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通过与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时比,探讨丙泊酚TCI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小儿扁桃体摘除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0例全麻下行扁桃体摘除术的小儿,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TCI组(P组,n=15)和七氟醚吸入麻醉组(S组,n=15).P组采用效应室靶控输注,异丙酚靶浓度为4μ/mL;S组吸入2.5%七氟醚.观察麻醉诱导、气管插管以及手术开始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观察术毕停药后拔管时间、拔管后10min的意识状态以及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P组麻醉诱导时的最低平均动脉压(MBP)低于S组(P<0.05),插管反应发生较少;S组在手术开始后最高MBP高于P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毕拔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术后恶心呕吐、躁动的发生率都较低,但P组患儿拔管后10min的OAAS评分高于S组.结论 丙泊酚靶控榆注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小儿扁桃体摘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与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比较,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苏醒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2.
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阻断与开放后门脉高压模型犬肺组织和肺动脉的病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阻断与开放后门脉高压模型犬肺组织与肺动脉的病理学特点,从病理学角度初步探讨终末期肝硬化肝移植围术期急性肺高压和肺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 正常家犬18只,随机均分为阴性对照组(仅用于取肺组织和肺动脉标本)、对照组和门脉高压模型组(采用部分结扎门静脉的方法建立门脉高压症犬的模型并饲养12周),进行门静脉和肝后下腔静脉阻断与开放实验,在术毕后取右下肺动脉和肺组织,观察其病理形态学特征。【结果】 模型组与对照组肺组织在经历门静脉和肝后下腔静脉阻断与开放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病理形态学改变,但以模型组改变更为显著。门脉高压症犬门脉高压犬肺小动脉密度、肺小动脉中膜厚度和血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WA/TA)均显著大于阴性对照组和对照组;模型组的肺血管发生了以中膜增厚、动脉管壁肥厚为主要特征的血管重构现象。【结论】 模型组犬易发生急性肺高压及肺损伤的特殊的病理学改变与存在门脉高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阻断与开放后门脉高压模型犬肺组织与肺动脉的病理学特点,从病理学角度初步探讨终末期肝硬化肝移植围术期急性肺高压和肺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正常家犬18只,随机均分为阴性对照组(仅用于取肺组织和肺动脉标本)、对照组和门脉高压模型组(采用部分结扎门静脉的方法建立门脉高压症犬的模型并饲养12周),进行门静脉和肝后下腔静脉阻断与开放实验,在术毕后取右下肺动脉和肺组织,观察其病理形态学特征。【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肺组织在经历门静脉和肝后下腔静脉阻断与开放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病理形态学改变,但以模型组改变更为显著。门脉高压症犬肺小动脉密度、肺小动脉中膜厚度和血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WA/TA)均显著大于阴性对照组和对照组;模型组的肺血管发生了以中膜增厚、动脉管壁肥厚为主要特征的血管重构现象。【结论】模型组犬易发生急性肺高压及肺损伤的特殊的病理学改变与存在门脉高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对SD大鼠生存的影响65377; 【方法】 采用肠系膜上动脉夹毕75 min建立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 = 24):S组(假手术组)65380;M组(模型组)65380;C组(缺血再灌注 + 色甘酸钠25 mg8226;kg-1组),CP组(缺血再灌注 + compound 48/80 0.75 mg8226;kg-1组)65377;C及CP组分别在再灌注前5 min和再灌注后3 d静脉注射药物,S65380;M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65377;观察各组大鼠7 d的生存率65380;存活状态,光镜观察存活动物肠黏膜病理学变化,进行Chiu′s评分,电镜观察肠黏膜微绒毛和IMMC的超微结构及类胰蛋白酶表达比较进行IMMC计数65377; 【结果】 M组65380;CP组第7天生存率明显低于S组(P < 0.01); C组第7天存活率高于M组(P < 0.05),与S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65377;CP组第7天生存率低于M组(P < 0.05)65377;存活动物光镜下M65380;CP组肠黏膜绒毛损伤轻微,电镜显示M65380;CP组微绒毛肿胀65380;有脱落,S组65380;C组基本正常,各组间肠黏膜Chiu′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 > 0.05)65377;电镜下CP组IMMC脱颗粒最明显,M组次之,S组65380;C组未见IMMC脱颗粒,各组间IMMC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 > 0.05)65377; 【结论】 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影响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长期生存率65377;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核黄素光化学法对乙肝病毒的灭活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例,抽取其静脉血并使用核黄素光化学法进行病毒灭活,评价灭活效果;检测灭活前后红细胞功能。结果以1600μmol/L核黄素灭活2 h,HBV DNA拷贝数明显减少(P<0.05);灭活后红细胞Na+K+-ATPase有所降低,丙二醛(MDA)明显增高(P<0.05),而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游离血红蛋白(FHb)、渗透脆性等无明显变化。结论核黄素光化学法能部分灭活血液中乙肝病毒,对红细胞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肝移植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2012年原位肝移植手术终末期肝硬化患者50例,年龄43~62岁,ASAⅡ~Ⅳ级,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罗格列酮组(R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每组25例。R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和术毕后分别将罗格列酮4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后经胃管注入;N组用等容量生理盐水替代。记录两组的气道峰压(PIP)、平均气道压(Pmean)、肺动态顺应性(Cdyn)、PaO2、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等呼吸力学和肺功能指标,以及呼出气冷凝液中TNF-α、IL-8、IL-10的含量和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结果与N组比较,R组术毕和术后24h的P(A-a)O2、PIP、Pmean、RI明显降低,Cdyn和OI明显升高(P0.05);呼出气冷凝液中TNF-α、IL-8均明显降低(P0.05),IL-10明显增高(P0.05)。R组术后7d内急性肺损伤(ALI)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N组(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改善原位肝移植围术期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于气管插管应激时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及内分泌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全麻手术的病人30例,ASA分级Ⅰ-Ⅱ级,且排除高血压、肾脏及内分泌疾病,随机分为S组参附组和C组对照组,于诱导前,插管后3min和插管后10min抽取血标本监测血管紧张素Ⅱ(AⅡ),血浆醛固酮(ALD)和血清皮质醇(Cs)的浓度,监测HR,SBP和DBP的变化.结果S组在插管前后,HR,SBP和DBP比较稳定,P>0.05,AⅡ,ALD和Cs浓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C组在诱导后,SBP和DBP明显下降P<0.05,插管后上升,AⅡ,ALD和Cs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于减轻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再次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和成分输血的特点.方法:收集18例行再次肝移植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和输血成分资料进行分析,并与首次手术的相应指标比较.结果:2次术前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值均异常,提示患者2次术前均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再次移植术中失血量,红细胞悬液、血浆及血小板输入量均较首次肝移植明显增多(均为P<0.05).结论:再次肝移植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均较首次肝移植明显增多.因此,术前应常规监测凝血功能,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备足血制品,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亚甲蓝光化学法对HBV的灭活效果。方法: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0例,抽取其静脉血并使用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HBV,以500μmol/L亚甲蓝灭活病毒1.5h后评价灭活效果,并检测灭活前后红细胞功能。结果:患者血液中HBVDNA拷贝数由灭活前的(1.19×10^7±1.23×10^6)copies/ml减少至灭活后的(3.46×10^5±5.01×10^4)copies/ml(P〈0.05);红细胞丙二醛由灭活前的(2.5±0.2)mmoL/L增加至灭活后的(9.1±1.7)mmol/L(P〈0.05),而2,3-二磷酸甘油酸、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等无明显变化。结论:亚甲蓝光化学法能降低血液中HBV载量,对红细胞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