |
2011年 | 115篇 |
2010年 | 99篇 |
2009年 | 118篇 |
2008年 | 95篇 |
2007年 | 130篇 |
2006年 | 141篇 |
2005年 | 138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92篇 |
2002年 | 70篇 |
2001年 | 70篇 |
2000年 | 112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80篇 |
1997年 | 96篇 |
1996年 | 88篇 |
1995年 | 97篇 |
1994年 | 71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58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7篇 |
1979年 | 3篇 |
1966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4篇 |
1963年 | 3篇 |
1959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21.
122.
锁孔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锁孔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91例共415个的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锁孔显微手术治疗。经眉弓锁孔入路127例,经翼点锁孔入路257例,经颞下锁孔入路2例,经纵裂锁孔入路5例。术中予以神经电生理监测103例,予以神经内镜辅助15例。结果术后随访2周~84个月,动脉瘤成功夹闭399个(96.1%),单纯包裹8个,孤立5个,孤立加切除3个。根据GOS评估标准,恢复良好366例(93.6%),12例(3.1%)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死亡13例(3.3%)。结论锁孔显微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理想方法,术中辅以神经电生理监测和神经内镜可增加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3.
目的 探讨经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合并颅内血肿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2月至2015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合并颅内血肿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对所有患者经锁孔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和血肿清除术治疗,意识较差且脑室系统扩大的患者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术后当天复查头颅CT,术后3d内复查头颅CT血管成像(CTA).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 32例患者共34个颅内动脉瘤均一期夹闭完全,夹闭率为100%.术后当天复查头颅CT,2例血肿扩大,其余血肿均已清除或部分清除.术后3d内复查头颅CTA,34个颅内动脉瘤均夹闭完全.术后并发血肿扩大2例(6.3%),脑疝形成4例(12.5%),肺部感染11例(34.4%),脑血管痉挛12例(37.5%),脑梗死6例(18.8%),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3.1%),电解质紊乱6例(18.8%),无肺梗死.16例行侧脑室外引流者,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为25.0%(4/16),未行外引流者颅内感染发生率为12.5%(2/16),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6.0±5.4)个月.术后6个月mRS评分为:3例为6分,1例为4分,1例为3分,2例为2分,9例为1分,16例为0分.其中84.4%(27/32)的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经锁孔入路行手术治疗合并颅内血肿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疗效理想,可作为一种有效、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经侧脑室引流管测压进行实时颅内压(ICP)监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行脑室型有创ICP监测传感器置入术的28例患者,同时采用压力传感器连接侧脑室外引流管测量脑脊液传导压力(P1),通过临床监测数据采集软件系统每分钟实时采集P1和同期监测的有创ICP数据,每频段连续采集30 min,分析和对比2组数据的一致性。同时对患者的临床特征、颅内感染和浅表手术切口感染、颅内再出血等进行分析。
结果28例患者共获得87个频段和2610对P1和ICP数值。有创ICP监测的平均值为(14.217±6.729)mmHg(1 mmHg=0.133 kPa),引流管测压P1的平均值为(14.263±6.765)mmHg,ICP与P1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77(P<0.001),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组数据Band-Altman散点图显示P1与ICP的差值为(0.046±1.435)mmHg(95%CI:-2.767~2.859)。28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的颅内感染、浅表手术切口感染和愈合不良、颅内再出血等。
结论经侧脑室引流管连接压力传感器测压与有创ICP传感器监测所得到的ICP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其准确性和安全性较高,可作为持续监测ICP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125.
对犬和兔的冠状动脉分别形成不同程度的机械性狭窄和药物性痉挛1小时,观察冠状动脉狭窄后急性心肌缺血的早期形态学改变,探讨其形态学诊断标准。结果表明:光镜下急性早期缺血性改变为心肌细胞嗜伊红增强和较具特征性的心肌纤维波浪状变和收缩带形成。轻度波浪状变电镜下仅见轻度线粒体肿胀;重度波浪状变线粒体肿胀明显,嵴断裂、溶解消失、空泡变,肌原纤维肿胀、变性或断裂。波浪状变和收缩带并存时,Z线增宽,肌节呈节段性疑聚,形成典型之“竹根样”或“竹节样”改变。作者认为,轻度心肌纤维波浪状变不足以说明为心肌缺血性改变;重度波浪状变可作为早期心肌缺血的形态学指标;若波浪状变同时伴有收缩带形成时,表明心肌缺血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126.
背景:关节感染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灾难性并发症,及时处理切口愈合问题可有效避免膝关节感染,并使患者最终达到理想的康复。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切口愈合问题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行膝前正中切口内侧髌旁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84例87膝中5例5膝术后出现切口渗出、切口脂肪液化和切口皮肤坏死等切口愈合问题,回顾性分析其发生因素、处理方法及结果。结果:1例患者切口反复渗出,身体营养状况差,给予支持治疗后愈合;1例患者切口脂肪液化,身体肥胖,切口清创处理后治愈;2例患者术前膝关节僵直,术中剥离过多和术后过量锻炼,1周后切口皮缘坏死,予清创处理后治愈;1例术前内翻畸形32°,术中软组织过度松解,切口周围张力性水泡伴浅层皮肤坏死,予氧疗、清创及制动后治愈。术后1年时,5例切口愈合问题患者的HSS评分为76~90分,平均84.6分;79例无切口愈合问题患者的HSS评分为84~90分,平均86.7分,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6)。结论:肥胖、营养状况差、膝关节僵直和畸形是切口愈合问题的危险因素,术中保护切口周围皮肤、术后避免过度屈曲、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和及时处理问题切口均可减少切口愈合问题的出现及恶化。 相似文献
128.
一例大剂量全身不均匀照射病人外周血象分析黄士敏孔祥明郭梅陈建魁作者单位:100039北京北太平路医院有关本例病人的一般病情,请看本期王桂林等人的报告。本文着重就病人受照后外周血象变化作一分析。1观察方法和指标1.1采用人工和Coulter自动血细胞分... 相似文献
129.
胸腰椎椎弓根钻孔点位移时的钻钉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应用胸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病例的增多 ,文献报道其并发症也逐渐增多[1 3 ] 。目前在解剖学方面的研究[4 ]均为正常骨骼标本的观测 ,未指出椎弓根钻孔点、方向等方面的变化。为此 ,笔者对T9~L3 尸体标本进行钻孔点位移后进钉方向变化的测量 ,以提高椎弓根钻钉技术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 :选用 45具成人干燥脊柱尸体骨标本 ,观测T9~L3 椎骨沿椎弓根轴线所确定的椎弓根螺钉钻孔点 ,对其中 6具标本进行椎弓根螺钉钻孔点位移后的测量。2 .测量方法与指标 :设定椎体三维系统 ,对胸腰椎标本进行上下位、侧位、… 相似文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